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珠
摘要:以“粵”為例,考察“粵”作句首語氣詞出現過的文獻及其年代,試圖探討古漢語句首語氣詞消失的年代及其原因;通過了解漢語語氣詞的本質,以類型學的眼光看待古代漢語的這一特殊現象,對語言的共性作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粵”;句首語氣詞;類型學;消失
中圖分類號:H13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0-0157-03
[HS2][HT10.H]一、關于類型學[HT5"SS]
類型學是通過比較從結構特點上對語言進行分類,然而比較得有一個共同的基礎, 比如,要比較各種語言名詞短語的結構,前提是承認每種語言都有名詞, 這個前提就是語言的共性。另一個角度的理解是,世界上的語言看上去千變萬化, 無一定宗,其實不然,語言之間的變異要受一定的限制,有一定的變化“模式”,有些變異不可能出現,這叫作“萬變不離其宗”。這種普遍適用的變異模式也是一種共性。因此,語言的類型研究和共性研究只是側重面不同而已:類型學主要關心語言有哪些不同的變化類型,共性研究主要關心語言類型的變化有哪些限制[1]。古漢語里有一些特殊現象,至今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解釋,如古漢語的句首語氣詞等,這到底是一個語言的共性現象還是屬于古漢語的特殊變化,是學界要討論的問題。
[HS2][HT10.H]二、關于語氣詞[HT5"SS]
每一種語言都有一定的語氣,但是憑借語氣詞來傳達語氣則是漢語特殊的語言現象。孫錫信在總結前人觀點的基礎上,對語氣從三個方面作以界定:(1)語氣是表示語句的不同作用,適用于不同的實際目的的情緒表現;(2)語氣是附著于整個句子的;(3)語氣是一種語法范疇,不同的語氣可以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2]。古漢語里的句首語氣詞是漢語里較特殊的一種詞類,這種詞一般由虛詞充當,如“惟”,也有實詞,如“有”,但它們在語法上不充當句子成分,也就是說,它們放在句首與后面的句子成分表達說話者的態度,只有語義價值。
語氣詞也叫“助詞”,柳宗元、馬建忠等認為的“助詞”是表某種語氣和置于句末的詞,呂叔湘則認為語氣詞是指用在句末或者句中(句首 )表達一定語氣的詞。
王力說:“在原始時代,漢語可能沒有語氣詞。直到西周時代,語氣詞還用得很少。”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收有“矣”“只”等句中或句尾語氣詞,也有“粵”“曰”等發語辭,說明在漢代已經有許多語氣詞了。馬建忠、呂叔湘、王力、郭錫良等人大多關注句末或句中語氣詞,以句末為主,很少關注句首語氣詞。李佐豐以上古漢語為研究對象,依據語氣詞所處的位置,分為句末語氣詞和句首語氣詞兩類。(1)句末語氣詞。根據主要所表示的語氣,他把句末語氣詞又分為疑問語氣詞、感嘆語氣詞兩類。疑問語氣詞:乎、與、歟、邪、耶;感嘆語氣詞:哉,夫。(2)句首語氣詞,如唯、其[2]。這兩種都是在句首表疑問的語氣詞。
盡管當下關于語氣詞的研究成果甚豐,但主要集中在句末或句中語氣詞,表疑問或感嘆,對句首語氣詞,特別是表陳述或感嘆語氣的句首語氣詞的研究卻很少,更不用說其消失或消失的原因了,如“曰”“粵”“越”等。
[HS2][HT10.H]三、“粵”的本義[HT5"SS]
《說文·卷五》:“粵,虧也。宷慎之詞也。從虧從宷?!吨軙吩唬骸浫斩『??!倍斡癫米ⅲ骸疤澮?。釋詁曰?;浻陔荚灰病k蓟浻谝?。爰粵于那都繇於也?;浥c于雙聲。而又從虧。則亦象氣舒于也?!对姟?、《書》多假越爲粵。箋云。越,於也。又假曰爲粵。宷愼之□也。也各本作者。今正。此說從宷之意。粵虧皆訓於。而粵尤爲宷度愼重之□。故從宷。從宷虧。宷愼而言之也。王伐切。十五部。周書曰。粵三日丁亥。今召誥越三日丁巳。亥當作巳?!盵3]
“粵”,本義為“虧”,《說文·卷五》:“虧,於也。象氣之舒虧。從丂從一。一者,其氣平之也。凡虧之屬皆從虧。羽俱切今變隸作于?!倍巫ⅲ骸办兑?。於者,古文烏也。烏下云??鬃釉弧跆澓粢?。取其助氣。故以爲烏呼。然則以於釋虧,亦取其助氣。釋詁,毛傳皆曰。虧,於也。凡《詩》、《書》用虧字。凡論語用於字。葢于於二字在周時爲古今字。故釋詁,毛傳以今字釋古字也。凡言於皆自此之彼之?。其氣舒于?!短垂罚骸讋t易。于則于?!墩撜Z》:‘有是哉。子之于也。于皆廣大之義?!蹲髠鳌罚骸诿裆灰住6旁疲骸?,曰也。此謂假于爲曰。與釋詁于曰也合。象氣之舒虧。從丂。從一。一者,其氣平也。氣出而平。則舒于矣。羽俱切。五部。按今音于,羽俱切。於,央居切。烏,哀都切。古無是分別也。自周時巳分別於爲屬辭之用。見於羣經爾雅。故許仍之。”[3]
“虧”,本義為象氣之舒虧也,也即人呼出的氣息。“粵”與“虧”皆訓為“於”,“於”在先秦作品中,除了表介詞,在表示呼聲或感嘆時,“於”與“烏”同義,是為嘆詞。故“虧”也有表呼聲或感嘆的意思,只不過在《詩經》和《尚書》中多用“虧”字,《論語》多用“於”字。“粵”訓為“虧”,除了表示呼聲或感嘆之義外,還特指“爲審度愼重之詞”。段注里涉及“粵”的其他用法,如假借“粵”為“越”或“曰”,如《爾雅·釋詁》:“粵、于、爰,曰也?!惫弊ⅲ骸啊对娊洝罚骸畬υ皆谔?,‘王于出征?!盵4]此皆表“於”(《詩經》、《尚書》多作“于”),作句首或句中語氣詞,表呼聲或感嘆之義。
[HS2][HT10.H]四、“粵”作句首語氣詞[HT5"SS]
《廣韻》:“粵,辭也,于也。王伐切?!盵5]現代漢語中的“粵”已經沒有表語氣詞的概念了,取而代之的是“(1)指廣東、廣西:兩粵;(2)廣東的別稱:粵劇?!盵6]
“粵”在古代漢語中,有介詞和助詞兩種?!豆糯鷿h語虛詞通釋》:“粵,做介詞時,常和它的賓語一起,表示動作行為所發生的時間??勺g為‘到等。如,粵五日甲子,咸劉商王紂?!保ā稘h書·律歷志》)[7]這個“粵”有時作“越”或“曰”,因本文主要討論“粵”作語氣助詞,故不展開討論它的其他用法。endprint
《古代漢語虛詞通釋》中解釋“粵”的助詞用法,如是說:“粵,助詞,常出現在句首,一般用來表達某種嚴肅、莊重的語氣。可不具體譯出。例:(1)粵蹈秦郊,嬰來稽首(《漢書·敘傳》)。 (2)粵有生民,伏羲始君(《文選·為賈謐作贈陸機》)[7] 。
《古書虛詞通解》:“粵,助詞。《詞詮》;‘語首助詞,無義?!夺屧~》(指王引之《經典釋詞》,下同):‘《爾雅》曰:粵,曰也。曰與同,字亦作聿。聿、越聲相近。黃侃批云:‘粵,《說文》云審慎之詞者,與于、曰音近。《辨略》(指劉淇《助字辨略》,下同):‘《爾雅》云:粵、于、爰,曰也。郭注云:《書》曰:土爰稼穡?!对姟吩唬簩υ皆谔?。王于出征。刑疏云:皆謂語辭發端,轉互相訓也。徐鉉云:‘凡言粵者,皆在事端句首,未便言之,駐其言以審思之,故從宷。宷,審字也,其聲氣舒久,故從虧。作者案:‘粵字有在句首,亦有在句中者,皆為語辭,而義有少別?!盵8]
例:①粵詹雒伊,毋遠天室。(《史·周本紀》)《助字辨略》:“此‘粵字在句首,發語辭也。”
②粵若來二月。(《漢·律歷志》)
③尚粵其幾,淪神域兮。(《漢書敘傳》)《助字辨略》:“‘粵字在句中,助語辭也。應劭訓‘粵為‘於,‘於亦語辭也。<文選·幽通賦>作‘尚越其幾,‘粵‘越‘曰并通也?!?/p>
④越有小旱。(《大戴·夏小正》)《經典釋文》:“言聿有小旱也?!惨唷妒且病!病还抛滞?,故<爾雅>訓‘粵為‘曰也。”
在古代漢語中,粵常作助語辭,也即發語之辭。一般在句首或句中,其意義無差別。因其與“越、爰、曰、聿”音相近,故常通用,轉互相訓。
[HS2][HT10.H]五、“粵”作句首語氣詞的消失[HT5"SS]
王力說:“漢語語氣詞的發展有一個特色,就是上古的語氣詞全都沒有留傳下來,‘也、‘矣 乎、‘哉、‘歟、‘耶之類,連蹤跡都沒有了。代替它們的是來自各方面的新語氣詞?!盵9]“漢語的語氣是由句末的虛詞來表示的。這種虛詞所表示的不是一個動詞的語氣,而是全句的語氣,因此,把語氣詞放在句法里談?!盵10]
“粵”作句首語氣助詞,表某種嚴肅、莊重的氣氛,《說文》云,此為審慎之詞,可不譯出,表達整個句子的語氣。
以下是“粵”做句首語氣詞出現過的文獻順序(以上語料均來自北大語料庫):
①粵詹雒伊,毋遠天室。[JY]——漢《史·周本紀》
②元士御事,其勉助國道明!亦惟宗室之俊,民之表儀,迪知上帝命?;浱燧o誠,爾不得易定![JY]——東漢《全漢文》
③多歷年所,復寡英才,粵我大梁,炎圖啟運,皇帝含天包地之德,春生夏長之仁,以本誓愿。[JY]——六朝《全梁文》.
④粵若梁興五十馀載,平壹宇內,德惠悠長,仁育蒼生。[JY]——六朝《全梁文·藝文類聚》
⑤ 粵我裔祖,得姓於杜,因官徙族,遂居於濮。[JY]—— 唐代《墓志匯編續集》
⑥粵若稽古迦文,咨度法界,服勤浩劫,獲有萬德,其興也勃焉。[JY]——唐代《唐文拾遺》
⑦粵自藩垣,入居廊廟,久竭弼諧之道,更資調燮之能,遂征授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館大學士。[JY]——北宋·話本《宋朝事實》
⑧誦破題曰:“粵有大德,其名曰坤?!标悜曉唬骸拔崧勛哟速x久矣,得非下句云‘非講經之座主,乃傳法之沙門乎”滿座大笑。[JY]——北宋·話本《湘山野錄》
⑨粵自靈山拈出。蔥嶺傳來。天下叢林。分枝布葉。石霜古月。海會重圓。介在祖山。隱若敵國。[JY]——南宋《佛語錄·古尊宿語錄》
⑩粵我遘休明,匪躬期正直。[JY]——明·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二)》
從明代白話小說開始,古漢語句首語氣詞也漸漸式微,到現代漢語一點蹤跡也沒有了?!盎洝弊鳛楣艥h語句首語氣詞之一,從它的出現和消失也可以窺見古漢語語氣詞消失的蹤跡。
[HS2][HT10.H]六、用類型學的眼光看待“粵”的消失[HT5"SS]
類型學特有的研究對象,就是人類語言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差異的不可逾越之極限,也就是語言共性之所在[11]。
類型學對語言共性的解釋是從語言的功能出發的。各種語言的功能是一致的, 主要是交流信息。信息的交流要講究效率,主要受兩條互相競爭、互相制約的原則支配,一條是“經濟原則”, 一條是“明晰原則”。標記模式可以用經濟原則來解釋:無標記項的使用頻率高,不用或少用附加的形式標志,從而提高了信息傳遞和理解的效率?!懊魑瓌t”就是盡量做到“一個形式一個意義”或“形式相似,意義相近”[1]。
“粵”作為古漢語發語辭的代表,可以推測,其消失是語言在使用過程中,人們追求的是“經濟效益”,人們對語言的追求越來越簡單明了,隨著白話文的出現,句首語氣詞也逐漸消失,說明語言本身有一種從簡去雜的功能,這也許是古漢語語氣詞消失的原因之一。另外,語助詞在古漢語中,用得也不是太頻繁,它相當現代口語中的“啊”、“嗯”等,況且文言文是古時讀書之人使用的書面語,口語當中的很多詞也只表音,無實義,這些詞就不能在書面語中流傳下來,走向式微也是理所當然的。
考察語言中的共性問題,首先要了解各種語言的本質。從古漢語的句首語氣詞消失的現象和原因出發,我們可以用它與其他語言作比較,如古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以類型學的眼光看待語言中的共性問題,“把漢語置于世界語言變異的范圍內來考察, 在普遍適用的語言變異模式上找出體現漢語特點的變異參項, 這應該是我們的一個研究方向?!盵1]
本文通過考察“粵”的本義和作句首語氣詞的文獻,推測其消失的年代和原因:白話文出現以后,文言文中的句首語氣詞便逐漸消失,且因語言中自我消化的“經濟效益”促使了這一變化。通過描寫古漢語中這種特殊的語氣詞,以類型學的眼光來探討語言中的共性問題,“到底這是古漢語中的獨特現象還是世界語言共同存在的問題”。結合古漢語進行類型學的研究,這只是簡單的一小步,關于其他語言的本質,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考察,才能進行對比,得出可靠的結論。
[HTH]參考文獻:[HTSS]
[1][ZK(#]沈家煊.語言類型學的眼光[J].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筆談,2009,(3).
[2]呂文科.語氣、語氣詞和古代漢語語氣詞研究綜述[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21).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04.
[4]郭璞﹒爾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3.
[5]陳彭年,等.宋本廣韻[M].北京:中國書店,1982:458.
[6]丁聲樹,等.現代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655.
[7]何樂士,敖鏡浩,王克仲,麥梅翹,王海棻.古代漢語虛詞通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754.
[8]解惠泉,崔永琳,鄭天一.古書虛詞通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8:1066.
[9]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321.[ZK)]
[10][ZK(#]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514.
[11]劉丹青.語言類型學與漢語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3,(4).[ZK)]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