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唯
摘 要:地方大學科技園對于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必須走出對大學科技園認識的誤區,找準大學科技園功能定位,才有利于推進大學科技園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大學科技園 功能定位 運營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c)-0225-02
進入21世紀以來,以大學科技園為載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已初步建立,通過對高校、科研機構和產業發展的有機整合,大學科技園已經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作為繼校辦企業、后勤集團之后的又一高校產業,許多高校人員、甚至高校領導,都對大學科技園的功能定位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導致對科技園發展方向和模式把握的偏差。
1 大學科技園的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事關大學科技園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問題,學術界在研究上也有不同的成果與提法出現,主要集中在創新、孵化、人才、輻射、聚集、反饋等幾個方面。但是,一般而言,我們通常歸結為四個方面[1]:
(1)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2)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
(3)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搖籃;
(4)政產學研金結合的重要基地。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科技園在技術研發方面依托于大學,但它并不是大學的一部分;它在技術創新、項目孵化方面進行企業化運作,但它不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企業;它為園區企業提供政策、資金、信息與技術上的支持與服務,但不屬于政府機構,更不能行使政府職能;它行使人才聚集與培養的職能,類似于公益團體獲得國家和社會的支持與優惠,但它又不是社會公益團體,需要通過市場運作取得盈利,以維護其高效運行。
2 實際操作中對大學科技園功能定位的誤區
2.1 視為大學附屬機構
從組織體制上看,國內大部分的大學科技園已按照《國家大學科技園認定和管理辦法》規定,建立了獨立的法人實體,一般是成立高校資產公司,再以資產公司采取獨資或合資的方式成立大學科技園公司來運作大學科技園項目,符合政策規定。但從科技園的運行現狀來看,企業單位事業化管理的特征非常明顯,也就是說,成立的法人實體只是解決了科技園的市場準入的身份問題,但在科技園的運行管理上仍然沿用事業單位模式,主要表現如下。
2.1.1 思想轉型不到位
大學校園科技、智力資源密集,擁有眾多高學歷、高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但是,長期受制于校內相對封閉的發展環境局限,競爭意識、憂患意識相對缺乏,實干精神、辦事魄力有所不足,謹小慎微有余,拼搏進取不足。在決策程序上瞻前顧后;在戰略執行上熱衷于理論研討、匯報,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在對外合作上過分注重眼前利益,斤斤計較,忽視了社會效益和長遠利益;在分配機制上平均主義嚴重,害怕拉開差距,創新爭先的積極性得不到發揮。以上種種,限制了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激情,束縛了技術研發、轉化及市場推廣的步伐,導致大學科技園發展緩慢。
2.1.2 人才結構單一
大學科技園的立項、報批、規劃、開發、招商、運營,涉及到政府各級主管部門、高校多個內部機構、企業、市場等各方主體,需要既懂政策、又懂理論,既具市場經驗,又有實干精神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或者管理團隊作為領軍人物。而當前大學科技園人才選擇上一是選擇范圍狹窄,主要限于大學校園范圍內選擇,不能面向社會招聘;二是選擇標準失位,簡單套用校內中層管理干部的選擇標準,強調學歷職稱而忽視了市場運作經驗和實干精神。
2.1.3 決策程序錯位
往往把大學科技園當做學校的附屬機構,重要事務通過學校班子會議決定,而不是按照企業管理的規則實行董事會制度,決策評判標準往往是是否符合學校管理規定,是否與現有體制相沖突,而很難上升到是否有利于科技資源的生產力轉化,是否有必要對學校現行教研體制進行創新的高度。
2.1.4 管理激勵機制失位
沿用事業單位的出勤考核、按資排輩、級別工資、按部就班的人事管理模式,沒有實施企業的目標管理、例會討論、績效考核、團隊競爭協作制度,事業發展過分求穩,不敢大踏步,不利于激發員工工作熱情。
2.1.5 資產財務越權支配
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及人事權的完全控制,大學科技園名義上雖然是一個獨立法人實體,但在實際運營中往往被看作一個內設機構,高校對已經被劃轉的資產或企業資產進行“內部”調配,對企業資金進行調度,對企業利潤進行“抽血式”的強行分配現象屢見不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科技園的積累和發展。
2.2 視為普通企業
大學科技園具有企業的一般特性,但又不同于一般企業,它具有現代企業的職能,同時又按市場化方式進行運作,它具有追求利潤的天性,又承擔著科技服務的社會責任,它對于社會的技術貢獻作用要遠遠大于商業作為。大學科技園雖然與大學相對獨立,卻又與大學有著特殊和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是大學與社會之間技術和商業交流的窗口與流動站,簡單地將大學科技園當作一般性企業看待,其主要表現是:
2.2.1 將大學與科技園的資源相割裂
將大學科技園簡單地視同為一般社會企業,只看到其盈利屬性,未看到它在教學實踐和科技轉化方面的窗口作用,將大學的教學科研功能與科技園的科技轉化孵化功能相割裂,導致高校教研資源與產業資源完全分離。造成了資產設施的浪費,高校既有的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研究中心等教育科技設施無法與科技園共享;智力資源的浪費,有創新創業能力和欲望的師資與學生無法在大學與科技園之間橫向流動;智力成果的浪費,既有的知識產權和創新成果因責權利關系難以明確,相關政策缺失,無法獲得較大的支持力度進行入園孵化。
2.2.2 促進科技轉化的政策措施難以在大學內實施
高校的智力成果能夠成功入園孵化,轉化為生產力,必須具備幾個條件:一是人才資源在大學與科技園企業之間能夠橫向交流;二是鼓勵知識創新、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政策體系比較完善,師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得到激發,知識產權的利益得到認可和保護;三是科技園具備較好的孵化條件,政策扶持體系、工商服務體系和風險資金配套支持體系基本完備。這其中前二條都需要在高校的支持下才能夠實現,如果將大學科技園視同一般的盈利性企業,認識不到大學科技園在促進科技轉化、推動高校知識成果為社會經濟服務,繼而可以反哺大學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進一步提高大學的辦學水平和層次的重要作用,就很難推動相關的人才、科技政策的制定與實施。endprint
2.2.3 在科技園的發展決策中以盈利為主要評價標準
大學科技園定位于孵化企業,雖然需要以盈利來保證它的良性發展,但是它的科技服務功能仍然居于首要地位,例如,國家大學科技園的評價體系規定:入園企業注冊資金不超過500萬元,企業孵化時間一般不超過3年,遷入的企業上年營業收入一般不超過200萬元[2],這說明大學科技園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社會企業,經濟利益并非它的首要目標。因此,在對科技園的發展進行決策時,應綜合考慮其科技服務、技術創新、企業孵化、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功能的實現,而不能將經濟效益作為唯一或主要評判標準。
2.3 與資產公司關系混淆不清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高校除對資產公司進行投資外,不再以事業單位法人的身份對外投資。[3]高校的所有投資和經營性活動,統一由資產公司代表學校,以出資人的身份進行。因此,要建設大學科技園,必須成立高校資產經營公司,它們同屬于高校的企業,彼此關系如何界定,相互職能有哪些融合交叉,又有哪些區別,能否清楚的辨析二者的關系事關二個企業在發展中能否避免內耗、緊密配合。很明顯,資產公司是唯一代表高校進行經營性資產管理或者非經營性資產的授權管理的獨立法人,而大學科技園是為實現科技生產力轉化而設立的一個平臺,該平臺的運作通常是依靠成立大學科技園公司來實施,通常,資產公司是大學科技園公司的唯一或參股股東,這種關系不是通常校內常見的上下級關系,也不是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關系,而是基于投資而形成的二個平等市場主體之間的母子公司關系。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大多資產公司兼顧有傳統業務,企業屬性更為突出,而大學科技園以產學研結合、科技轉化孵化為主,與高校傳統教學科研業務結合更為密切,再加上為協調大學科技園運作過程中所必須面臨的政校企各方關系,很多大學科技園成立了由較高級別領導組成的科技園管委會,便產生了一種資產公司應該接受科技園(或管委會)領導的錯誤認識,這為日后二個公司分工協作埋下了一定的隱患。其實,在高校、管委會、資產公司與科技園公司之間只應有二種關系,即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股東的關系。科技園管委會,無論其組成成員級別多高,它只是一個智囊組織機構,負責對科技園項目的建設和實施進行指導和協調。組織示意圖,如圖1所示。
3 實現大學科技園良性運營
大學科技園雖然帶有很大的社會公益屬性,但它終歸屬于企業,不能長期依靠政府和大學的補貼,必須構建良性的長效運營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實施企業化經營
明確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的市場主體地位,各級主管部門和機構對科技園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上,而在科技園的中觀管理和微觀運作上,則應由科技園按照市場化的經營法則進行。重視人才與知識,建立激勵機制,尊重保護投資者權益,建立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分配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盈利機制。大學科技園必須盈利,才能保證科技服務平臺的正常運行,要以保證服務平臺的支出為前提,制定合理的服務收費制度,而不是過于依靠政府、大學的撥款。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將風險基金投入發展前途廣、發展速度快的創新型企業,等到企業發展壯大以后,通過利潤分配、轉售股份獲得大額回報,再以這些收入進一步促進服務水平的提高,投資于更多更好的高新企業,形成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3.2 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優勢
與普通企業相比,大學科技園在市場信息、管理體系、經營機制上沒有優勢,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充分依托高校硬件軟件資源。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大學的科技成果、研究設施、科研人員、學生資源、大學品牌、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達到為在孵企業高效服務的目的,實現大學科技園服務平臺的高效運作。
3.3 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大學科技園雖然具有四個方面的功能,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片面貪大求全,把每個科技園都定位于建成“硅谷”式的高科技研發與產業化中心,而應結合大學自身的特點,重點圍繞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尤其是對于一些應用型大學,更應該結合自身實際,在科技孵化轉化方面突出本校的應用技術研究特色,對區域經濟進行認真分析,是做高新技術開發,還是做工業應用創新,還是圍繞現代物流做平臺開發,還是做好現代農業服務,或是開展具有文化內涵的第三產業服務,一定要立足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實際來選擇定位,避免將大學科技園僅僅定位于基礎研究,忽視技術與市場的密切聯系與科技轉化,忽視研究技術的經濟效益,建設成為類似于日本的筑波科技城[1]。
參考文獻
[1] 何晉秋,章琰.大學科技園的功能定位[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5(8).
[2] 國家大學科技園認定和管理辦法: 第三章第十條.
[3] 教育部關于積極發展、規范管理高校科技產業的指導意見.教技發,2005.
注釋
[1] 筑波科技城是20世紀60年代一個完全由日本政府出資規劃,主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基地,集中了日本30%的科研機構、40%的科研人員、50%的科研預算,但沒有依托任何城市,不注重科技成果產業化,因而投資巨大,發展緩慢。endprint
2.2.3 在科技園的發展決策中以盈利為主要評價標準
大學科技園定位于孵化企業,雖然需要以盈利來保證它的良性發展,但是它的科技服務功能仍然居于首要地位,例如,國家大學科技園的評價體系規定:入園企業注冊資金不超過500萬元,企業孵化時間一般不超過3年,遷入的企業上年營業收入一般不超過200萬元[2],這說明大學科技園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社會企業,經濟利益并非它的首要目標。因此,在對科技園的發展進行決策時,應綜合考慮其科技服務、技術創新、企業孵化、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功能的實現,而不能將經濟效益作為唯一或主要評判標準。
2.3 與資產公司關系混淆不清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高校除對資產公司進行投資外,不再以事業單位法人的身份對外投資。[3]高校的所有投資和經營性活動,統一由資產公司代表學校,以出資人的身份進行。因此,要建設大學科技園,必須成立高校資產經營公司,它們同屬于高校的企業,彼此關系如何界定,相互職能有哪些融合交叉,又有哪些區別,能否清楚的辨析二者的關系事關二個企業在發展中能否避免內耗、緊密配合。很明顯,資產公司是唯一代表高校進行經營性資產管理或者非經營性資產的授權管理的獨立法人,而大學科技園是為實現科技生產力轉化而設立的一個平臺,該平臺的運作通常是依靠成立大學科技園公司來實施,通常,資產公司是大學科技園公司的唯一或參股股東,這種關系不是通常校內常見的上下級關系,也不是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關系,而是基于投資而形成的二個平等市場主體之間的母子公司關系。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大多資產公司兼顧有傳統業務,企業屬性更為突出,而大學科技園以產學研結合、科技轉化孵化為主,與高校傳統教學科研業務結合更為密切,再加上為協調大學科技園運作過程中所必須面臨的政校企各方關系,很多大學科技園成立了由較高級別領導組成的科技園管委會,便產生了一種資產公司應該接受科技園(或管委會)領導的錯誤認識,這為日后二個公司分工協作埋下了一定的隱患。其實,在高校、管委會、資產公司與科技園公司之間只應有二種關系,即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股東的關系。科技園管委會,無論其組成成員級別多高,它只是一個智囊組織機構,負責對科技園項目的建設和實施進行指導和協調。組織示意圖,如圖1所示。
3 實現大學科技園良性運營
大學科技園雖然帶有很大的社會公益屬性,但它終歸屬于企業,不能長期依靠政府和大學的補貼,必須構建良性的長效運營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實施企業化經營
明確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的市場主體地位,各級主管部門和機構對科技園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上,而在科技園的中觀管理和微觀運作上,則應由科技園按照市場化的經營法則進行。重視人才與知識,建立激勵機制,尊重保護投資者權益,建立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分配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盈利機制。大學科技園必須盈利,才能保證科技服務平臺的正常運行,要以保證服務平臺的支出為前提,制定合理的服務收費制度,而不是過于依靠政府、大學的撥款。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將風險基金投入發展前途廣、發展速度快的創新型企業,等到企業發展壯大以后,通過利潤分配、轉售股份獲得大額回報,再以這些收入進一步促進服務水平的提高,投資于更多更好的高新企業,形成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3.2 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優勢
與普通企業相比,大學科技園在市場信息、管理體系、經營機制上沒有優勢,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充分依托高校硬件軟件資源。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大學的科技成果、研究設施、科研人員、學生資源、大學品牌、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達到為在孵企業高效服務的目的,實現大學科技園服務平臺的高效運作。
3.3 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大學科技園雖然具有四個方面的功能,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片面貪大求全,把每個科技園都定位于建成“硅谷”式的高科技研發與產業化中心,而應結合大學自身的特點,重點圍繞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尤其是對于一些應用型大學,更應該結合自身實際,在科技孵化轉化方面突出本校的應用技術研究特色,對區域經濟進行認真分析,是做高新技術開發,還是做工業應用創新,還是圍繞現代物流做平臺開發,還是做好現代農業服務,或是開展具有文化內涵的第三產業服務,一定要立足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實際來選擇定位,避免將大學科技園僅僅定位于基礎研究,忽視技術與市場的密切聯系與科技轉化,忽視研究技術的經濟效益,建設成為類似于日本的筑波科技城[1]。
參考文獻
[1] 何晉秋,章琰.大學科技園的功能定位[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5(8).
[2] 國家大學科技園認定和管理辦法: 第三章第十條.
[3] 教育部關于積極發展、規范管理高校科技產業的指導意見.教技發,2005.
注釋
[1] 筑波科技城是20世紀60年代一個完全由日本政府出資規劃,主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基地,集中了日本30%的科研機構、40%的科研人員、50%的科研預算,但沒有依托任何城市,不注重科技成果產業化,因而投資巨大,發展緩慢。endprint
2.2.3 在科技園的發展決策中以盈利為主要評價標準
大學科技園定位于孵化企業,雖然需要以盈利來保證它的良性發展,但是它的科技服務功能仍然居于首要地位,例如,國家大學科技園的評價體系規定:入園企業注冊資金不超過500萬元,企業孵化時間一般不超過3年,遷入的企業上年營業收入一般不超過200萬元[2],這說明大學科技園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社會企業,經濟利益并非它的首要目標。因此,在對科技園的發展進行決策時,應綜合考慮其科技服務、技術創新、企業孵化、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功能的實現,而不能將經濟效益作為唯一或主要評判標準。
2.3 與資產公司關系混淆不清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高校除對資產公司進行投資外,不再以事業單位法人的身份對外投資。[3]高校的所有投資和經營性活動,統一由資產公司代表學校,以出資人的身份進行。因此,要建設大學科技園,必須成立高校資產經營公司,它們同屬于高校的企業,彼此關系如何界定,相互職能有哪些融合交叉,又有哪些區別,能否清楚的辨析二者的關系事關二個企業在發展中能否避免內耗、緊密配合。很明顯,資產公司是唯一代表高校進行經營性資產管理或者非經營性資產的授權管理的獨立法人,而大學科技園是為實現科技生產力轉化而設立的一個平臺,該平臺的運作通常是依靠成立大學科技園公司來實施,通常,資產公司是大學科技園公司的唯一或參股股東,這種關系不是通常校內常見的上下級關系,也不是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關系,而是基于投資而形成的二個平等市場主體之間的母子公司關系。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大多資產公司兼顧有傳統業務,企業屬性更為突出,而大學科技園以產學研結合、科技轉化孵化為主,與高校傳統教學科研業務結合更為密切,再加上為協調大學科技園運作過程中所必須面臨的政校企各方關系,很多大學科技園成立了由較高級別領導組成的科技園管委會,便產生了一種資產公司應該接受科技園(或管委會)領導的錯誤認識,這為日后二個公司分工協作埋下了一定的隱患。其實,在高校、管委會、資產公司與科技園公司之間只應有二種關系,即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股東的關系。科技園管委會,無論其組成成員級別多高,它只是一個智囊組織機構,負責對科技園項目的建設和實施進行指導和協調。組織示意圖,如圖1所示。
3 實現大學科技園良性運營
大學科技園雖然帶有很大的社會公益屬性,但它終歸屬于企業,不能長期依靠政府和大學的補貼,必須構建良性的長效運營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實施企業化經營
明確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的市場主體地位,各級主管部門和機構對科技園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上,而在科技園的中觀管理和微觀運作上,則應由科技園按照市場化的經營法則進行。重視人才與知識,建立激勵機制,尊重保護投資者權益,建立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分配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盈利機制。大學科技園必須盈利,才能保證科技服務平臺的正常運行,要以保證服務平臺的支出為前提,制定合理的服務收費制度,而不是過于依靠政府、大學的撥款。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將風險基金投入發展前途廣、發展速度快的創新型企業,等到企業發展壯大以后,通過利潤分配、轉售股份獲得大額回報,再以這些收入進一步促進服務水平的提高,投資于更多更好的高新企業,形成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3.2 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優勢
與普通企業相比,大學科技園在市場信息、管理體系、經營機制上沒有優勢,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充分依托高校硬件軟件資源。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大學的科技成果、研究設施、科研人員、學生資源、大學品牌、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達到為在孵企業高效服務的目的,實現大學科技園服務平臺的高效運作。
3.3 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大學科技園雖然具有四個方面的功能,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片面貪大求全,把每個科技園都定位于建成“硅谷”式的高科技研發與產業化中心,而應結合大學自身的特點,重點圍繞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尤其是對于一些應用型大學,更應該結合自身實際,在科技孵化轉化方面突出本校的應用技術研究特色,對區域經濟進行認真分析,是做高新技術開發,還是做工業應用創新,還是圍繞現代物流做平臺開發,還是做好現代農業服務,或是開展具有文化內涵的第三產業服務,一定要立足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實際來選擇定位,避免將大學科技園僅僅定位于基礎研究,忽視技術與市場的密切聯系與科技轉化,忽視研究技術的經濟效益,建設成為類似于日本的筑波科技城[1]。
參考文獻
[1] 何晉秋,章琰.大學科技園的功能定位[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5(8).
[2] 國家大學科技園認定和管理辦法: 第三章第十條.
[3] 教育部關于積極發展、規范管理高校科技產業的指導意見.教技發,2005.
注釋
[1] 筑波科技城是20世紀60年代一個完全由日本政府出資規劃,主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基地,集中了日本30%的科研機構、40%的科研人員、50%的科研預算,但沒有依托任何城市,不注重科技成果產業化,因而投資巨大,發展緩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