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超
善于抓住機遇的智者
范明正大學畢業后分配在家鄉聊城的一所大學當美術老師,穩定的工作,生活的自在安逸,每天都有朋友拉著他去喝酒打牌。那時候他23歲,閑散了一段時間后他突然感覺這樣活著毫無意義,他明白藝術工作者是要有更高的藝術追求。他聽說湖北美院的實力派藝術大師石沖先生招收研究生,當時年輕氣盛,抱著一種沖動來到了湖北美院。石沖對這樣一個陌生的小伙子有些疑惑,對他的作品更毫不了解,再三懇求后,同意在他的研究生班安排一個客座的位置,給他一個月的時間證明自己。這個改變命運的一個月,范明正著實感受到它的分量。這段時間,他拼盡自己的全部藝術智慧和努力創作。一個月后,石沖先生敏銳的感覺到這個山東青年作品中顯露出的才華,他當著所有人的面表達了對這個青年人的欣賞!范明正多年后回憶中還非常感激石沖老師對自己的巨大鼓舞。
石沖對他說,你的專業完全沒問題,你用一年的時間把英語學好。范明正在當地租住一個簡易房間,報了班。揮汗如雨的學習英語,一年后模擬測試成績完全達到了湖北美術學院英語成績要求。但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就在明正躊躇滿志的時時候,石沖老師突然調入了北京的清華美院。清華美院的外語成績遠高于一般美術院校,范明正不得以又殺奔北京,報了新東方的英語班,在封閉的環境里再一次拼搏,半年后,他歷盡甘苦終于成為石沖老師的研究生,正應了那句話好事多磨。
在三年的學習中,范明正從石沖老師那里不僅學到了技術上的技巧,更學到了治學的嚴謹和高遠的審美觀。這對他今后的藝術之路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功到自成
方遇“東風”
2005年范明正得到了畫廊和眾多藏家的大量關注。在和偏鋒畫廊合作多年的基礎上,朋友引薦的一位上海的大藏家成為他的伯樂,持續收藏了幾十幅作品。起初,考慮到市場上自己的作品出量并不多,本打算聯系這位大東家,是不是有些作品可以拍賣,都未獲同意,轉而一想,這也好,算是碰到一個穩定的藏家,心里反而踏實了許多。
2013年11月,“中國新經典繪畫”年展在北京新保利大廈博物館舉行。展覽匯集了范明正、趙艷婷在內的近20位藝術家的作品,承辦方是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這正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角逐場,也是主力推手,正有意于向市場重推這批當下的藝術家群體,這也成就了范明正。
市場上,當前輩藝術家已經成為硬通貨,80后還未成熟,60、70這個年齡的藝術家被推上了前臺。“因為價值觀的差異,起先并不太想加入,后來發現里面有不少人手頭功夫不錯,技術層面過硬。我是技術派,堅信“技近于道”,至于審美取向、價值觀,恰是和而不同的。過分挑剔,會越來越孤家寡人,所謂“水至清則無魚”。
寫實其實是在講述一種故事
范明正用超現實的表現語言,延續著藝術家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人物與事件。經過個性化和概括化的藝術加工,創造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他讀研究生期間,作品就已經反映出已精微的寫實技巧表現觀念性內容的創作特點。《二零零三五月·北京》是以“非典”為題材的一幅作品,這幅作品以攝影式的構圖,將人們在“非典”期間的恐懼、張惶與期待的心理感受濃縮成肖像的形象展現出來。后來這幅作品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
2006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今日中國美術”大展上,范明正展出了以《咔嚓,咔嚓》為題的三聯畫作品。這三幅作品同樣的描繪了相同的內容,畫面中,相機擋住了年輕人的面容,沒有相貌,沒有表情。視覺沖擊力震撼。
而后的《童話》系列將真實的人物面具化,玩偶化,表現了周邊那些都市年輕人在環境的壓力下,沉溺于自我封閉的童話世界,終日與玩偶網絡為伴的社會表象。畫面中那一張令人費解的冷漠表情,加上神秘的情緒,構成的是一種現代都市縫隙里靈魂無歸的漂游狀態。這些都是真實故事的寫照,也是寫實的內涵。
“早些年,大多是對靈感瞬間的捕捉,缺少自覺的系統表述。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漸深,我拓展了思想與知識的視野,作品也從傳統的人文情懷及藝術本體的趣味轉向對中國當代社會及文化問題的關注。人物塑造故事,故事揭示人性。”這是范明正一番思考后的解答。隨后,范明正又講解道:“觸動和感知才是將藝術品與觀眾產生情感交流的最基本因素。”
藝術之外的生活
“如果不畫畫了,你會干什么?”我帶著些許疑問。范老師回道:“不畫畫了,最想做的事讀書、寫書法、云游四方。正所謂‘廝有廬齋,素琴青簾,書香沁人,墨香遣人’,這種書齋生活讓我神往。云游和旅游大不同,是飄哪算哪,像一朵云在天上飄。當然現實中,不畫的時間很少,有的話也主要陪孩子了。最近社交很少,只有少數相熟的朋友偶爾見一下,這樣可以讓自己保持一個安靜的狀態”。
范明正拿出手機向我展示了曾經的大畫室。坦言道:那時候的工作室在畫家村藝術區,面積雖然不小,但周邊環境的混亂讓他非常排斥。現在選擇在這里辦公,首先是這里有充足穩定的自然光線、冬暖夏涼而且很是便利。其次,自從有了女兒,改變了以往的工作習慣,過期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混跡在上班族的洪流中,感覺十分接地氣。雖然空間小了,可從城鄉結合部回歸到都市生活,他也覺得很是欣慰。
畫室窗外潘石屹的銀峰SOHO正好與他的畫室默默對視,在一座飛速發展的大都市里,他用一種類似于農耕時代的手工精神,在畫布上揮灑出人生的精彩,不平凡的創造中蘊含著內心的向往與希望。末尾處,范明正笑言:“我能夠在這種慢慢騰騰中入定、遐想。這是屬于我的世界,自在而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