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 要:本文闡述了人本主義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些問題,分析了人本主義本身具有的特點,介紹了一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從人本主義的起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聯系實際、加強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掌握教育技巧等多方面闡述了人本主義和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是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本主義 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c)-0234-02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全面推行,高校學生工作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面,市場經濟的深入,使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大眾化教育的全面鋪開,大學生入學時的素質與以往精英教育時代相比明顯下降。一些學生在學生能力、文明養成等方面比較欠缺,客觀上導致人才培養難度增加。如果把高校比作工廠的話,那么大學生無疑是衡量高校辦學能力的產品,所以培養高素質的、品學兼優的大學生是當前所有高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首要任務和終極目標。在這樣的前提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它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乃至整個高校的發展。所以,在新形勢下,形成一套科學合理、切合實際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于加強學生管理工作,實現高校人才的培養目標和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人本主義理念的起源和基本內涵
“人本主義”這個詞組源自德語,是德語單詞Anthropologismus的意譯。在希臘語里面,antropos和logos的意思分別是人與學說。一般是指人本唯物主義,這是一種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學說。代表人物有19世紀德國的費爾巴哈、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及20世紀美國的馬斯洛與羅杰斯。其中費爾巴哈把庸俗唯物主義同一般的唯物主義混為一談,反對“唯物主義”這個術語名稱,所以他把自己的哲學稱為“人本主義”,有的時候又稱為“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則”。而車爾尼雪夫斯基則把他的唯物主義學說叫做“人本主義”,并將自己的哲學著作命名為《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車爾尼雪夫斯基所倡導的人本主義否定把靈魂和肉體分割為兩個獨立的實體,否定把靈魂看作第一性的唯心主義觀點,但是他的思想中所指的人,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社會的人,所以,他忽略了人的社會屬性。
人本主義出現之前,在心理學領域中占主導的關于人性的理論有兩類:其一是奧地利著名的心里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觀點,這種學說認為人主要是受性本能和攻擊本能所控制;其二是行為主義,這種理論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它把人看做較大、較復雜的老鼠,認為人與老鼠一樣,只是對環境中的刺激作出反應而已,人并沒有任何主觀的控制。以前的這兩種理論有一個共同的漏洞,就是都忽略了人性中的一些重要方面,比如“自由意志”以及“人的價值”等等。但是人本主義理論與人性理論的觀點卻是不同的,它主張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人有時會對環境中的刺激自動地作出反應,或者會受制于本能,然而人具有自由意志,人有能力決定自己的目的和發展方向。
在一段時間里,人本主義一度被稱為心理學上的第三種勢力(the third force)。在20世紀60年代,強調個人主義和個人言論自由的時代背景,為人本主義思想的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而1967年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重要人物亞伯拉罕·馬斯洛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充分說明了人本主義思想已經被大眾所接受。而作為馬斯洛之后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更是將這一理論發揮到淋漓盡致。他首創性地把人本主義運用到現代教育管理中。
人本主義心理學于20世紀60年代崛起,它與行為主義、精神分析并稱為心理學界的“三大勢力”。它從誕生開始,就得到了廣泛的贊譽,并且得以迅速發展壯大,特別是對現代教育和管理領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人本主義就不僅僅是一種心理學理論,它也是一種哲學思想,更是一種教育理念。它特別強調要充分尊重人與人之間、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是一切教育和管理活動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充分體現了教育和管理為學生發展服務這樣一個基本思路。當前,人本主義思想是現代管理學中常常用到的主要理論之一,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人是以有生命的個體存在于世,人的自然屬性在人文主義中顯得比較突出。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看到,在人類社會中,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所以,馬克思又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
社會迫切需要復合型、實用型和高素質的人才。從目前的情況來,這樣的人才在數量上還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成績好的學生在思想政治素質上有缺陷。
2 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概述
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人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教育和學校制度,形成了豐富的教育思想。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雅典就開始實行全面的文科教育,其目的是培養理性和美德兼具的全面發展的人。古希臘人并不強調教育的工具性和實用性,他們在乎的是教育能夠提高個人素質,可以追求自由。那個時代的孩子在七歲左右就開始跟啟蒙老師學習。柏拉圖曾經說過:“如羊需要牧羊人一般,孩子亦需要啟蒙教師”[2]。
教育和心里的正式結合是在19世紀初期,瑞士教育家佩斯泰洛奇提出,教育應該和人的本性結合起來,“教育學作為一門科學,是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徑、手段和障礙。”[3]
在20世紀中期,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的心里學家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理念。羅杰斯提出把自我實現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他認為:“就整體而言,我們的教育制度是這時代中最保守、最傳統性,最僵化、官僚習氣最重的制度。它能掌握著現代生活的真正問題嗎?抑或它在本身的傳統氛圍重壓下,繼續被認同和被退化的社會壓力所束縛。”[4]人本主義教育觀重視個人的成長和自我實現,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全面發展。這與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其實是一致的。中國自古以來形成了比較明確的教育理念,有萬世師表之稱的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大學》里說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于至善”都能充分的說明這一點。可以說,中西方教育的共同使命和核心內涵就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全面發展的人。endprint
3 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
(1)大學生整體素質有所下降。
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大學教育從原先的精英教育逐步轉型為大眾化教育。傳統的“一考定終身”早已不復存在。除了高考以后,很多大學還有難度不大的單獨招生考試以及其他的一些招生方式,這就使得學生進入高校學習的門檻大為降低。有些原本被排斥在大學校園之外的學生,比如在中學階段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的學生,甚至帶有厭學情緒的學生等紛紛涌入高校,給學生管理和教育工作帶來了困難和壓力。
(2)大學生群體組成發生變化。
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所以在當前的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特別多,民間傳統的隔代教育導致這些學生從小就受到溺愛,在與人交往時常常表現出自私、粗暴等不文明的特征。另外,隨著傳統婚姻觀念的改變,很多夫妻在面臨感情問題時不再唯子女馬首是瞻,而是更多的考慮個人感受,所以單親家庭的學生近年來也比較多,這類學生的心里問題也比較多。
(3)大學生的成長環境發生變化。
現代社會科技日新月異,學生可以從很多不同的渠道獲取信息,而有些信息對學生的影響可能是負面的。特別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網絡時代。為數不少的學生在網絡中迷失,他們沉迷于網游、網絡小說、在線電影等等,學習毫無疑問的受到了影響,更可怕的是有一些自律性比較差的學生在思想上也會遭受干擾,甚至演變成犯罪行為。還有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生,迷戀城市的五光十色,追求不切實際的物質享受而荒廢了學業。
(4)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明顯增大。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社會,一個大學生無疑是眾多單位追逐的對象。但是,當今的大學生找工作普遍比較困難。高校擴招帶來的后果之一就是每年都有大量的畢業生涌入市場,就業壓力也必然增大。有的高校甚至發動教職員工通過個人關系為學生找工作。而有些心理素質本來就不太好的學生,在面對這樣的壓力時,往往更容易自暴自棄,走向極端。
4 人本主義理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體現
人本主義理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體現,主要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出發點,從對人的性質分析入手,注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成長特點,因材施教。英國教育學家洛克曾說過:“人之所以有千差萬別,都是教育的原因”。[5]我們針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開發學生的潛能,義不容辭的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另外,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6]
第一重視學生的自治能力。主體的自我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影響。那么,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呢?可以借助各種學生團體,比如學生會、宿舍管理委員會、學生紀檢部等,充分發揮學生干部、學生黨員、預備黨員的榜樣作用,因為這些學生干部、黨員來自學生中,有生活在學生里,和其他學生的需求相仿,心里相近,這樣的自我管理比輔導員老師的直接干預更有效果和針對性。但是,另一方面,從教師的角度來說,要加強對學生干部、黨員的教育和指導,避免他們滋生“官僚主義”,只聽老師的話,不為同學服務。
第二,鞏固學生管理的凝聚力。教學追求的目的主要是價值的實現。不可否認,教育有工具的作用,但教育本身不是工具,它本身真正的目的在于育人,教人追求真理,注重學生多個方面的發展,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教育工作中的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服務。我們所有的高校教職員工,包括輔導員、班導師、任課教師、后勤服務員工、宿舍管理人員等,應該主動轉變工作作風,要始終把學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此作為我們的工作中心,真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第三,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按照羅杰斯的理論,師生關系應該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核心,其實就是人性化的教育。教師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和學生成為朋友。在教育活動中,師生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得教學相長成為可能。
5 結語
人本主義教育理念進入我國以后,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性陶冶,關注向學生傳授人文知識,幫助學生實現個人幸福,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另外,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也促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人性本善,進而才能更好地挖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在感性層面和理性層面得到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高素質的、德才兼備的優質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2] 區應毓,張士充,施淑如,等.教育理念與基督教教育觀[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3] 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4] 車文博.人本主義心里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 洛克.教育漫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 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論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N].人民日報,2004-03-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