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強
摘 要:不同的社會關系中,人們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及掌握世界方式是不同的。藝術終結論是社會關系劇烈變化過程中,已有認識不能很好地闡述藝術與人之間的新關系而被提出的。
關鍵詞:藝術終結論;藝術的客觀性;藝術掌握世界的方式;社會關系
藝術并不是一開始就具有審美的意義,文藝復興之后藝術才從對宗教、政治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形成一種有獨立審美意義存在的載體。盡管如此,我們依然能從遙遠時代的青銅器的饕餮紋、古希臘神像上獲得美的意味。在文藝復興之前,這些審美元素都潛伏于藝術的無意識狀態之中。藝術發展的過程中,自覺意識經歷了從無到有。時至今日,藝術理論又遇到了新問題,1917年杜尚將小便器貼上標簽放到展柜中作為藝術品供人“欣賞”,將藝術的定義放到了一個新的平臺供人們審問。讓人們在討論藝術終結論時無法回避藝術本體問題。
1 本體問題——理解何為“客觀化了的快感”
關于藝術本體問題存在諸多不同觀點,美國藝術史家桑塔耶那曾認為“藝術是客觀化了的快感”,[1]認為藝術的目的在于表現美,而美本身則是一種感情因素,是我們意志力和欣賞力的一種感動。這個論述,較好地表現了人與藝術之間的關系,以及藝術連接人與物質世界的實在模式。美可以作為一種感情,一種對外界事物進行認識過程中主體所體驗到的特殊的、不隨機的感情——一種客觀化的情感。
所謂客觀化的情感即是指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情感反映,正如顏色的物理學區分僅僅是波長的不同,但經人眼睛處理后,反饋到人腦歸納出的一種觀念。這種現象的產生,實則是眼睛根據眼睛的方式來重新定義世界,它將某個波段的光定義為藍色,將某個波段的光定義為紅色,人腦根據這些特殊的“命名”來間接地感知世界。這種方式并不表明大腦認識的世界就是虛幻的,眼睛只不過選擇物質的某些屬性來將其轉化為符號,人們通過符號感知環境與世界。因此,人類的認識是帶有特殊的客觀性的,這種特殊的客觀性不是表現在他所認識的事物是絕對的,而是表現為人類認識和定義事物具有特殊性與同一的。
人的認識是通過感官與客觀世界相對應的,人的一些基本的感情因素同樣也是具有客觀性的。感情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環境與人互動是通過諸多的認識而進行的。人通過不斷進化的經驗而形成觀念,當一系列的認識向人傳達環境的狀況時,觀念自發地將主體與環境進行利害比較,從而得出判斷,這判斷的結果即是情感的基本因素。因此,情感是建立在客觀世界、認識方式、生存經驗之上的反映。這種情感上客觀性的反映正如紅色的果子給人帶來的情感具有特殊性一樣。自然界中果實成熟了一般都顯現出紅色,紅色是人眼在自然環境中最能分辨的顏色,紅色的果實一般都是熟透了的,是營養豐富的,如此一來,物質世界將信息傳入人的感覺器官,感覺器官將這些信息進行轉換成大腦能理解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與自身的欲望、習慣聯系在一起,完成自然與人屬性的互動過程。
費孝通在《從欲望到需要》中指出一種高度適合生物需要的欲望存在的合理性,人們所從事的活動是以人性為基礎在習慣環境中發展起來的最優方式。因此,關于人的意識及行為的定義探索應該從人性、生存等基本點開始討論,而不能放棄對人與客觀世界之間的互動過程而片面理解。人對藝術的理解形式亦是通過客觀化了的感官開始的,藝術與人的關系如同藝術作為環境的一部分形成的互動是相一致的,故討論人與環境的關系,人的存在形式,是藝術本體所應該具有的內容。
藝術是一種人們在進行自我體驗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為了達到更好的自我體驗效果的行為方式。藝術不是隨機的,不是隨心所欲的,它有其客觀意義,也有其對人類心理形成的深刻影響,它是在自我體驗過程中產生的必要成分。
2 藝術終結的方式
藝術終結不是其藝術的消亡,而是藝術在人類傳統的文化習慣中,擔當的功能被其他文化形式所取代的結果。按黑格爾的觀點,藝術可能終結于現實生活、觀念。[2]即當藝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作為藝術的藝術便已經消亡,作為生活的藝術開始形成。
隨著歷史的進步,人們生活的社會所依存在的秩序將更加完備,處理問題的方法更加精細準確,這將導致個體的自由與感情難以同社會主體意志抗衡,從而導致人們對制度的反抗,并以推崇個性來稀釋社會主體意志的形式進行。杜尚的便池展覽即是以個體來抑制主體意志的表現,他以一種順從的方式接續社會主體意志,而推導出一個反主體意志的答案。正如人們對《泉》的關注最初是從工業產品是否可以被當成藝術來欣賞而展開討論的。《泉》反饋出來的信息是現代與傳統,個體與集體之間的矛盾。
藝術終結,首先應該考慮藝術的功能作用。藝術不是隨機的,不是隨興的觀點。藝術是有其目的或作用的,是具有現實功能的。但是,當藝術與社會的其他文化形式同時出現時,可能存在功能重疊。藝術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其目的是人如何在環境中更好地體驗自己,是自我體驗的情感需要。所以可以說藝術是功利的,是實用的。從這個層面來說,作為感情的符號方式,藝術將一直存在。
同時藝術作為掌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而存在,①以其特殊的角度對世界進行觀察、理解、認識,從而思維世界的相關問題。這種特殊的角度是否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呢?相對理論、實踐、宗教,藝術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在哪呢?當下藝術終結論之后的“藝術”的定義是否包含著經典的藝術定義所界定的,關于掌握世界的思維功能呢?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將是回答藝術是否終結的答案。藝術終結與否的關鍵問題是:人和藝術之間形成的價值關系是否還保持一貫性,而不是從一種邏輯到另一個邏輯的推斷。
3 藝術終結論的社會關系由來
藝術終結論的產生是人們對藝術與人之間的關系把握不準確所致。今天的人們總想以存在主義的眼光來解釋事物,以唯科學主義來機械地評估價值,從而導致人們自我價值評估模糊,自我價值定位艱難。在工業化的社會,人們過分依賴于科學、秩序,忙碌的生活讓人們難以體驗自己,人與環境的傳統關系同工業社會中人與自然關系發生了重大改變。
對藝術進行批評時是有一個主體在場的過程的,把當下的藝術理論、思維方式當然地置于標尺位置的做法是錯誤的,一個理論能推導出另一個理論的前提是存在一種被閹割了的思維模式,結論與論點并不存在普遍的關聯性,用單純的藝術理論來批評藝術亦是如此。故對藝術理論的新建構實則是非藝術的社會結構對藝術理論的強制扭曲。也就是說,藝術理論實則是社會理論的衍生物。社會理論是會變的,甚至短時間內發生劇變,而人的本能是相對穩定的,劇烈的社會結構變化加諸相對穩定的人性之上,形成了藝術理論在社會理論與人性之間的不貼合,才發生人們體驗藝術時的不確定性,在某一時刻這種不確定性由于社會關系的劇烈變化而加強,人們便無法以片斷的理論理解理論之外的原因,導致人們對藝術的模糊,而宣布藝術終結。藝術終結論是社會劇變中人們對社會關系變動不同步的反映。
反觀藝術終結論形成的時代,從黑格爾至今也正是社會結構大變革的時期。隨著時代進一步向前發展,社會變動將逐步平穩,當新的社會關系結構將相對平衡穩定時,藝術與人性的關系將再度被思考而得以解釋,藝術也將以新的關系與人相聯系。與此同時,模糊的藝術批評理論與藝術理論將重新建構,人們對藝術的理解,也將有足夠的時間被藝術本身所理解;反過來藝術的功能、藝術的意義將在人腦中更清楚地顯示出來,藝術也便獲得回歸。
注釋:①馬克思,政治經濟批判導言。
參考文獻:
[1] 喬治·桑塔耶納.美感[M].楊向榮,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