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
摘 要:當代大學生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體質現狀。原有的健康教育模式已經不再符合大學生日益增強的健康需求和教育要求,在高校大力開展健康教育,構建以學生為本的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已成為刻不容緩的教學工作。本文主要通過對高校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及教學模式的調查,發現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并提出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模式的一系列構建對策。
關鍵詞:高校健康教育 教學模式 教學效果 評價 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c)-0191-02
健康教育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交叉的綜合性應用科學,是一種以健康為中心的教育干預過程。高校作為進行健康教育效果最好、時機最佳的教育場所,其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健康教育人才的責任。在高校開設健康教育課程,不僅能向大學生傳授健康知識和保健技能,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為,還能為社會物質環境和社會意識環境提供健康氛圍。1目前在我國高等院校,獨生子女已經成為教育對象的絕對主體,他們的體質形態、生理和心理狀態、意志品質、社會環境適應能力等方面都略顯不成熟,特別是遇到挫敗等心理沖突時,難以自我調適。因此,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健康素質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對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全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 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模式現狀
1.1 高校健康教育課程教材內容不全面
由于我國高校健康教育起步晚,經驗不足,在課程教材、教學內容上尚未形成比較穩定的科學體系。目前,以鄭州市為例,高校健康教育課程主要是通過《體育與健康》《大學生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材或讀本中所設定的幾個專題來實施?!扼w育與健康》主要內容是培養大學生運動興趣,通過體育活動掌握一些基本的體育技能,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力;《大學生心理健康》其目標主要是為了緩解大學生學習生活壓力,促進健全人格的發展。這些健康教育課程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有限,授課內容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另外,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在教材內容上如何把握尺度與深度,能更好的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學習、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增強學生對心理應急、情緒障礙、負面生活自我調適能力等問題上尚有待研究。
1.2 缺乏健康教育師資力量
經調查數據表明,目前我國現有專門的健康教育專業的教師,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健康教育課程的需要。不少高校都是由校保健醫生、心理學教師或體育教師兼任。其中多數任課教師未經專門培訓,他們對心理健康、營養和常見病防治等知識都相對了解甚少。雖然高校醫院的醫務工作者醫學知識水平比較高,但在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有所欠缺。因此,不專業的教育師資所講授課程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健康教育的各項任務。
1.3 教學方法與手段單一
教學過程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過程,必須教學相長。在傳統教學中,常見到一些教師只采用單一呆板的填鴨式、灌輸式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這樣既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也使教學成為單向傳遞活動,使得多數學生的健康行為明顯滯后于健康意識,知識和能力都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1.4 健康教育的學科價值不受重視
目前,多數高校管理者及教育者們只把健康教育當作一門選修課或一堂講座來對待,或將健康教育作為公共體育教育的擴展內容加以討論和處理,并得不到學校的高度重視。這種作法勢必會導致健康教育大環境的營造和對高校健康教育的學科定位出現偏差,使健康教育學科邊緣化。
1.5 缺乏系統的教育教學模式與效果評價方案
教學效果的評價是檢驗課程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以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過程及效果進行價值判斷,優化教學過程,并對被評價對象和模式作出某種證明。[2]從當前高校健康教育教學內容來看,大學生對健康教育理論課的興趣并不高,再加上沒有明確的考核標準與目標,使得他們不認真對待,教學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構建系統的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及效果評價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 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模式的優化
2.1 注重健康教育內容與方法的多樣性
優化高校健康教育課程,必須重視健康教育與醫學、心理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學科的聯系,掌握授課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建立內容完整、結構合理、突出應用性的健康教育優化模式。在教學內容上針對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健康發展規律,掌握其心理特征、行為態度及健康問題的表現、種類、形成原因等,有效的對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設計、執行和評價。在教學方法上要貫徹一系列教與學的原則,建立大學生健康研究、健康咨詢與治療多位一體的健康教育系統,使大學生健康教育活動與課堂教學能更好的相互協調配合,知識與實際行動相結合,做到有的放矢,從而顯著地改善健康教育效果。
2.2 注重網絡多媒體參與的教學模式
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多媒體對教育教學中獲得的信息量不可小覷。大學生的網絡學習興趣已遠遠超出課本教授。在現代化素質教育的今天,網絡多媒體參與的教學模式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并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潛能。高校健康教育課程應該加強網絡多媒體參與,建立學校健康教育課程專門網站,提供更廣闊的教育和學習平臺,并通過網絡插入圖片、視頻,相關網站鏈接等,對課程教學內容做一補充和延伸,增加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知識的信息量。網絡多媒體參與模式主要教學模式是以情境導入—自主探究—網上交流—歸納小結—反饋講評的教學形式,逐步實現高校健康教育網絡多媒體教學。
2.3 注重有效的信息傳播渠道
目前,高校宣傳途徑多種多樣,要想使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健康教育課程,有效的信息宣傳渠道必不可少。除了在校園醒目部分張貼宣傳畫,利用廣播、電視、校園網、手機短信、講座等宣傳健康知識以外,還要真正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真實走進大學生校園生活,盲目的宣傳可能會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健康教育信息傳播渠道的有效性。為此,下面優選了幾種信息傳播形式:(1)通過學校領導和輔導員對該課程重點推薦,并在學生會議上動員大學生參與健康教育課程;(2)醫療、教學、心理、體育、學生管理等多部門合作,安排系列講座,衛生知識競賽等課外活動;(3)制定有利于大學生健康環境的規章制度,如寢室熄燈時間、電腦房關閉時間等,轉變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4)廣泛招募大學生志愿者、大學生輔導員參與培訓,讓他們通過培訓得到實際利益,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健康教育課程中來。endprint
2.4 注重健康教育教學實踐的作用
高校的健康教育課程不能只一味的停留在課堂教育掌握的健康知識上,還應該對其有實踐要求,并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健康促進活動來達成培養目標。如,行為指導:通過教育指導,幫助大學生通過自己的社會教學實踐能來發展、解決健康問題;健康咨詢:大學生與咨詢人員面對面進行溝通交流,集中討論某一健康促進活動的活動方針。注重健康教育教學實踐,使大學生通過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親身體會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所帶來的健康效應以及控制危險行為對健康的益處。讓大學生自覺的對健康教育計劃加以設計與實施,提高大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影響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
2.5 注重建立大一新生的心理檔案
大一新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遠離家鄉和親人,對新環境不適應,加上生活閱歷較單純,心身發育尚未成熟,在心理調節、人際關系、獨立生活、自我意識、學習方式方法上都需要幫助指導。這就需要學校對他們進行心理調查測試及心理健康普查活動,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再加上大一新生與成人及高年級學生相比,可塑性更強,健康教育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通過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有效預防部分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并針對學生心理問題的不同,進行不同的心理干預措施,指導他們形成自學、自我保健、自我鍛煉的能力,使他們在步入社會后的任何階段、任何情況都能都有良好的健康意識,以強健的體魄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多做貢獻。
3 構建高校健康教育效果評價體系
高校健康教育評價是制訂學校健康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的重要依據;是開展學校健康教育調查研究的重要工作方法;是考核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學校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主要途徑。構建高校健康教育評價體系,是檢驗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其效果評價一般包含學生衛生保健知識的評價、學生衛生保健信念的評價、衛生健康行為的變化、健康狀況的增進、公共衛生面貌的改善,反映學校健康教育工作情況的評價等[3]。高校健康教育活動效果的評價,就是要將教育活動的全過程置于周密的科學監測之中,并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措施、解決問題,以確保高校健康教育獲取良好效果。
構建高校健康教育教學評價體系應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構建。首先,應主張采用主體評價,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從學生、教師、家長、教育行政部門、社會等多種對象來評價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成效、等。在評價高校健康教育的內容時,應針對當代大學生生活方式、個體成長環境、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中的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綜合進行評價,注重發展性功能取向和適應性功能取向的內容;評價高校健康教育的過程,既要強調診斷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也要重視發展性評價或總結性評價;評價學校健康教育的成效,要注意學校健康教育的長效性和延時性,以滿足學生心理健康需求作為重要的教育成效評價標準。只有這樣,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發展性評價為主,以學生為本的學校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 錢華美.大學生健康教育模式的優化研究[D].復旦大學,2010(3):24-25.
[2] 肖燕云.學校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及效果評價研究[D].西南大學,2012(5):18-19.
[3] 馮麗華.略論大學生健康教育[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5(1):45-47.
[4] 石紅艷.大學生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28(11):145-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