摘 要:濕地是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重要生態系統,人工濕地景觀作為其衍生體也逐漸被決策者利用來改善多物種生存的環境,它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通過總結人工濕地景觀面臨的一些問題和對成功案例的分析,從科學與生態角度入手,尋求濕地景觀規劃的多重途徑。
關鍵詞:人工濕地;濕地景觀;生態平衡
濕地作為地球上獨特的生態系統之一,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它不但為無數的動植物提供生存的基礎場所外,還兼具提供居民水源、補充地下水、保護堤岸、航運等重要作用,在平衡全球生態系統和社會秩序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人工濕地正是模擬天然濕地的自然運作規律,為人類生存環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濕地景觀也正是伴隨人工濕地的發展而產生的更具人文因素的完善手段。
1 目前人工濕地景觀面臨的一些問題
調查顯示全球濕地面積的覆蓋率僅為6%,為保護濕地,18個發起締約國簽署了于1975年生效的《濕地公約》,這種以書面形式有法可依的舉動使濕地景觀也迅速的發展并取得了一些成就,隨之一些問題也自然暴露。
其一就是安全隱患問題,生態護坡沒有起到防護作用,雨水量大的季節不堪一擊,反而增加了場地負擔。其二是城市功能破碎化現象,濕地公園和其他綠色能源項目,占地面積大資源消耗廣,建設初期科學技術不到位,雖然冠以了生態之名但無其實,功能性就被模糊。其三是水質普遍較差,動植物反而成為可有可無的配景,可達圓心范圍內水體就散發出腐爛的惡氣,導致公眾的參與度也驟然下降。再有就是水體管理機制方面,美國有低影響開發、英國有可持續排水系統,我國城市環境工程其實是可以相同的,但具體項目實行方面的計算則要根據特定條件制定。
2 人工濕地景觀科學技術與生態格局并重
景觀的建設設計師通常會避開水體的設計,水體工程在建設初期及后期的維護上都需要技術手段的跟蹤,水系統建設成為濕地景觀不可逃避的因素。包括人工濕地的選址測繪、考量進水方式、中期的防滲處理再到后期的微生物分解和轉化。科學手段的介入最早是the root-zone-meyhod(根區法)理論的提出,它強調高等植物的屬性,在錯綜復雜的微生植物中預先證實了構想。此外,還有“種類多樣導致群落穩定性原理”,從字面不難理解是要求濕地中動植物均衡發展,不受外力作用的惡意破壞的穩定發展。運用自然科學建立整個系統的同時,還要用社會科學的知識來管理,事實上實地的養護是包括濕地生態學家、植物學家、野生動物和漁業生物學家、休憩規劃師和土木工程師共同完成的任務。
水系統中的濕地景觀作為面臨生態退化的對抗方法,與傳統退耕還林有很大不同。它從宏觀到微觀上都有很大不同,場地大小、周圍景觀密集程度、空間層次、氣候、土壤都能構成影響它的因素,濕地功能發揮程度和持續性都將發生物理改變。作為生物系統運作的倉庫,人們也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決策者最大限度地勘察研究為的就是將場所本身發揮到極致,為可持續發展決策提供信息依據。
(1)生態系統平衡與再造。人工濕地積聚物種豐富的生物、植物和營造的人造設施,僅中國記載的濕地動物就有700余種,植物更是多達2760余種,他們建立的共生關系,調和并記錄著環境的變化。中國首席設計師俞孔堅老師的一系列濕地作品中,土地大面積被種植了茂盛的季節性植物,長蘆葦及水稻層疊的生長,木棧道、遠眺平臺和長椅穿梭其中,低矮的霧氣縈繞其中,使城市與自然高度協調。濕地景觀打造的同時,現有的濕地恢復工作也應一并進行。例如,美國西北角華盛頓州實地的恢復項目,將濕地恢復與市民信用額度掛鉤,加強了公眾參與強度,產生了生態與社會雙贏的局面。
(2)完善自然式配套景觀。濕地景觀中的配套設施不拘一格,常出現很多種組合方式,最基本的就是親水平臺、休息凳、地標雕塑、船、多材質棧道等。他們的防腐性比城市家具要求得更加嚴格。事先充分解讀一個水體空間,根據需要用這些配套設施來引導公眾行為,不至于在環境中做無用功。在一些親水構筑物旁要特別注意安全扶手的量的設計。密歇根州克洛斯溫茨濕地展示保護區成功的利用徒步游道、釣魚碼頭、騎行路徑等完成了近190萬平方米的濕地硬景建設。
(3)人工干涉下的微環境。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文化的注入,隨著全球空間環境的日益趨同化,濕地景觀和綠地建設的模式同樣陷入尷尬的模仿怪圈。例如,中國盛行的農家樂、空氣氧吧、放飛候鳥、自然溫泉等,不深入骨髓的文化的后果就是空洞的停留在表層直至消亡,人文因素協同當地特色的滲入則更有利于人工濕地景觀生態系統的完善和持續。開場水域和沼澤部分要合理分配,及時根據事宜保證后期調整。
3 典型人工濕地景觀案例分析
哈爾濱群力國家城市濕地,該項目占地面積34hm2,處于有洪澇威脅的低洼平原地帶,降雨量為567mm。該場地周圍高密度的建設帶給場地很大壓力,面臨自然生態退化的危險。土人設計團隊將該區域分成空中棧橋、路網及平臺、山丘、人工濕地挖方、原生濕地五層系統,延場地四周布置用來收集雨水的管道,實踐證明,它不但解決了雨水堆積問題,還為市民提供了休閑憩息的有氧場所,創造了層次豐富的城市空間。
Syrinx環境設計事務所完成的澳大利亞珀斯碼頭街人工濕地和澳大利亞珀斯費雷澤海峽的項目:這兩個項目主要目的在于建立雨洪管理系統,碼頭街重視又氧植物的選擇,海峽則更多地考慮了生物多樣性的問題,投入使用后濕地不但提升了周圍地塊的價值,還拓展了多生物的棲息環境,為市民營造了健康的休閑娛樂場所,是雨洪治理項目的示范性工程。
德國斯圖加特市巴赫卓越中心:建筑設計師Kohlbecker通過水域作為溝通構筑物周圍空間的媒介,水域主要通過收集構筑物頂部的雨水,通過凈化處理、流動釋放兩套水體處理系統完成整個運行。無論是周圍景觀與水體的關系還是人與環境的接合,都將給來到這里的市民一次無比難忘的體驗。
4 研究展望
盡管目前各國都積極保護和建設人工濕地景觀,但從長遠來看濕地景觀的開發仍會并持續呈現出上升趨勢,首先,隨著地表資源的消耗,自然災害頻發,拋開再生資源外,水體建設無非是最直接的以滲透以補給方式,為大眾提供了共享與思索的場所。其次,近年來濕地景觀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它的棲息優勢是其他單一生態環境不可比擬的,慣有的景觀打造已經不能滿足市民需求。
由此可見,規劃者應重視濕地景觀的分類研究(可參照《中國濕地分類系統》),對特定的環境規劃不同屬性的濕地景觀,特別是級別、功能、尺度的差異,都要有分層次系統的統籌方法。人工濕地景觀在做出巨大貢獻之余仍有深層次潛能需要進一步挖掘。
參考文獻:
[1] 劉紅玉.濕地景觀格局變化研究進展[J].地理學報,2005(07).
[2] 張清.人工濕地的構建與應用[J].濕地科學,2011(04).
[3] 張華兵.自然和人為影響下海濱濕地景觀演變特征與機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4] 汪霞.城市理水——基于景觀系統整體發展模式的水域空間整合與優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6.
[5] 葉功富.城市森林學[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04).
作者簡介:張晉(1989—),女,現就讀于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專業,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