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作奇
摘 要:中國的城鎮化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遇,也不可避免的造成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一系列生態文明問題,為解決此類問題并且使城鎮化能夠更快、更健康的發展,我國城鎮化必須在生態文明背景下進行探索和發展,改變固有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以生態文明產業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完善碳交易市場、打造精神與經濟和諧發展等方法,使城鎮化進程與生態文明有機的結合,為中國經濟騰飛提供更綠色持續的動力。
關鍵詞:城鎮化;生態文明;人文和諧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127-02
目前,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正處于加速發展的階段,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城市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高,戶籍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12年底城鎮化達到了52.6%,也就意味著中國已經有幾億人從農村到了城市。然而,中國城鎮數量的增加、城鎮規模的擴大、人口城鎮化率的提高和城鎮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中國城鎮化片面追求城鎮化的速度,而忽視城鎮化的內在質量和生態環境,從而引發了諸如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態與資源問題?,F今,擺在中國進一步推進城鎮化面前的最大難題,是人口爆炸、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等以生態危機為本質的危機。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眲t明確闡述了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因此,中國未來的城鎮化發展必須尊重生態與環境,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避免盲目性建設和求量不求質的粗放型建設,必須走“生態文明型、環境友好型”道路,即在生態文明背景下探討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路徑。
一、生態文明對城鎮化的指導意義
城鎮化對社會的發展具有較大的作用力,快速推進的過程中會取得很大成就同時也會造成許多問題,人類必須對城鎮化的負面效應加以限制,這需要正確的理論方法加以指導,需要生態文明的全局性、可持續性作為發展的導向。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城鎮化的速度、規模、強度與生態環境承載力的演替進程相適應,保證城鎮化的發展始終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范圍內。
第一,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用全面、長遠的眼光部署城鎮化。政府推進城鎮化需要著眼于全局,從整體上籌劃安排,整體規劃人口、資源與環境,促進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兩個系統達到各自功能和整體功能最優,使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相互促進,在時間、功能、發展速度上交互促進和協同完善。改變以往單純的從發展經濟的角度出發,簡單地以GDP作為衡量城市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標準,狹隘的、盲目的追求發展速度等粗放性發展方式。
在城鄉的建設的總體布局上,以生態系統理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一方面,大城市要發揮輻射和傳導作用,增強城市與農村的產業交流,打造城鄉一體的工業農業相結合的產業系統,以此帶動周圍城鎮產業發展。并且城市的發展要綜合導,城市宜居性、循環型、美觀性、舒適性、低碳性和可持續性等其他方面,生態文明整體觀對解決城鎮化偏向發展、不平衡發展等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鄉鎮的建設中,要注重區域間的廣泛協調性,包括在人口、用地、空間布局、產業結構、環境與職能、以及政策區域發展協調等。例如在建設農村合作社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當地的人文、歷史、產業和地理環境等各種因素,充分發揮當地資源的優勢,選取既適易于人類居住和發展又不破壞環境的地址進行建設,全面把握鄉鎮城鎮化的正確方向。
第二,隨著城鎮化不斷的發展,城市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研究表明,城鎮化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工業化學需氧量和工業二氧化硫排放分別增長0.48%和0.44%。致使城市環境質量持續下降 ,城鎮化的推進導致大量鄉村居民走出農村涌入城市,城市生活方式的改變,必然會在生活和生產上給城市造成污水、垃圾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巨大增長量。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張侵占了大量的綠地和植被,致使溫室氣體和各種有害氣體無法被吸收、過濾,土地黏著力下降、城市失去遮擋沙塵的屏障,沙塵天氣與水土污染越來越嚴重。
因此,生態文明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切實保護、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積極推進節能降耗的新型產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提倡適度消費和綠色生活。
二、以生態文明產業推進城鎮化建設
我國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是以土地財政為主要驅動力的,這種以地為主的城鎮化降低了城鎮人口、資源和產業的密度與聯系,導致了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城鎮經濟缺乏自生能力等眾多與生態文明建設矛盾的“病癥”。未來要全面、和諧的推進城鎮化進程,必須倡導生態文明產業發展,利用生態文明技術的科技創新刺激經濟增長點,并且對城市現有的工業系統進行綠色改造。
生態文明產業是指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低碳經濟、保護環境提供技術基礎和裝備保障的產業。生態文明產業能夠促進我國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從根本上降低工業與生活所產生的污水垃圾和有害氣體,改善我國城市的環境質量??梢灶A見,生態文明用品將在未來的市場上成為主流產品,例如,清潔燃料取代汽油和柴油、可降解的分子材料取代塑料制品、太陽能和核能逐漸取代化石燃料等等,而生態文明產業將改變現今的生產方式甚至逐漸取代工業體系。
大力發展生態文明產業,我國政府需要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采取綜合手段對生態文明產業的發展予以鼓勵和支持。第一步,國家要將發展生態文明產業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對發展生態文明產業以文件或者政策的形勢加以規定,將其列為今后城鎮產業發展的指導方針,督促和監督地方對生態文明產業政策的貫徹與執行,并且配合各種文化媒介對生態文明產業進行傳播和宣傳,造成輿論影響,教育民間大眾和政府官員對生態文明產業予以重視和支持;第二步,在財政政策上,政府首先要引領和加大對生態文明產業的投資力度,建立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對環保投資的投入產出和成本核算機制,利用財政撥款、金融政策和發展民間資本市場等各種經濟手段,為生態文明產業注入資金,并且加速地方的產業結構向生態文明產業的發展和轉移;其次,國家要制定相關的財政政策,對于高污染、高耗能、粗放經營的企業利用財政政策限產,制定高稅率稅種促其淡出市場。再者,要對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規范,對超出額度的二氧化碳排放收取增值稅,而對促進生態文明產業發展的公司、企業以財政補助、稅收優惠和貼息等各種措施給予施援。endprint
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城鎮化完善碳交易市場
目前,我國甚至全球各個地區的氣候都逐漸變暖,并可能已達到臨界點,而超過這一臨界點就有可能出現不可逆轉的變化,這種前所未有的變化將會關乎人類的生死存亡。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類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不斷擴張,工廠排放了過多的溫室氣體和有害氣體。
中國的城鎮化要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必須對過程中工廠排放的氣體量加以規范,必須盡快構建并且完善碳交易市場,這對緩解城鎮化所帶來的城市空氣污染趨勢日益嚴重的現象,解決我國近年來沙塵暴、強霧霾天氣也尤為重要。將二氧化碳排放權市場化,企業為使排放成本最低則會主動減排,這可以使企業被動接受政策轉變為主動響應政策,有利于促進企業對減排技術主動科技創新。
碳金融市場作為新興市場,需要有創新的理念及產品做鋪墊,我國商業銀行需要對各種金融要素重新組合和創造性變革,創造或引進新的碳金融銀行產品包括碳現貨、期貨、期權等金融及衍生品市場,為政府和消費者構建碳排放交易平臺,不僅有利于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完善,商業銀行還可以通過低價獲得碳減排額度,然后通過高價賣出獲利。我國的部分商業銀行應該在碳交易市場的基礎上,為政府和消費者構建碳排放交易平臺,不僅有利于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完善,商業銀行還可以通過低價獲得碳減排額度,然后通過高價賣出獲利。
四、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打造雙重“美麗城市”
城鎮化進程中會不斷有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市走向城市生活,城市在對待這些進入城市的農民工的問題上,不僅要切實解決其就業和居住等基本的生存問題問題,還要關注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各種身心和諧問題,展現城市的包容胸懷。城市政府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政策和技術手段,促進農民工在城市中和諧安定的生活,提高中國城鎮劃的質量和人文情懷,建立更加穩定、更加人性化的現代城鎮規劃管理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體系,使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文化的高品位,提高精神的舒適度,使其樂在其中,和諧共處其間,使每一位農民工在物質和精神上都能更加熱愛城市。城鎮化只有滿足和諧和穩定這兩個因素,才能打造物質和精神雙重美麗城市。
第一,城市要為這些農民工創造再教育和再學習的機會,因為這些農民工剛脫離鄉村生活,無法在短時間內自主動掌握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此時需要外力幫助他們在精神和文明上快速提高,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城鎮化注入文化因素,建設具有東北特色的包容性、和諧式城市,打造和諧社會和幸福城市生活。這樣不僅會使城市居民更好的接納農村兄弟姐妹,促進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市民化,也可以使農民工在精神上擺脫自卑的束縛,從內心中更樂意接受熱愛城市生活。
第二,城市應該為計劃在此地長期居住的農民工和其家庭成員解決城市戶口的問題。因為這些農民公的最終目的是要在城市生存繁衍,或者將農村的家庭搬遷至此城市。農民工的戶口問題,關系到農村務工人員孩子的出生、上學問題和老年人的醫療保健等等一系列問題。如果此問題得以解決,不僅解除了農民工的搬家的后顧之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節假日鐵路、公路擁擠堵塞的問題,尤其是對緩解春運的壓力起到極大幫助。
參考文獻:
[1] 沈清基. 論基于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J]. 城市規劃學刊,2013,(1):29-36.
[2] 楊繼學,楊磊. 論城鎮化推進中的生態文明建設[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52-156.
[3] 黃安勝. 基于“兩型社會”的城鎮化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