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竇琴
摘 要:環境影響成果,大學英語學習更是如此。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西方學界開始研究學習環境問題。在至今六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世界各國學者在多種理論背景下,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本文試圖通過對大學英語學習環境研究的總結梳理,為大學外語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育;學習環境;學習理論
Spolsky(1989)認為,學習環境同知識、能力和動機是影響學生語言習得的四大要素。Fraser(1998)也研究證明,學習環境與成果之間具有緊密的正相關關系。鑒于此現狀同需求相矛盾的現象,筆者進行了文獻調研,發現我國大學外語教學研究大多注重教學模式和策略,對學習環境重視不足。筆者認為,研究大學生英語學習環境,在高校進行全面的學習環境改善,是十分必要的。
一、學習環境的內涵
對于學習環境的界定,目前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是場所觀, Brent 、Knirk和柳泉波等將學習環境定義為學校、家庭等學習場所。第二種是資源組合觀,楊開城、何克抗等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與人際關系的組合。第三種是整體觀,鐘啟泉、李芒、武法提等指出學習環境是一個動態概念,不僅包含支撐學習過程的物質硬環境,還包括學習氛圍、學習動機、人際關系、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等軟環境。學習環境的構成方面,李亦菲將其劃分為物質因素、人力因素和制度因素。物質因素包括學習場所、學習工具、學習資料;人力因素有教師、同學、社會專員;制度因素有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評價模式。
本研究認為整體觀的概念界定和李亦菲的維度構成,對于學習環境的劃分是比較科學全面的,基本涵蓋了影響學生學習外部因素的總和。據此將學習環境定義為:影響學生學習活動開展、質量和效果,并存在于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物質的、人力的、制度的因素總和。
二、大學生英語學習環境研究
西方學習環境研究始于20世紀50、60年代,在80、90年代得到蓬勃發展,成果最為突出的學者是Walberg、Moos和Fraser,開發了許多學習環境量表。學習環境的研究方法也從觀察、訪談等定性研究法,走向定性與定量研究法相結合之路。國內對學習環境的研究起步較晚,借鑒西方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得到穩步的發展,測量英語學習環境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不斷提升。按照時間順序,指導學習環境研究的學習理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0世紀50年代以前,以華生、斯金納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風靡學界。行為主義強調學習環境的作用,學習者學習語言是對“刺激—反應—強化”這一鏈條的反應結果,在特定的環境刺激之下,學習者會作出一定的行為反應,而行為的后果本身又會反過來塑造這種行為,因此學習語言被視為一個習慣形成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習者消極地受制于環境中的物理刺激。行為主義啟示教育者應該把環境安排好,以便學習者能夠對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以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習者的合適行為。
20世紀50年代,以布魯納,奧蘇貝爾為代表的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誕生。強調學習是一個把握情境中事物的聯系與關系的過程,因此要建構有利于理解的學習環境,重視學習動機、態度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反映在教育教學上,就是教育者應著重考慮學習者對自己及學習環境的知覺,讓知識變得有意義,同時教育者要根據學習者已有的心理結構,提供適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習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原理,以便能把所學的知識用于解決新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以馬斯洛,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起源于美國。其研究重點是如何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從以人為本的視角全新闡釋了學生的成長歷程,激發學習者的已存經驗,挖掘其內在潛能,使學習者從其自身角度感知世界,理解世界,肯定自我,實現自我。人本主義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看作是動物或機器,不重視人類本身的特征;也批評認知心理學雖然重視人類的認知結構,但卻忽視了人類情感、價值、態度等方面對學習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皮亞杰,維果斯基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興起,它強調教學是學習環境的創設。學習具有情境性,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借助其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在教學過程中,要提出適合學生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學習內容和問題,并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有效的學習指導來促進學習者的建構性學習。
1976年,“教育生態學”這一概念被美國教育學家、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克雷明提出后,逐漸被運用于學習環境研究。近年來,生態學的基本觀點逐漸滲透到了包括外語教學的諸多領域,陳堅林( 2010)認為,“用生態學視角審視外語教學,就是依據生態學的原理,考察教學系統內部要素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和相互適應,研究各種教學現象及其成因,探討外語教學生態的特征和功能及其演化和發展的基本規律”。生態化外語教學觀不僅在理論上為外語教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廣闊的空間,且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最早對我國外語教學環境進行生態化研究的是張正東、曾葡初、左煥琪,陳堅林和黃遠振,他們各自出版專著,從不同維度對傳統或網絡學習環境進行了解構和實踐探索。2001年至今,以教育生態學為理論指導的學術文獻有150余篇,并呈逐年增長趨勢。
三、小結
目前學界對大學英語學習環境的研究正處于發展階段,獲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建設性意見,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研究內容上,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對課堂環境和課外環境的研究,很少對學習環境一個整體的、系統的考量。第二,研究方法上,理論研究為主,實證研究較少。第三,研究數量上,前人對大學英語學習環境的研究不多,學術文獻逐年增長不明顯。因此,筆者期望通過此文拋磚引玉,使大學英語學習環境研究真正受到重視,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切實改善大學生英語學習環境現狀。
參考文獻:
[1]范春林.課堂環境研究的現狀、意義及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05(8).
[2]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5,294,295,268,304.
[3]李亦菲.2006.變革傳統的學校教育 創建開放的學習環境.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48~52.
[4]孫云梅.大學綜合英語課堂環境調查與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6).
[5]Fraser,B.J.,Anderson,GJ& Walberg,H.J.Assessment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Manual for Learning Inventory(LEI) and My Class Inventory(MCI)[M].Perth: Western Austral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82.
作者簡介:陳丹(1989-),山西運城人,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語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通訊作者:竇琴(1960-),甘肅武威人,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語系,教授,碩士生導師,陜西省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陜西省翻譯協會理事、陜西省研究生外語教學研究會理事。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二語習得和語言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