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典型宣傳作為公安政治工作中一道獨特的實踐圖景,承載了巨大的時代意涵:一方面它是引領官兵成長進步的“助推器”與“方向盤”,另一方面則是展現公安邊防部隊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典型宣傳面臨著巨大的沖擊與挑戰,這既有社會大環境影響,更有宣傳主體自身的原因。因此,維護典型人物的嚴肅性與可信性,提升宣傳內容的可讀性與生動性,關注受眾群體的心理感受,加強不同媒體間的通力合作,是提升典型宣傳效果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 典型宣傳;公安邊防部隊;現實困局;突圍路徑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829(2014)05-0036-05
典型宣傳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對具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義的事物所做的新聞報道。[1]203在中國的宣傳話語體系中,典型宣傳曾產生過積極的社會效果, 一批具有時代精神的領軍人物和先進集體在受眾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當超越現實的敘事話語與高飄抽象的道德鋪敘,在“媒介形象”與“社會真實”的分庭抗禮中,受眾認知語義的嬗變與行為邏輯的斷裂開始加劇,典型宣傳的效果亦日漸式微。因此,提高典型宣傳的影響力與感召力是學理界與公安新聞實務領域高度關注的話題。
一、公安邊防部隊典型宣傳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典型宣傳工作緊緊圍繞黨和公安工作大局以及軍隊建設的中心任務,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先進典型,光大了公安邊防部隊的形象,贏得了社會的廣泛支持。
(一)緊貼中心任務宣傳占據輿論陣地
新聞宣傳工作是公安邊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中心工作、服務中心工作開展宣傳是公安邊防事業對新聞宣傳工作的根本要求。無論是“大討論”、“大練兵”、“大接訪”、“開門評警”、“三訪三評”等全國公安系統的重大活動部署,還是“三訪四見”、愛民固邊、提高邊檢服務水平、邊境管控、海上執法能力和創建模范黨組織生活等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2]60-62及時把握宣傳重點,精心策劃宣傳形式,形成了多視角、多層面、多形式的宣傳聲勢。特別是在對汶川和玉樹抗震救災、北京奧運安保、上海世博會環滬護城河行動、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等重大工作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集體與人物,報紙更是不惜版面,全方位深入宣傳,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榜樣示范與人物聚焦展現良好形象
先進典型是部隊的旗幟與方向。多年來,公安邊防部隊始終堅持弘揚正氣,宣傳先進典型,為營造清風正氣和掀起比學趕幫超的浪潮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教育、激勵與引導作用。同時,通過調整宣傳思路,創新宣傳手段,努力提高宣傳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推出中國赴海地維和防暴隊的英雄事跡和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新疆帕里邊防派出所、內蒙古滿洲里邊檢站、浙江羅家岙邊防派出所,以及第一至第三屆“十大邊防衛士”、首屆“帶兵模范”等重大先進典型中,做到了版面位置好、宣傳規模大、稿件質量好、常年不斷線,第一時間向全社會展示了公安邊防官兵的風采,在教育官兵的同時更樹立了公安邊防部隊的良好形象。[3]36
(三)“感動空間”構筑的宣傳報道先進典型實例激發正能量
基層是部隊的基礎,官兵是部隊的主體。一直以來,公安邊防部隊的典型宣傳工作認真堅持“基層第一、前方第一、官兵第一”的原則,將鏡頭瞄準執勤執法的第一線,以反映基層官兵工作、學習和生活為主要內容,刊發了大量反映忠誠邊防事業、扎根邊疆、服務人民先進典型的優質稿件。用生動的語言、細膩的描寫展示了邊防衛士的時代風采,抒發了廣大官兵為國戍邊的豪情,滿足了不同層次受眾主體的心理需要,努力消解官兵思想上存在的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使官兵行動有方向、學習有榜樣、奮斗有目標,指導官兵打牢軍事和業務技能基礎,真正成為他們成長進步的良師益友,為促進各項公安邊防工作的順利完成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公安邊防部隊典型宣傳的現實困境
在數字技術和網絡傳播的沖擊下,數字信息迅速占領了市場,年輕群體對于信息的需求遠遠超過了對精神財富的需求。在肯定典型宣傳取得成績的同時,公安邊防部隊宣傳工作也面臨著以下困局:
(一)理論爭論三足鼎立
對典型報道的爭論與探討,至今在學理界沒有達成共識,總體而言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是以中國人民大學陳力丹教授為代表的“消亡論”。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他撰寫的《典型宣傳之我見》、《再談淡化典型宣傳觀念》等文章中,以我國典型報道的歷史為邏輯起點,分析了傳統報道的特點及其未來走向,指出我國的典型宣傳蘊含強烈的主觀色彩與政治表征,是建立在單線思維基礎上,當“經濟基礎與社會意識出現差距時,典型報道的危機就此來臨”。典型宣傳失去了歷史存在的土壤,因而得出“典型報道是文明程度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的產物,它將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步消亡”之結論。第二種觀點是大力肯定。這種觀點認為典型宣傳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始終是我國官方宣傳的主流形式之一,抓好典型的培養與宣傳,對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第三種觀點是“完善論”。認為對于我國國情而言,典型報道是值得肯定的宣傳方式,但在新的歷史條件應當加以改革和完善,不能因為典型宣傳面臨著困境,就消極否定典型報道這種形式,而是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求得改進提高。[4]120可以說,三種觀點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爭論的實質卻是理論界與實踐者對新形勢下典型宣傳的困惑與反思——典型宣傳已經不再是一勞永逸的“良藥”,其日漸式微之勢已不可避免。
(二)完美形象淹沒真實身影
落后于實踐的宣傳觀念、統一模式化的宣傳方法使典型宣傳在實踐層面舉步維艱。在寫作模式上,相當一部分宣傳只是“觀點+例子”、“人物+事跡+口號”的簡單疊加,缺乏對材料的整合與提煉,人物細節含混不清,官話套話空話偏多。為此,《邊防警察報》主編王超杰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有些宣傳,一說捐款都“慷慨”,一說服務都“真情”,一說調解都“熱心”,一說重視都“高度”,一說成果都“豐碩”,一說老百姓不是“豎起大拇指”就是“滿含熱淚”;那些“見成效”“辦實事”“動真格”“暖民心”“貼心人”“保護神”“撲下身子”“邁上新臺階”“提高戰斗力”“促進部隊全面建設”等套話層出不窮,這種八股腔、公文式、程序化的語言味同嚼蠟,毫無生機。而在形象展示上廣泛存在:上學三好生,參軍活雷鋒,工作當標兵;有病不看,有家不回,領導夸獎,妻子埋怨。久而久之,呈現出四種“經典”范式:一是“雕像式”,高高在上,無法超越;二是“畫像式”,千人一面,毫無特點,味同嚼蠟;三是“神像式”,沒有缺點,光環效應,缺乏可信度;四是“蠟像式”,看似生動,實則毫無情感和生命力。[5]201這些典型宣傳,歲歲年年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讓人看后提不起一絲興趣。
(三)受眾心理讓位政治話語
一直以來,我們的典型宣傳工作仍沿襲著過去的模式,政治跟風、長篇累牘、鋪天蓋地、不遺余力地集中宣傳某個典型,無視受眾心理搶占話語場域,進行信息“轟炸”。而“政治風向”一過,立即銷聲匿跡。然而,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廣大官兵主體意識和自主性不斷增強,對于大規模集中性的視覺轟炸早已不再是毫無準備的“逆來順受”,傳統意義上的“槍彈效應”被“心理防御”機制全面消解。官兵對于那些浮夸過頭、內容空洞,抽象雷同的標簽式“道德楷模”,以及僭越心理承受與認同底線的變味宣傳采取逃避、抵制甚至對抗的態度,對那些如暴風驟雨般的宣傳攻勢早已產生了“病毒”抗體。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特也曾說過:當過度的時候,最適宜的東西也會變為最不適宜的。傳播心理學實證研究表明,同一個刺激物在刺激強度過大、刺激時間過長時,容易引起反應性質的變化。受眾在接受典型宣傳時都會帶有一定的心理尺度,把那些內容“同質化”、主題“趨同化”的信息排除在外,尤其是那些客體不愿接受而無法避免的信息更是厭惡至極。[6]36
(四)表象轟動難掩日漸式微
與新疆帕里邊防派出所、內蒙古滿洲里邊檢站、紅其拉甫邊檢站等這些反響大、影響廣的“先進集體”相比,公安邊防部隊的典型人物宣傳工作就遜色許多。雖然“十大邊防衛士”的評選已連續進行三屆,“服務群眾標兵”、“執法先進個人”等評選活動也從未間斷,但我們依然缺少像任長霞、方永剛、向南林這樣家喻戶曉、輻射面大、叫得響的先進典型。與典型前期宣傳時轟轟烈烈的表象形成反差,許多典型都是“三月里來,四月里走”,很難給廣大官兵留下深刻的印象。筆者在山東邊防總隊日照支隊調研時,發現了這樣的現象:隨機詢問60名官兵,除了對自己總隊當選的“十大邊防衛士”有些印象之外,對其他總隊的典型幾乎毫無知曉。個別官兵連自己總隊當選的“十大邊防衛士”姓名都說不清楚,更何談其他總隊當選的了,而其他總隊的情況也大抵如此。盡管當今媒體高速發展,除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微信、微博等現代傳播手段也會加油助力,而在宣傳組織上對先進人物的宣傳也是全面立體的,其間雖樹立了一批先進人物,可是沒有幾個能夠為受眾所接受,很少有像雷鋒、焦裕祿、任長霞、方永剛那樣婦孺皆知、融入大眾生活、在廣大官兵之間引起強烈反響、直至今日依然被人緬懷的道德楷模。
三、改進公安邊防部隊典型宣傳的對策與建議
胡錦濤同志指出:“要堅持用時代要求審視新聞宣傳工作,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努力使新聞宣傳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提高輿論引導公信力和影響力”。[7]3因此,部隊新聞工作者應自覺對典型宣傳從觀念到操作層面加以反思,深化改革,不斷開創新聞宣傳工作的新局面。
(一)典型宣傳應貼近實際,就是要還原人物本色,杜絕主觀貼金或刻意塑造人文景觀,避免把宣傳的數量與工作政績掛鉤
典型人物是時代的產物,來自于實際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不能人為地策劃培養。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從歷史的長河中不難看出,每一個時代都會涌現出一批先進代表人物或群體,他們產生于這個時代,代表著這個時代,推動著這個時代。因此,典型人物不是靠人為的總結宣傳出來,而是從火熱的現實生活中涌現出來的。典型人物已是客觀存在,廣泛宣傳只是為了進一步擴大其影響范圍而已。現在部分典型宣傳缺乏影響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典型宣傳或多或少地有刻意塑造的人為因素,把典型人物打扮成 “高大全”的完美形象,最終脫離了實際生活,造成了一種宣傳上的形式主義。還有些單位把有無典型宣傳作為工作好壞的評價標準,單純地追求典型宣傳數量,爭先恐后地抓典型、推典型,給宣傳部門下硬指標,恨不得“天天有小典型”、“月月有大典型”,結果造成了典型宣傳過多過濫的現象。可想而知,這種脫離實際的功利主義宣傳,不僅讓官兵不相信、不愿學,而且使人產生反感,最終使那些所謂的“典型”成為過眼煙云。[8]108總結這些年的典型宣傳實踐,筆者認為:只有從實際出發,搞好那些具有時代特色的典型宣傳,才能發揮出較好的榜樣示范作用。比如近些年華益慰、任長霞、郭明義等重大典型的宣傳,他們的事跡真真切切、感人至深,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二)典型宣傳應貼近生活,就是要改變傳統宣傳“模式化”、“概念化”的俗套,注重細節,彰顯個性,讓官兵感覺到榜樣就在身邊
無論哪一類的典型人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典型宣傳一定要注重個性特點,在體現其最為耀眼一面的同時,也要反映他平凡的一面,讓受眾看后覺得即使是先進典型也和普通人一樣有血有肉,擁有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的人生,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而這樣的事跡才可信。如2004年5月《人民公安報》一篇對任長霞的宣傳中:寫她在臉上抹了煤黑暗訪警察亂罰款,在某個夜晚突然到派出所查崗,她摸著被歹徒打傷的受害人的傷口而落淚,讓不接警不出警的派出所所長“背上背包回家吧”,見到遭遇厄運、生活困難的人止不住落淚時稱自己“女人不主貴,眼窩淺”。這種個性化的行為、人性化的語言反映了一位嚴格執法又柔性善良的女警官形象,讓讀者感到真實可信。
典型人物在電視上呈現時,不但要貼近生活,更要注重形式。即用真實感人的畫面和解說來吸引觀眾、打動觀眾,避免空洞說教。因為,典型宣傳屬于非事件性新聞,不是正在發生或剛剛發生的事件,所以電視宣傳不如文字宣傳那樣容易提煉和描述,許多時過境遷的畫面很難再拍到,這給電視典型宣傳實現生活全景帶來一定的難度。[9]98為此,記者采訪時一定要貼近典型人物的平常生活,細心掌握典型人物的方方面面,用心捕捉人物的生活細節中有價值的畫面與語言,盡可能地把典型人物鮮活生動的個性展現給廣大觀眾,切忌“模式化”、“概念化”的表現形式,讓受眾敬而遠之。
(三)典型宣傳應關注受眾,就是要求在采寫人物事跡時更多地瞄準普通群眾,實現由“傳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轉變,真正達到“共情”
傳統典型宣傳是以“傳者為中心”,典型對象的選擇、塑造體現著傳播者的意圖,傳播渠道的單一化與單向性為典型宣傳提供了特定的傳播環境。而今,經濟體制轉軌,政治意識變革,不良文化沖擊,現代與傳統碰撞,民主平等意識增強,那些自說自話的傳播手法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典型宣傳必須關注并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需求,注意典型人物的多元性、多樣性,突出層次感,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觀眾的思想感情與典型人物所表現的內心情感達到一定程度的相通時就會引起共鳴,收到較好的宣傳效果。相反,典型宣傳中的人物言行與普通大眾的認知相差甚遠,就很難產生心理共鳴,宣傳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為此,典型宣傳應把鏡頭聚焦于普通百姓與基層官兵中的優秀人物,讓受眾感到他們的事跡平實、親切,具有很強的可比性。如同這種諸如真心服務轄區群眾、立足崗位竭誠奉獻等優良品質,更符合廣大官兵的進步訴求,容易達到意念共情。
(四)典型宣傳應整合資源,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的優勢,增大典型宣傳的覆蓋面和沖擊力,強化文本解讀與視覺印象的雙重互動
首先,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多種新聞體裁的方式組合出擊。除了主通訊外,可加大跟進宣傳中評論的力度和夾敘夾議式的解讀性宣傳,使典型宣傳更加深刻厚重。此外,還可通過舉辦先進事跡報告會、座談會和各類文藝形式等加以配合。總之,對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傳統的宣傳方式手段,還要繼續充分運用。
其次,善于利用各種媒體的優勢,建造“聯合作戰”的合力,增大宣傳的覆蓋面和沖擊力。隨著科學技術和傳播手段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兼容了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傳播手段,極大地豐富了新聞傳播手段和傳播內容,增強了受眾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努力進取、推陳出新,用新的手段和方法,開拓新的領域,不斷增強典型宣傳工作的時代感。現在網絡、微博、手機等新媒體發展很快,人們對信息接受的方式在不斷變化,受眾群也很廣,要運用好這些新生媒體,做好部隊的典型宣傳。
再次,要把繼承優秀傳統和時代特色結合起來,不斷開創典型宣傳的新天地。比如“長霞模式”的成功就在于讓典型形象在多類媒體上同時出現、相互配合、整體聯動,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營造聯合作戰的合力。因此,公安邊防部隊應積極拓展人物形象的傳播陣地,充分利用與中國軍網、新華網、法制網等新興媒體的合作關系,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宣傳典型的事跡,提升宣傳收益。
四、結語
典型宣傳,既是對當前執政黨意識形態的建構, 也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受眾群體)行為指向的重組塑造。典型宣傳效果式微基于社會變遷與科技發展之間的二維斷裂,以及傳統道德規范與現實情境的分庭抗禮,受眾群體內生出對新時期道德榜樣價值選擇。當前,典型宣傳繁榮與轟動局面的相對收縮,并不能證明它已圓滿完成歷史使命、走到了需要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刻。當然,在這樣一個急劇變遷的轉型時期,我們既不能像過去那樣全面倚重典型報道,而忽略受眾的內心感受;更不能無視其積極的一面,而武斷地將其排除出局;而是在此過程中,秉持一種積極合理的宣傳觀與群眾觀,不斷尊重受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掌握高超的宣傳報道技藝,自是其題中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童兵.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教程(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祝小茗.公安邊防群眾工作淺議——以和諧邊境為視閾[J].公安研究,2013(7).
[3]王超杰.十年(上·歷程)[M].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13.
[4]陳力丹.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5]王超杰.新聞探索與采編實踐[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3.
[6]丁邁.典型宣傳的受眾心理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7]范敬宜,王君超.用時代要求審視黨報的新聞宣傳工作[J].新聞戰線,2008(9).
[8]朱金平.新聞典型論[M].北京:長征出版社,2003.
[9]彭耀春.新時期公安新聞宣傳實務[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