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
摘 要:創造性思維是開放性的思維模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目的,本文就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鼓勵學生開闊思路,培養思維的創新性;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全面提升思維的積極性等闡述觀點。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教學;教學評價
美術學科的感知性和表現性,決定了美術教育的任務—體驗美術樂趣,提高學生審美情趣、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具有基本的美術素養,拓展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在自然和社會中感知藝術的魅力。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更需注重是否有利于知識的觸類旁通;是否提供學生內心自由展現的機會,并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主觀的體驗、情感和理想;是否重視了學生特性品格的發展、綜合素質的完善和創造能力的培育。而創造性思維是開放性的思維,是以現有的知識和經驗,變換組合、補充并建立一個完整且理想的新形象,非重復性的特點能有助于人打破思維定式。正如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所說:“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應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達到?!盵1]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學生獨特的觀察力和創新意識,激發知識的融會貫通性、活躍的想象力和獨有的靈感。然而,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有些教師過分強調技能的訓練,重視范畫的作用,導致學生缺乏自主繪畫的信心,作品大同小異,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有些教師只傾向于作品的完成效果,疏忽了學生繪畫過程及情感領悟。評價作品時更是大而化之,不能耐心地去“讀”學生的畫,從而影響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和創造力,就必須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以下幾點體會:
1 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創新素質表現為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發現問題,積極研究新規律新方法的心理取向。創造性思維具有多向性、多維度、開創性的思維活動。在學前專業美術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是美術教學的重中之重,應指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強化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日常練習,實現思維多向性的基礎學習。
1.1 引導學生多角度體驗、多維度分析
馬蒂斯說過:“創造始于觀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需要一種努力”。[2]在美術教學中,應把觀察作為美術教學的基礎,教師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多角度觀察客體、認識客體,尋找不易察覺的關鍵因素。通過視覺觀察后學生會對物體有自身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包括客體初步的形體特征、自身尋求感興趣及表達的角度及主觀上的認識。
1.2 鼓勵學生從自身的思想感情出發,將觀察視點表現為思維和感覺
不同的觀察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視覺角度,產生了不同的繪畫角度及繪畫表現方式。觀察為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觀察的基礎上,避免繪畫的模式化和概念化,需培養學生不斷地主動分析、比較、取舍。把“客觀美”轉化為“藝術美”是一個復雜的創造性過程,提煉主體的主觀認識,之中包含學生們的想象力及智慧,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安排畫面的藝術節奏感和張力。
2 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創造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式
2.1 換種思維方式,打破慣有思維
習慣性思維不利創新意識的培養,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打破原有理念,擺脫原有束縛,換種思維模式。如可以簡單先從問題的“點”散射聯想到“面”。
2.2 同一命題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繪畫表現,培養學生的變通能力
去了解和體驗不同的材料。材料和工具的不同能帶來的創意靈感。這種“一題多畫”,圍繞一個問題向不同方向擴散,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從聯想中求異,從觀察中求異,增強思維能力的靈活性、變通性和創新性。
2.3 豐富想象,以法作畫,以情作畫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3]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有著密切的聯系,每位學生都擁有一顆充滿幻想與想象的心,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創造想象,以推動思維的創新。在藝術表達中,避免依靠現有資源臨摹,啟發學生從自身興趣、與自己密切相關的點出發,引導學生主觀化用色,表現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如分析馬蒂斯的主觀色、強調色。
3 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培養思維的積極性
評價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過程,更是一個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茖W合理的評價,可以促進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1 評價形式:互動——開放
教師教與學生學是互動的,又是開放式的。放開教學,開放思維,有利于彼此分享交流經驗,提升綜合能力,實現教學助長。傳統的教學評價教師總是一言堂,沒有民主氣氛,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導致學生習慣被動接受知識和評價,長期不敢于發表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要想改變學生狀態,就必須努力營造平等、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經常讓學生上臺講講自己的作品,談談自己的設想,與同學互動,盡情闡述自己多方面的想法。在關注學生畫面特征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心理發展和繪畫的一致性。
由此可見,“互動——開放”式評價保護生命的活潑和原創力,能使學生暢所欲言,并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下集思廣益、獲得靈感。
3.2 評價內容:過程——結果
過程評價是對學生美術學習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包括學生的認知水平、繪畫技能、參與精神、合作意識、探究想象能力以及交流表達能力等全方位的綜合評價。評價立足于學生的觀察感知力、表現力、想象力、創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現與發揮,關注的是學生的能力形成與發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心理發展和繪畫的一致性。
結果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關注的不僅是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有學生的情感和創意、個性形成與發展。作為美術教師不能忽視了學生認知事物關系和掌控作品的能力。所以在教學的每個環節都要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尊重學生的自由表現,承認學生審美個性特征的客觀存在,不斷激活學生的創造熱情,最大限度開發學生的潛能,重視發展學生思維的貫通性、獨特性和靈敏性。
3.3 評價態度:真誠——引領
賞識——教學評價以鼓勵學生作為美術評論的出發點。藝術承載人的各種情與感,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從多個角度關注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日常中及時抓住學生稍縱即逝的新鮮想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充分激發他們的自信心,肯定學生們所取得的點滴進步,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以發展。
引領——指導性評價,指導學生怎樣構思、用色、取舍、創意等,這是學生發展的需要,具有指導意義,發揮了評價的促進和提升作用。教師要關注學生自我認知、自我提升,促進學生主動且全面的發展。教師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自我認識、改善,以全面深入、多維的教學評價方式,為不同層次的學前學生創造完善的機會,發揮了評價的促進功能——推動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教學評價不是一個靜止的結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促進和補充,最終引導學生更好地體驗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羅恩菲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王德育,譯.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4.
[2] 陳凌廣.淺議設計素描教學中的創新[J].設計藝術,2005.
[3]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