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一個一歲半的小姑娘,突然把正在吃的面條扣在頭上,興奮地指著腦門上耷拉下的面條說:頭發……對此大多數媽媽應該都會生氣得不得了。尹建莉是這樣做的:肯定孩子的創意,然后再幫她收拾。這是尹建莉教育女兒的經典故事,背后透著她“和孩子一起長大”的態度。
時尚北京:談談家庭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尹建莉:中國有句流傳已久的教育真言,“子不教,父之過”,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闡述得很到位了。人的發展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孩子老師接到手上的已是“半成品”。教師盡管可以有所作為,卻只能在“原創”基礎上進行。我也曾做過多年教師,我覺得把一個孩子的培養責任過多地交給學校,這既不客觀也不現實,孩子的品格和心理塑造主要在家庭。家長作為和孩子接觸時間最早、最長、最深的關鍵人物,是孩子教育生態環境的主要營造者。家長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終身導師,重要性無可替代。
時尚北京:您每天都會收到很多家長的郵件,您覺得這些提出問題的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有哪些特點?
尹建莉:第一,家長已經意識到家庭教育的責任特別大,不像以前把教育責任推給學校,現在都意識到孩子教育的第一場所是在家里;第二,很多家長決心大于認識,都知道要好好教育孩子,但是缺少好的辦法;第三,普遍都有一種焦慮感;第四,也有一部分家長覺醒,在教育上已經很先進了,已經開始在趨于完善。
時尚北京:我們在談教育的時候,經常拿西方教育對比,您的教育理念受到眾多媽媽的追捧,您的理念是更“東方”還是更“西方”?
尹建莉:人類的文化越來越向著融合發展,而人性總是相通的。我的教育思想應該是中西合璧的,我生長在東方這片土地上,從小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染。而我一直以來研讀的教育學和心理學著作,大部分出自西方。我不認為兩種教育文化有什么沖突的地方,只有深入地看,才能聯系地看、簡單地看。在學校教育方面,我們當下落后于西方。但在文化傳承上,即教育觀念上,我們的文化并不過時,早已和世界接軌,如“因材施教”、“無為而治”等,只是普及度不夠。反而是很多民間流傳的文化糟粕被當做中華文化傳播,比如不打不成才之類的說法。
從前兩年的“虎媽教育”走紅西方,可以反證西方的家教觀念并不成熟,或者至少沒有比我們高明多少。而“虎媽”在中國被冷落,也可以旁證中國家教觀念的前沿性。我收到了除了非洲外各大洲華人讀者的來信,在紐約的一家書店也看到自己的書在架上。西方人在文化上還是比較自大,或者說他們并不了解中國當下的情況。
時尚北京:您個人在家庭教育上有過苦惱嗎?
尹建莉:天下沒有完美父母,我也不是完美媽媽。如果家長在帶孩子中居然沒有困惑,我相信他也沒對孩子用心。其實我也有失誤和困惑,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我不斷學習的過程,我深深體會到什么叫“和孩子一起成長”。家長不需要做得完美,但要盡力向完美的方向努力,但我們也不必戰戰兢兢,孩子其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脆弱。我的孩子也不完美,但女兒總的來說讓我非常滿意,她品學兼優,本科畢業后,申請到美國一所著名的長春藤盟校讀碩士,現在香港工作。我更欣慰的是她有良好的思想方式,生活能力強,還特別善良。
時尚北京:您的書受到那么多讀者的歡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可以說創造了銷量奇跡。那您有沒有分析過這是為什么?
尹建莉:我的專業經歷以及閱讀經歷,讓我能看到每一種家教圖書的優缺點,尤其我讀得多了,鑒別力也更強。個別書讓我感覺受益匪淺,但大部分令人失望。很多年來常有一個念頭,也許我應該去寫一本書,只是因為在孩子小時候工作很忙,一直心有余力不足。
我國當代家教書從90年代中后期曾風靡一時,到我2008年初動手寫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時,家教書已是聲名狼籍,江河日下。我清楚地記得我當時走進一家大型書店的家教類圖書專柜時,架上陳列的書數量之多,令人吃驚,至少有幾百種。翻翻內容,幾乎都是低水平復制。這種狀況令人失望,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機會。在大家呼喚一個東西時,你正好提供了一個高水平產品,它自然就暢銷了,就這么簡單。
投稿的過程并不順利。我當時作為籍籍無名的一個作者,拿著書稿去找出版社時,四處碰壁。大多數出版社一聽是家教書稿,看也不看就一口回絕,說我們現在不出家教書,家教書賣不動。有一個出版社的編輯勉強接待了我,我向他陳述了我這本書的優點,他聽后有些揶揄地說:你的意思是別人作品的優點你都有,別人作品的缺點你都給彌補了?他這句話其實概括得也對,如果他能看一看我的書稿,相信他會改換說話口氣。可惜的是他只用幾分鐘時間就客氣地把我打發走了。非常慶幸最終能遇到作家出版社,遇到鄭建華編輯,他們慧眼識珠,對我這樣一個無名的作者,對這樣一本被大多數出版社不看好的書給出肯定,并出版了此書。
時尚北京:您在作品中提出了一些讓大家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則。如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嚴厲教育是危險教育”、“規矩太多,難成方圓”、“母愛是個逐漸分離的過程”等理念。請您具體談談這些理論觀點是如何形成的?
尹建莉:我這些觀點表面看來新鮮,其實它們不過是在還原,還原教育真相。換句話說,這些觀點并非我的獨創,它們全部來源于經典教育學和心理學原理中,是不折不扣的“老觀點”。只是它們被丟棄太久,現在重新撿起來,就變成新觀點了。
俗話說“畫鬼容易畫人難”,在社會文化生活中,邊界較為清晰的事情大家容易形成較為統一的客觀評價,不容易造假;邊界較為模糊的事情特別容易陷入眾說紛紜的地步,再和利益掛鉤后,偽劣產品就會大批涌現。比如詩歌,曾在80-90年代一度繁榮,由于詩歌和小說不一樣,造假成本特別低,一會兒就可造一首,假詩人爛詩歌太多,淹沒了真正優秀的詩人和詩歌,后果就是詩歌的整體沒落。這種文化上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經常發生,當下教育界,尤其家庭教育界形勢嚴峻。
兒童教育現在是人們關注的熱點,這方面形成了龐大的市場,投機者大量涌現,而他們的水平和動機,讓他們只能搬弄一些民間惡俗傳統來忽悠人,比如“懲戒教育”、“延遲滿足”、“哭聲免疫法”等等。可以說兒童生活有多少個方面,偽劣概念就有多少種。這會誤導很多人,給很多兒童的成長帶來損害。
教育學和心理學面對的是不同的人,但有恒定的原理和價值取向,這些原理和價值取向是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無數人的思想和精神的積淀,是人類共有的財富。我只是個轉述者,只是這種轉述的能力需要多年的積淀和思考,也需要誠實。教育陷阱少一個,教育生態環境就好一分。
時尚北京:您個人生活中有哪些愛好?能否談談您是如何養成平和的心態的?
尹建莉:我現在的生活很簡單,主要就是閱讀、寫作,我還喜歡買菜做飯、購物、畫畫、旅游、看電影、做小首飾等等。父母給了我那個年代、那個環境中最好的家庭教育,丈夫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家,尤其給了我足夠的自由和賞識,我才能夠從容地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沒有這份幸運,我內心的平和也是不可想象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