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霞
摘 要:“村官”腐敗嚴重侵害了農民的切身利益,損害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破壞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當前,必須按照中央關于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的要求,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融教育、制度、監督、改革、懲處于一體的農村黨風廉政建設與反腐敗工作新機制,有效地遏制“村官”腐敗。
關鍵詞:村官;腐敗;問題;探析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030-02
一、當前“村官”腐敗的主要表現
(一)以權謀私,公共權力資本化
村官雖小,卻掌握著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的權力,這些權力在一定范圍內被絕對化。有些村官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村里大小事情自己說了算,農民不請客、不送禮,該得到的合法權益都得不到保障;有的村官上任不是積極發展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致富,而是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和親友謀私利,甚至連黨員也只在親友中發展。
(二)巧立名目,集體錢物私有化
從近年查處的“村官”腐敗案件來看,村干部腐敗的主體90%以上為村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系貪污、挪用公款居多。貪污挪用公款來源主要是土地承包費,占地賠償款,低價私自出租、轉讓、發包集體所有耕地、林地、荒地款等等,幾乎遍布兩委職權所涉及的各個方面。此外,部分村干部貪污、挪用公款數額較大,“村官”犯罪涉案數額呈上升趨勢。
(三)違法違紀,腐敗手段多樣化
有的“村官”挪用公款,用于臨時還貸、支付招待費、支付歷欠工程款等費用;有的以各種名義虛報冒領土地補償款;有的利用集體資產出租、出售和工程發包權,暗箱操作,收受回扣;有的設賬外賬或小金庫,任意侵占、截留、私分或揮霍村公共資金;有的違反財務規定,公款私存或轉借他人獲取利息,或為企業、親友提供經濟擔保;還有的是財務管理混亂,坐收坐支、吃喝玩樂、隨意開支等。
(四)道德墮落,個人生活腐朽化
一些村官理想信念淡薄,精神空虛,道德沉淪,“涉黃”、“涉賭”現象時有發生。在某些地方,有極少數村官甚至帶頭聚賭,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在有些村還出現了濫用公款的“吃喝村官”,攜妻帶子“參觀考察”的“旅游村官”,還有些村官為謀求連任,不惜花錢“賄選”,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
(五)脫離群眾,工作方法粗暴化
有的村官不僅不“為民做主”,反而拉幫結派,脫離群眾,工作方式簡單粗暴,習慣于“通不通三分鐘”來解決問題。有的強迫命令瞎指揮,隨意打罵甚至扣押群眾,給群眾造成嚴重傷害,許多工作得不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反而使群眾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將“魚水關系”變成“水火關系”。
二、“村官”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誘發“村官”腐敗的經濟原因
1.市場經濟制度不健全。當前,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快速轉型過渡的時期,由于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間短、發展進程快,一些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管理體制機制還不完善,一些管理制度還不健全,容易誘發人們的投機心理,通過不正當競爭獲取超額利潤,使市場競爭變成“賄賂競爭”。
2.權力尋租。由于市場經濟存在重利性,容易誘發人們對于金錢貨幣的崇拜,產生“拜金主義”和趨利動機。就將使權錢交易成為一個潛規則,出現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的腐敗現象。
3.腐敗的成本較低。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對于“村官”腐敗的懲治力度相對較弱,使得“村官”腐敗的成本相對較低,成為一些“村官”前腐后繼、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二)誘發“村官”腐敗的政治原因
1.農村基層組織權力不斷擴大。近年來,隨著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級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村級組織涉及“三資”管理的經濟權限日益擴大。同時,由于鄉鎮政府和職能部門管理事務逐年增多,就將一些公共管理事務如動拆遷等工作下移到村級組織,使得村級組織部分承擔了鄉鎮政府的管理職能,相應的“人、財、物”等公共管理權限也不斷擴大。
2.農村基層組織權力配置不合理。首先是權力過于集中。主要表現在:農村基層現行政治管理模式普遍實行“一把手”負責制,這使得農村基層組織的權力過分集中于村主要領導一個人手里。其次是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不對稱。由于“村官”集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于一身,這就給其濫用權力提供了可乘之機。
3.農村基層組織權力監督不到位。首先,村級組織自身監督尚不完善。目前,村級組織針對“村官”的監督主要是黨內民主監督和村民民主監督,這種內部約束機制往往難以奏效,也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其次,上級主管部門監督力量薄弱。由于鄉鎮紀委在行政隸屬上接受雙重領導,其中又以同級黨委領導為主,工作上缺乏必要的獨立性,業務上缺乏有效的辦案條件,因而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再次,農村基層法律監督相對滯后。由于對“村官”是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國家工作人員”存在分歧,不僅《公務員法》、《行政監察法》等法規難以約束其行為,在司法實踐中,也因法律依據不明確,導致司法部門不愿介入,也就不能讓違法的“村官”接受應有的法律制裁。
(三)誘發“村官”腐敗的社會原因
1.農村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社會流動的加快,農村稍有能力的人員多選擇外出就業,農村黨員、干部老齡化現象嚴重,長期得不到新鮮血液補充,在不同程度上使得農村民主監督力量削弱。同時,農村新興社會階層不斷形成,不同階層間收入差距明顯擴大,一些個體戶和私營企業主的收入迅速增加,而相比之下農村干部的收入明顯偏低。
2.農村社會利益格局發生變化。農村社會結構變化同時帶動了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出現了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來源多樣化、利益表達公開化的發展態勢。由于社會分配相對不公,引起社會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和角色沖突,在一定程度造成了村官的失衡心理,使得村干部受誘惑、犯錯誤的現實危險性增加。endprint
(四)誘發“村官”腐敗的文化原因
社會轉型期必定是個文化活躍期,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外來文化。由于社會價值取向世俗化,加之西方自由思想觀念和封建腐朽文化乘虛而入,對農村傳統文化環境和文化心理造成了沖擊。個別“村官”思想腐化墮落。少數村干部思想觀念受到了沖擊,理想信念發生動搖,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滋長,逐步走向腐化墮落。
三、治理“村官”腐敗的對策
(一)加強教育引導,增強“村官”拒腐防變能力
首先,要加強對“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克服利己主義、本位主義和拜金主義,有效增強“村官”拒腐防變的免疫力。其次,要加強對“村官”的業務知識培訓,著力改變目前一些“村官”文化程度偏低、財務知識不懂、法制觀念淡薄等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現狀。再次,要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使教育工作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性。第四,要重視開展面向農村全社會的公民文化和廉政文化教育,促進全社會形成一個以腐敗為恥、以廉潔為榮的風清氣正的良好輿論氛圍。
(二)完善制度體系,規范“村官”廉潔從政行為
首先,要進一步建立完善村級民主決策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和村民自治的要求,進一步建立完善村級領導班子議事規則,落實村級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用制度加強對“村官”特別是“一把手”權力運行和重大決策的監督制約,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其次,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黨務、村務、財務和服務的“四務”公開制度,進一步規范公開形式,堅決糾正不公開、假公開、漏公開、遲公開等現象。再次,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的“三資”管理制度。完善農村集體資產承包、租賃、出讓等管理制度,規范農村集體土地、水面等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制度,切實解決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三)強化監督管理,保障“村官”權力規范運行
首先,要充分發揮鄉鎮黨委和紀委的監督職能,加強對“村官”特別是“一把手”的經常性監督檢查。其次,要發揮鄉鎮各有關部門的管理職能,組織開展專項執法檢查。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的組織協調,建立由紀檢監察部門牽頭總抓,組織、民政、涉農等有關部門和司法機關密切配合的體制,形成多部門齊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格局。再次,要加大群眾民主監督的力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村級事務民主決策制度、村民民主理財制度和民主評議村干部制度等,切實保障村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強化對村干部的監督制約。
(四)加大懲處力度,增加“村官”腐敗成本
首先,要加大辦案力度,始終保持對“村官”腐敗進行嚴懲的高壓態勢。要把查處村干部違紀違法行為作為紀檢監察機關辦案的一個重點,堅決查處村干部挪用資金、貪污賄賂和以權謀私、侵占集體財物和損害群眾利益的案件,遏制“村官”腐敗問題的發展蔓延態勢。其次,要協調各方關系,建立健全查辦案件聯席會、經濟責任案件聯席會、重要線索定期通報和移送制度等,充分發揮執紀執法機關的手段優勢和整體效能。再次,要拓展信訪渠道。充分發揮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信訪舉報系統的作用,善于從審計、執法監察、專項檢查、案件調查和新聞媒體報道中發現案件線索,積極拓寬案件線索來源,不斷提高發現違法違紀的能力。
(五)深化改革創新,消除“村官”腐敗滋生土壤
推進農村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健全村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在農村建立起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通過多種形式加快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加入農村干部隊伍,改變農村干部年齡老化、能力偏低的現狀,提升農村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村官”的報酬、補貼、養老保險等經濟福利和政治待遇,逐年提高其待遇水平;進一步加大從優秀村干部中招考錄用進入鄉鎮公務員隊伍工作力度,增強村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廣大村干部開拓創新、務實清廉。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