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彩鳳++高潔++張曉豐
摘 要:課題制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技經費的有效使用,有歷史進步性。但是目前課題制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文章主要利用案例分析法和數據分析法對課題制模式的進步性和偏差進行分析,對國家實施科技計劃項目的單位法人負責制,進一步探索和改善科技經費管理模式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科技經費 課題制 法人負責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c)-0166-06
Abs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mode promotes the use efficien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to a certain extent. Its a historical progress. But there is some deviation in current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it analyzes progressive and devi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with case analysis and data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legal pers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current fund management mod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legal pers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國意識科學技術對提升綜合國力的效能,我國的科研經費投入比例越來越高。2012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超過1萬億元,占GDP的比例約為1.98%,其中全國財政科技支出約5600.1億元,如何有效的利用和控制管理如此龐大的科研經費成為重要的課題。
2002年初我國全面實行課題制,課題制管理模式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原有經費管理模式的某些不足,較能夠體現公平、公正,能夠有效地促進科研活動的開展和科研人員積極性的提高,但它也有劣勢和弊端,為此我們要對其進行深度的剖析,不斷完善,探索科技經費管理的有效模式。
1 課題制模式的進步性
1.1 較之分類管理的模式,科技經費的課題制管理有其進步性
課題制下,科技經費以課題為基本單元,每個課題項目獨立建賬,由國庫統一收付,集中進行賬戶管理,及時反映每個項目的預算和執行情況。在投入方式上,課題制是申請單位或申請人在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條件下進行的,給科研機構、科技企業搭建一個更加寬松、更加開放、更加公正和高效的發展平臺。在預算方式上,課題制根據課題規模以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實行全額預算管理,執行經費來源預算與經費支出預算。
1.2 課題制的實施有利于科研人力資源的合理分配
科研課題統計指標設定和數據統計可以較為客觀、較為科學地反映課題活動狀況,有效地為科研決策管理提供服務。
從表1中可以看出,“十五”期間,從973計劃的在研項目承擔人員年齡段上看,35歲以下的科研人員占40.9%,36~45歲科研人員占37.3%,46~59歲的科研人員占14.4%,60歲以上的科研人員只占7.4%,科研項目承擔人的人員年齡大部分集中于45歲以下,說明973計劃的人員中,年輕人的比例很大,擁有一批真正實干的、探索進取的新一代科研人員,這也符合973計劃的戰略目標之一:在相關的、重要的、探索性強的前沿基礎研究領域,培養和造就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高科學素質、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從表1中我們也可以看到,2002年實施課題制前后,在立項數量和研究領域、研究方向也有一定的調整,從立項上看,2002年前后尚處于調整時期,也是低谷時期,立項數量相對較少,之后幾年逐漸進入穩定期和規范期,呈現逐漸上漲態勢。就研究領域的分布上看,973計劃始終緊緊圍繞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等領域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自身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課題制實施之前更加偏重于資源環境、人口及材料等領域的研究,而在隨后幾年更加注重綜合語交叉領域的研究活動,更加偏向于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及推動前沿學科的發展。從經費構成上看,973計劃經費完全來自國家撥款,“十一五”期間,國家經費撥款投入總額為115億元。
從863計劃和973計劃的人員構成中,從事863計劃的人員總數明顯高于973計劃的人員總數,而如果將這些人員按照職稱級別進行分類統計,就會看到一些差異。例如(表2),從2003年到2011年每年在973計劃中擁有高級職稱的人員數量所占的比例都比在863計劃中擁有高級職稱的人員數量所占的比例要高,擁有中級職稱的人員比例在大部分年份也比863計劃中擁有中級職稱的人員所占的比例要高,而擁有初級職稱的人員比例則在大部分年份要比863計劃中擁有初級職稱的人員所占的比例要低。從上述對比中也可以看到973計劃和863計劃在課題宗旨、課題選擇和課題參與人員上的不同,973計劃更加側重基礎領域的研究,更加偏重于中高級人員的參與,而863計劃的宗旨是發展國家高新技術,相對973計劃需要的中高級職稱的人員偏低,更加注重實干型技術人員的有效利用。
1.3 有利于科技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批準項目結題和驗收反映出科技評價的標準,分為完成論著數(邀請報告、發表論文)、研究成果、獲獎情況、人才培養。面上項目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經費中占有的比例最大,2011年,面上項目批準經費為898941萬元,占批準經費總額1827450萬元的49.2%。所以暫且從某些定量指標如國外、國內期刊、專著的發表數,發明專利、已推廣研究成果數量、獲得國際獎項數量來考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面上項目結題和驗收情況進行考察。endprint
從表3中可以看到自2002年課題制實行以來,面上項目中發表的期刊、專著數量以及研發專利的變化趨勢。2002年可以說是一個低谷期或是一個過渡期、試用期,其后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2011年發表國外期刊的數量是2001年的2.5倍,國內期刊是2000年的3.2倍,專著數是2.4倍,發明專利數是11.8倍,研究成果已推廣的項數在2000年達到頂峰,2001—2002年以后下滑至低谷,之后開始緩慢上升,到2011年達到2001年的2倍多。國際獎項數在2002年達到最低數13項,但是到2011年國際獎項數已達到2000年的2.5倍。其中,發明專利的數量的增幅與國內外期刊、專著想比增長幅度尤為明顯,究其原因與課題制的實施不無關系。課題制實施以來,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與企業的合作越來越密切,企業投入到科研項目中的資金明顯增多,有投資就要有回報,企業的回報往往在適用性技術上占有很大的比例,對于文章、專著的需求甚少,所以引發專利數量的猛增,加之,許多企業在內部設立科研部門,研究出可以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適合市場風向的專利產品,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課題制實施以來,也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政府和企業將科研資金明顯偏重投資在適用性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上,明顯高于基礎研究的投資。
2 從課題制看科技經費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偏差
2.1 從基礎研究投入比例分析
課題制模式預期引入競爭機制,由政府相關部門直接撥付轉變為通過競爭機制來分配科技資源,擇優選擇項目,雖然大大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但是這種單一式的競爭模式在許多方面顯示出它的弊病。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導致基礎研究和其它自由探索性這些“不適合競爭性配置模式的研究領域也同樣實行競爭性方式” [1]。基礎研究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一般研究周期比較長,應用到技術領域成效慢,基礎研究的成功率較低,一般不到5%~10%,實現商業化或企業化的也僅占2%~3%,而試驗發展研究實現商業化的可能性最大,成功率一般可以達到90%以上,因此試驗發展研究獲得的科技經費較多,尤其是企業把大量科技經費投入到試驗發展研究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極少。基礎研究的活動主體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少數政府部門或企業也承擔基礎研究工作,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是通過申請課題的方式獲得基礎研究的科研經費,所以從課題制中也能反映出我國基礎研究的狀況。
從圖1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從2001到2011年10年間,基礎研究經費呈持續上升的趨勢,2001年僅52.2億元,經過10年的發展,2011年已達到401.8億元。實現了近八倍的增長。但是,更應該關注圖2和表4中的一些數據,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研究經費所占R&D經費比例來看(圖2),從2002年到2011年,在R&D經費支出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研究的比重基本呈穩定狀態,有小幅度浮動;自2006年以來基礎研究的支出比例有所下降,應用研究的支出比例也在下降,但是試驗發展研究的比例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從表4中,可以看出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在R&D經費的比例明顯很低,十幾年來一直在5%上下徘徊,說明我國基礎研究長期處于投入比例偏低的狀態,有些年份甚至有下降的趨勢,比如2004年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的6%,2005—2007年持續下降到4.7%,隨后幾年沒有大幅度波動,2011年仍為4.7%,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發達國家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的比例基本處于10%以上,德、英、意、法等過都在25%左右[2]。目前我國科研經費用于技術改造、技術引進等下游的經費較多,而用于科技R&D、科學技術消化吸收的經費較少,隨著科技實力的增強,需要“逐漸向上游轉移”[3],2006年及以前年度財政科技支出包括科技三項費、科學事業費、科研基建費和其他科研事業費;2007年政府收支分類體系改革后推動課題制模式的競爭,使得基礎研究的支出比例相對下降,中標的課題側重于試驗發展,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應用,能加快技術成果轉化的課題。
另外,從基礎研究經費與應用研究、實驗發展研究的比率對比來看,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的薄弱,研發經費投入結構失衡,2011年基礎研究、實驗研究和實驗發展研究的比例保持1∶3∶18的比例,而進行國際橫向相比,明顯看出基礎研究的劣勢,如2011年美國三者比例約為1∶1∶3,法國約為1∶1.5∶1.3,日本約為1∶2∶5,韓國約為1∶2∶3。這極大阻礙了我國基礎研究長期的強勁發展,也使我國自主創新空間受限。
2.2 從基礎研究的經費來源分析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形成了以“中央政府”為投入主體的多渠道格局模式,政府到基礎研究中的比例居高不下,我國基礎研究90%的經費來源于中央財政撥款,而企業投入到基礎研究活動中的經費有限,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尚處于起步階段。
近10年來,我國企業投入到研發活動中的總額和比例越來越大,從表5中可以窺見一斑,2003年企業投入資金占R&D總額的60%,到2008年到2011年企業資金持續達到占R&D總額的71.7%,到2011年更是達到73.9%。
從企業投入到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研究的經費比例來看,三種科技活動的差距更加明顯。雖然企業投入到R&D活動中的經費總額龐大,比例居高,但是企業到基礎研究領域的比例幾乎占有極微小的比例,它們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在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階段,如表7所示從2004年開始到2011年,企業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比例一路下滑,最近幾年幾乎徘徊在0.1%這樣的低比例,而試驗發展研究比例持續上升,居高不下。
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投入主體,投入到R&D活動中的經費總額龐大,但我國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尚處于起步階段,投入到基礎研究活動的比例極其微小。如表6所示,從2004年到2011年,企業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比例一路下滑,最近幾年幾乎徘徊在0.1%,幾乎接近于零,而試驗發展研究比例持續上升。基礎研究處于創新產業鏈的最前端,對科學技術的長期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實施課題制這種競爭性的模式使得基礎研究和探索性研究難以“維持生計”,不能夠得到穩定的經費支持和投入,從長遠的角度看,不利于我國科研水平躋身世界前沿領域,不利于高科技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可能會帶來科技發展后勁不足的隱患。endprint
由于外部競爭環境和市場失靈的普遍性,完全依靠市場對科技資源進行配置,很難達到“帕累托”有效配置,因為“市場不能充分地提供某些優效產品或無效產品”[4],因此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預。所以我們在引進課題制的過程中,不僅要看到經費管理模式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政府投入在科技投入上根本觀念上的區別和對投資方向上側重點的不同,哪些研究要重點投入,哪些研究要化大政府為小政府,放開手由市場或民間資本去經營搞活,都是我國政府要進行深度分析、重點考慮的因素。
2.3 課題經費預算與執行情況不到位
《關于國家科研計劃實施課題制管理的規定》中明確規定“建立與科研活動規律相適應的預算管理機制。”“按照國家財政預算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對課題實行全額預算管理,細化預算編制,并實行課題預算評估評審制度。”“歸口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對課題預算的目標相關性、政策相符性和經濟合理性等進行審核,確定課題經費預算。”
但是課題經費的預算存在諸多問題,經費預算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導致預算實施不到位和預算管理混亂等問題。例如,2013年《關于申報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課題經費概預算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支出概算和來源概算必須同時編制。”且項目概算編制應該滿足這樣的平衡公式:項目經費支出概算合計=項目經費來源概算合計。在課題執行過程中,項目的預算與實際經費支出完全相吻合的情況少之又少,往往會有些出入。課題經費的預算是科技經費管理的一個重要的核心環節,但是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預算管理制度往往與科研活動規律不相適應。在申報課題過程中,課題預算經費由科技人員執行編制,編制預算也是以申請獲得該課題為目的的,對獲取課題重視,對經費的預算輕視的現象嚴重。科技人員沒有聯合科技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共同協商,認真編制經費核算,在財務知識和科技管理知識上缺乏專業性,主觀性強,雖然《規定》中要求細化預算編制,但這種細化難以進行,很多高校在課題預算編報時粗枝大葉,沒有細化到具體項目,難免造成課題經費的預算粗糙、失實、精確性差、不能全面反應課題成本支出,經費預算過多或過少的情形都會發生,在實際使用經費過程中有的急于花錢,不是自己的錢不花白不花,花完了才證明課題執行的好,達到預期的效果,而有的預算金額過小或盡量節約科研資金的真正想科學使用科研經費的課題組往往捉襟見肘,也不利于科研事業的順利進行,以上兩種情形最終都有損于科技資金的使用效益,也有悖于國家制定科技經費預算的初衷。
《規定》中指出,對課題預算實行評審、評估制度,但是沒有明確的評審指標和評價方法,科技經費預算效果如何,每年的預算與實際撥付的支出資金是否一致,有多大幅度的出入和偏差,怎樣的浮動范圍才屬正常,超過幅度的預算應如何調整和處理,都沒有詳細、具體的評估考核標準。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從2001年到2011年,863計劃和973計劃中央撥款程逐年增長趨勢,11年間,863計劃的中央撥款從2001年到2011年由的6.95億元翻了15倍,達到106.4億元,973計劃也從2001年6億元的中央專項撥款上升到2011年的45億元,增長了7倍多。但是這兩項計劃的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和控制尚不能得到具體的數據,對于科技經費預算的來源于支出使用效果的評價更是無證可考。
3 法人負責制的引入
我國的科技計劃和科技經費管理改革不斷有序推進,以達到科研經費管理的有效化和科學化,只有基于“雙方在深層次上的精神溝通”[5]的管理才是高效的、科學的,科研經費管理的最終的目標是使“項目資助方、項目承擔人及承擔人所在單位三方利益最大化”[6],為了協調和平衡三者之間深層次上的有效溝通,體現科研經費管理的目標,“十二五”期間,科技部將全面強化課題承擔單位法人責任制,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3.1 法人負責制提出的社會背景和目的
課題制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現了課題經費使用方面隨意性大,編制和調整課題預算不科學、不合理的問題,課題承擔單位監督、管理、服務弱化的現象。科技創新活動的復雜化、科研規模擴大化,科研項目類型和結構的多樣化,需要不斷調整科研組織的管理方式。要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建立起一套權責明晰、各負其責、運轉高效的管理和問責機制,鑒于項目承擔單位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課題)過程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了解項目研發信息、把握項目進度、加強資源整合、監督經費使用、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課題制的實施過程中迫切需要大力強化課題法人單位的技術集成和統籌布局,明確和加強課題承擔單位的法人責任。
為落實項目承擔單位的法人責任,加強課題承擔單位對課題組的監督和監管力度,2012年2月,科技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課題)承擔單位法人責任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規范經費管理,充分發揮法人單位在經費使用中的審核監督作用,承擔單位要建立健全經費管理制度,認真行使經費管理、審核和監督權,同時還要在經費管理使用方面為科研人員提供必要的政策咨詢、培訓支撐等相關服務,提高項目(課題)經費的使用效益。
實行課題單位法人負責制目的很明確,根本目的即充分發揮項目(課題)承擔單位在國家科技計劃以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過程管理中的組織、協調、服務和監督作用,充分調動項目(課題)研究和管理各方積極性,促進科技經費的有效使用,在有限的科技投入中達到科技成果的最大化。
3.2 推行法人負責制的要求
3.2.1 總體要求——以人為本和調動各方積極性
堅持以人為本,保障科研活動順利進行,課題承擔單位在國家科技管理相關法規范圍內,發揮服務支撐與管理監督的作用,加強申報立項階段的組織和指導,加強預算編制階段的咨詢和服務,加強課題立項、實施、結題驗收等階段的協調和支撐,加強題刻經費使用的過程管理,做好課題的經費預算、審核、監督和服務工作,加強計劃成果的應用推廣和產業化,完善內部科研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工作,合理分配資源,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切實提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的科學化水平。endprint
同時,要充分尊重科研自主權,充分保護、調動和發揮科研人員積極性。課題承擔單位應進一步改進科研活動的氛圍和環境,保證科研人員的時間投入,做好信息服務工作,優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科技資源配置,有效運用獎懲措施和績效評估機制,提高決策機制的公平性和協調型,充分調動和發揮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2.2 課題承擔單位的具體作用
貫徹和落實課題承擔單位法人責任制,關鍵在于課題法人單位在課題執行過程中發揮好管理和服務作用。
法人單位應立足于國家科技計劃目標任務,結合本單位科研能力實際情況,發揮在課題申請和立項階段的組織協調,在項目(課題)實施過程中發揮協調服務,在課題結項階段對課題成果的統籌和管理作用。同時,法人單位要實施有效的審核權和監督權,發揮對經費管理使用的審核監督作用,完善單位的財會核算和內部控制制度
科技法律法規跟進和制度與科技活動的發展總是不能完全吻合,有一定的滯后性,我國科技經費的管理制度與科技創新發展的規律不相適應,出現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要轉變管理的思路和方式。法人責任制課題制實施的基礎上,積極地發揮著項目咨詢、服務、鼓勵、協調的作用,如何探索進一步調整和控制,使現存的科技經費管理制度更為合理,使科技經費的使用發揮最大效益,從宏觀管理上還需要由政府管理向社會共管轉變,建立從管理部門、課題承擔單位、課題組到課題負責人和科研人員的自上而下的長效監督和管理機制,同時應該加強科技經費使用全過程的公開化、透明化,接受全社會監督。
4 結語
我國科技經費管理是一個動態和靜態相互交錯,不斷探索的過程,課題制的引入提高了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益,但也出現了諸多問題,法人負責制適時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題制的某些不足,相關措施具體如何執行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和理論探索。
合理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是保證科技經費使用有效性的保障,沒有一成不變,永遠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必須按照國家規劃和實際發展需要,適時調整科技經費投入和配置的比例,并按照社會的發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斷更新,探尋有效的管理模式,從政策、管理、機制上保證科技經費使用日趨有效化。
參考文獻
[1] 李兵,李正風.課題制制度預期及實施成效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2, 30(1):69.
[2] 周寄中.創新的基礎和源泉:創新的基礎研究的投入、評估和協調[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 羅偉.科技政策研究初探[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129.
[4] [美]斯蒂格利茨.政府為什么干預經濟[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71.
[5] 黃浩濤,王延中.課題制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45.
[6] 劉波.基于《課題制》的大學科研經費管理——與美國的比較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1):52.endprint
同時,要充分尊重科研自主權,充分保護、調動和發揮科研人員積極性。課題承擔單位應進一步改進科研活動的氛圍和環境,保證科研人員的時間投入,做好信息服務工作,優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科技資源配置,有效運用獎懲措施和績效評估機制,提高決策機制的公平性和協調型,充分調動和發揮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2.2 課題承擔單位的具體作用
貫徹和落實課題承擔單位法人責任制,關鍵在于課題法人單位在課題執行過程中發揮好管理和服務作用。
法人單位應立足于國家科技計劃目標任務,結合本單位科研能力實際情況,發揮在課題申請和立項階段的組織協調,在項目(課題)實施過程中發揮協調服務,在課題結項階段對課題成果的統籌和管理作用。同時,法人單位要實施有效的審核權和監督權,發揮對經費管理使用的審核監督作用,完善單位的財會核算和內部控制制度
科技法律法規跟進和制度與科技活動的發展總是不能完全吻合,有一定的滯后性,我國科技經費的管理制度與科技創新發展的規律不相適應,出現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要轉變管理的思路和方式。法人責任制課題制實施的基礎上,積極地發揮著項目咨詢、服務、鼓勵、協調的作用,如何探索進一步調整和控制,使現存的科技經費管理制度更為合理,使科技經費的使用發揮最大效益,從宏觀管理上還需要由政府管理向社會共管轉變,建立從管理部門、課題承擔單位、課題組到課題負責人和科研人員的自上而下的長效監督和管理機制,同時應該加強科技經費使用全過程的公開化、透明化,接受全社會監督。
4 結語
我國科技經費管理是一個動態和靜態相互交錯,不斷探索的過程,課題制的引入提高了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益,但也出現了諸多問題,法人負責制適時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題制的某些不足,相關措施具體如何執行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和理論探索。
合理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是保證科技經費使用有效性的保障,沒有一成不變,永遠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必須按照國家規劃和實際發展需要,適時調整科技經費投入和配置的比例,并按照社會的發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斷更新,探尋有效的管理模式,從政策、管理、機制上保證科技經費使用日趨有效化。
參考文獻
[1] 李兵,李正風.課題制制度預期及實施成效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2, 30(1):69.
[2] 周寄中.創新的基礎和源泉:創新的基礎研究的投入、評估和協調[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 羅偉.科技政策研究初探[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129.
[4] [美]斯蒂格利茨.政府為什么干預經濟[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71.
[5] 黃浩濤,王延中.課題制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45.
[6] 劉波.基于《課題制》的大學科研經費管理——與美國的比較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1):52.endprint
同時,要充分尊重科研自主權,充分保護、調動和發揮科研人員積極性。課題承擔單位應進一步改進科研活動的氛圍和環境,保證科研人員的時間投入,做好信息服務工作,優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科技資源配置,有效運用獎懲措施和績效評估機制,提高決策機制的公平性和協調型,充分調動和發揮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2.2 課題承擔單位的具體作用
貫徹和落實課題承擔單位法人責任制,關鍵在于課題法人單位在課題執行過程中發揮好管理和服務作用。
法人單位應立足于國家科技計劃目標任務,結合本單位科研能力實際情況,發揮在課題申請和立項階段的組織協調,在項目(課題)實施過程中發揮協調服務,在課題結項階段對課題成果的統籌和管理作用。同時,法人單位要實施有效的審核權和監督權,發揮對經費管理使用的審核監督作用,完善單位的財會核算和內部控制制度
科技法律法規跟進和制度與科技活動的發展總是不能完全吻合,有一定的滯后性,我國科技經費的管理制度與科技創新發展的規律不相適應,出現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要轉變管理的思路和方式。法人責任制課題制實施的基礎上,積極地發揮著項目咨詢、服務、鼓勵、協調的作用,如何探索進一步調整和控制,使現存的科技經費管理制度更為合理,使科技經費的使用發揮最大效益,從宏觀管理上還需要由政府管理向社會共管轉變,建立從管理部門、課題承擔單位、課題組到課題負責人和科研人員的自上而下的長效監督和管理機制,同時應該加強科技經費使用全過程的公開化、透明化,接受全社會監督。
4 結語
我國科技經費管理是一個動態和靜態相互交錯,不斷探索的過程,課題制的引入提高了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益,但也出現了諸多問題,法人負責制適時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題制的某些不足,相關措施具體如何執行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和理論探索。
合理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是保證科技經費使用有效性的保障,沒有一成不變,永遠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必須按照國家規劃和實際發展需要,適時調整科技經費投入和配置的比例,并按照社會的發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斷更新,探尋有效的管理模式,從政策、管理、機制上保證科技經費使用日趨有效化。
參考文獻
[1] 李兵,李正風.課題制制度預期及實施成效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2, 30(1):69.
[2] 周寄中.創新的基礎和源泉:創新的基礎研究的投入、評估和協調[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 羅偉.科技政策研究初探[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129.
[4] [美]斯蒂格利茨.政府為什么干預經濟[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71.
[5] 黃浩濤,王延中.課題制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45.
[6] 劉波.基于《課題制》的大學科研經費管理——與美國的比較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