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紅+田寶帥
摘 要: 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問題引人關注,收費對象的多元化是改革的方向,也是重點,全面收費勢在必行。但改革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規模擴大加重經費籌措壓力,培養質量普遍較低,收費改革引發新一輪教育不公,地方高校生源危機及學科發展不協調等。基于上述問題,提出明確培養體制改革目的、創新研究生經費分配模式、完善研究生經費保障機制、合理分配經費用途等相應對策,以推動碩士生培養體制改革的順利推行。
關鍵詞: 碩士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829(2014)05-0071-05
一、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的歷史沿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培養體制處于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碩士生教育收費體制改革也沒有放緩步伐。自1977年恢復高考,研究生恢復招生,在當時特定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下,國家承擔起了辦教育事業的重任,實質是用我國極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發展耗資巨大的教育事業,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
上個世紀中期,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高,是典型的窮國辦大教育,較大的教育需求與有限的教育資源矛盾突出,為解決這一矛盾,實行一定比例的辦學成本分擔,是解決教育經費困境的有效嘗試。[1]1251985年,我國發布了 《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高等學校“可以在計劃外招收少量自費生,學生應交納一定數量的培養費。”[2]自此,免費的高等教育走出了中國教育事業的舞臺。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實踐上,都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初步實現了高等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高等教育培養體制改革經過多年的實踐,在研究生培養體制方面也有重大變革,目前我國研究生培養方式主要分為計劃招生、自籌經費、委托培養等多種方式。計劃內招生一般有20%的公費名額,自費指的是計劃外(委培和定向委培)招生,這是高等教育經費培養的“雙軌制”模式。投資主體有國家、學校、委培單位或個人,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但由于我國研究生公費推行學校較多,公費比例較高,高校仍承受著巨大的經費壓力,因此培養體制改革仍會繼續。
近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日益深化,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計劃內招生比例越來越小,自費生比例越來越大。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費的呼聲越來越高,2006年教育部部長周濟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因為研究生收費改革不是一個全面收費的改革,更不是一個全面自費的改革。所以研究生教育全面自費的核心內容是取消國家計劃,所有研究生都要收費。[3]49-50高等教育收費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完善,人們已經接受了繳費上學,這為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6年我國在3所高校進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拉開了我國研究生培養體制全面改革的序幕。2007年有17所高校開始推行,2008年增加到56所。教育部于2013年出臺相關的文件,規定我國研究生教育將于2014年通過“并軌”在537所高校全面推行,從此,我國研究生教育將進入全面收費階段。這體現了“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也是成本分擔理論和人力資本理論的客觀要求。
二、碩士生培養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
1.成本分擔理論
所謂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指的是高等教育成本由誰支付以及如何支付的問題,即高等教育成本如何在政府、企業、個人等各方之間合理分擔并最終實現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有了一定的教育支付能力和投資能力,這是實施成本分擔的經濟基礎。從實際情況來看,成本分擔機制對我國教育經費短缺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這有利于高校的正常運轉。但是在這一理論的刺激下,高校計劃內招生減少,自費生招生比例越來越大。高校受經費壓力作用的影響,已經無法放慢擴招的腳步,也帶來了高等教育不公平等問題。
2.人力資本理論
高等教育培養體制改革和成本分擔的理論基礎是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創始人,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1961年在《教育和經濟增長》一文中,測算出1957年教育對美國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4]41-42以此說明教育通過培養合格或高質量的畢業生,對國民經濟的增長有著重要的貢獻。
高等教育投資對個人也有較高回報,表現為經濟和非經濟回報:從事腦力勞動,且其工資、獎金、福利、住房等生活待遇,社會地位、社會聲望、工作能力和再次尋找工作的機會及婚姻嫁娶等方面有優勢;有較優秀的后代或者優秀的教育環境。[1]126從理論上來說,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較高層次的教育,它擁有最高的人力資本存量,相比本科及以下層次的教育具有較高的私人收益率,這無形中加快了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的步伐,也為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國就業形勢嚴峻,研究生就業困難,工資待遇普遍較低,與本科及以下層次教育的工資差別較小,人力資本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因此,培養體制改革有其客觀必然性,但改革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值得關注和深思。
三、碩士研究生培養體制試點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招生規模的擴大增加經費籌措壓力
我國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主要通過對各培養主體的調整實現,這對我國財政性經費投入不足有緩解作用,“雙軌制”經費籌措模式使個人和培養單位分擔了部分成本,國家教育支出負擔減輕,學校教育經費問題得到緩解。但由于規模經濟的刺激性,經費籌措的短期效應刺激了高校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的訴求,導致部分高校盲目擴招。高校的本意是要增加辦學經費,無意間卻加重了辦學負擔,[3]49-50成本分擔也無形中加重了人民投資高等教育的負擔。
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所占全部經費比例自1996年逐年降低,而學雜費收入逐年增長,由1996年的13.66%上升至2008年33.68%。[5]75-79中國高等教育經費的基本趨勢:政府財政性投入比重逐年下降,學生個人和家庭、社會團體等對高等教育的投資無論在絕對數量和相對比例上都呈上升趨勢。我國近20年來研究生招生情況如表1。
從2002年起,伴隨高校擴招的發展戰略,研究生教育也進入一個大擴招時期。2000年招生計劃比1999年猛增40%,之后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直到2005年,招生計劃的快速增長勢頭才開始回落,進入10%左右的穩定增長階段。不僅招生逐年增加,我國在校研究生數量也已成繼美國之后,居世界第二,這標志著我國步入研究生教育大國前列。
2.招生規模與培養質量陷入惡性循環
研究生教育作為國家較高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伴隨招生規模的擴大,出現研究生數量激增與導師隊伍壯大速度較慢的非均衡狀態,雖然這降低了生均培養經費,無形中卻加重了導師的工作壓力,出現了較為普遍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放羊型”,這是研究生培養質量普遍下降的關鍵原因之一。此外,基于“一把茶壺配十幾個杯”的現實,導師無暇顧及每個學生,對學生的監督和培養處于盲區,導致學生學術水平低下、學術不端成風。同時,由于收費改革試點實行的獎學金制,總體來說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于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但是由于各個地區和高校的政策在實際上存在差別和考核標準問題,使得部分學生因承受巨大的學習壓力而急功近利,短期制造大量低水平成果,高質量、高水平成果較少。[6]133-136這不利于個人發展,對導師和學校的聲譽也會造成損害,甚至對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3.培養體制改革加重社會教育不公程度
公平原則在教育政策上的應用,就是要求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化”。這一觀念被列為1966年至1975年間世界教育研究的十項最有意義的研究成果。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社會的公平和公正。但“雙軌制”乃至即將全面實施的全面收費,其實質是一種將公共教育資源由低收入向高收入階層轉移的不公平機制。我國教育資源本身存在個人、地區和校際間的差異,這最終使教育資源存在層次性、區域性和結構性配置不均。
首先,實行收費制度,將原來以成績為唯一衡量標準,變成了成績和經濟能力的雙重標準。部分人因高昂的收費對研究生教育望而止步,失去深造的機會,加大了貧困群體中優秀人才向社會上層流動的困難。與此同時,經濟承受能力較強的人則理所當然地進入研究生教育階段,使研究生教育呈現一種“貴族化”發展趨勢。根據人力資本理論,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率是遞增的,研究生擁有較高的人力資本,往往在求職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職業差別帶來的財富、權力、聲望等差異引發了新一輪兩極分化,從而產生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 ”。[7]187
其次,收費改革一定程度上違背社會受教育權利的均衡。這是政府職能的缺失,政府一方面要在宏觀上進行調控以建立和發展好大學,保證教育質量;另一方面要讓學生讀得起書。[8]36-40雖然我國人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廣大農村地區的人仍無力承擔高昂的學費。農村地區長期遭受教育不公,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本來就少,收費制度的改革可謂雪上加霜,這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道而馳,加深了城鄉和地區間的不公。
最后,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教育作為商品,人們更愿意購買優質的服務,這使得名校生源充裕,名校不僅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享有較好的社會信譽和極高的美譽,且國家對于各高校的財政撥款力度和口徑也不一致,名校的畢業生更容易被社會認可和接受,更具競爭力。這樣一來,校際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不僅地方高校生源會受影響,對地方高校的研究生來說是一種不公平。
4.培養體制改革影響學科均衡發展
實行教育成本分擔,研究生個人需要負擔部分甚至全部成本,他們必然會以一個“經濟人”的角色來算計“投入”和“產出”的關系,部分沒有經濟效益的基礎性項目很可能被放棄,一些基礎性學科可能會出現生源危機。基礎性學科與市場聯系不緊密,不能直接為社會和個人帶來利益,這決定了無論是在校期間的科研經費,還是畢業后的經濟收益都比應用性學科要少,而基礎學科的研究直接關系到國家整個學科體系的協調和長遠發展。研究生專業的“冷”、“熱”主要因此而來,而公費就是吸引考生報考“冷門”專業的有效手段。有專家指出,實行全部自費,一些學校的冷門專業可能會更冷,而報考熱門專業的學生也會越來越集中。[9]
四、應對措施
1.明確培養體制改革目的,消除“變相收費”之說
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的最終目的應該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成本分擔只是一種手段,而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是終極追求,也是培養體制改革的最終追求。國家乃至高校應該明確我國的教育經費投入的有限性,充分考慮本校的施教能力和社會或當地的人才需求結構,實現學校培養能力與招生規模相協調,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匹配,人才結構與當地需求相匹配。必須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優配置,為社會輸送大量優質人才,實現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2.實行研究生嚴出政策,創新研究生經費分配模式,充分發揮導師作用
人才終歸是要進入社會。在勞動力市場上,學歷作為一種信號固然重要,但個人素質和能力卻起著決定性作用。國家應實行寬進嚴出的政策,首先應引導人們理性消費,減少因消費泡沫而帶來的教育經費消費泡沫和教育資源的浪費。避免所謂的“研究生是有錢人的事”等對研究生教育的褻瀆,從而利于社會經濟和教育事業的順利發展;其次,對學校、導師和學生個人都是一種挑戰,可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從根本上提高培養質量;最后,可緩解目前人才高消費的現象,做到人崗匹配,使教育的信號功能正常發揮,減少文憑貶值或“讀書無用論”等說法出現。
賦予導師較大權利,包括培養經費的支配權和一定的招生決定權,同時導師的義務是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導師要對研究生的招生和就業負全責。賦予導師一定的招生權和經費支配權,導師可根據自身能力和精力以及可支配的培養經費來招收適當數量的學生,避免出現粗放型培養模式和“僧多粥少”的培養困境。此外,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主要是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專業性的研究,讓導師參與研究生的招生、培養、就業等整個過程,導師的薪酬、身份的去留與其培養能力和對學生的培養質量掛鉤,利于實行動態導師制度,也間接地限制了研究生招生規模。最終有利于培養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把精英教育落到實處。
3.完善研究生經費保障機制,緩解培養體制試點改革引發的教育不公
面對培養體制改革帶來的教育公平問題,國家應該加強宏觀調控力度。在合理分配三級教育經費前提下,進一步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力度,尤其是要完善高校資助制度、獎學金制度及“三助”崗位制度。經費保障機制的完善,對地方高校來說,一方面可以緩解地區教育資源差別,避免因收費引發地方高校學科發展的不平衡,減輕校際差異帶來的生源危機和校際間不公趨勢的擴大;另一方面,為有志深造而經濟承受能力較弱者解除后顧之憂,維護教育公平,避免“馬太效應”出現和蔓延,從根本上克服培養體制改革引發的問題。
4.合理分配經費用途,保證學科協調發展
高等教育培養體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經費不足,而我國高等教育成本普遍偏高的原因之一是高校管理支出較多,教育資源利用率不高,高校應該把經費支出的重點轉移到教學業務上,科研應占絕對的主體位置,保證科研經費的充裕。此外,全面收費制度,對于地方高校無疑是一種挑戰。面對教育資源的地區差異和校際稟賦差異,地方高校要立足地區特色,積極找準本校定位,把學校的培養活動與地區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推行校企合作,提高地方高校的辦學能力和競爭力,以保證穩定的生源和教育質量。同時高校需要加大對基礎性學科或地區空白領域的政策傾斜,國家作為社會整體利益的代表和維護者,要通過相應的制度,引導優秀學生流向基礎性學科,從而保護外溢性很強的基礎性學科的發展,彌補由收費而導致的學科發展失衡。
總之,教育不僅是經濟建設的“發動機”、科技發展的“加速器”,也是社會的“穩定器”和“平衡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研究生教育進行培養體制改革,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提高我國的科研水能力和科研水平。毫無疑問,也只有科研的創新和進步,才能保證教育事業乃至我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成亮.中外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歷史變化[J].理論界,2005(11).
[2]哈巍.誰來為高等教育付費——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國際比較[EB/OL].http://www.nbedu.gov.cn/zwgk/article/show_article.asp?ArticleID=24105,2006-09-20.
[3]李碩.研究生教育全面自費政策的經濟學分析[J].時代經貿(下旬刊),2007(1).
[4]智立紅,韓建東.教育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改革與開放,2009(3).
[5]鄧敏.中國高等教育經費結構分析——以成本分擔為研究視角[J].會計之友,2011(33).
[6]吳渝,曾立梅.高校研究生收費制下獎學金評定的問題和對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7]王立紅,楊麗華,齊建輝.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機制下的“馬太效應”[J].科技資訊,2008(23).
[8]張琦,孟繁華.中美高等教育學費的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5(9).
[9]雷新.研究生教育終結“免費午餐”?[N].人民政協報,2005-01-24(4).
3.完善研究生經費保障機制,緩解培養體制試點改革引發的教育不公
面對培養體制改革帶來的教育公平問題,國家應該加強宏觀調控力度。在合理分配三級教育經費前提下,進一步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力度,尤其是要完善高校資助制度、獎學金制度及“三助”崗位制度。經費保障機制的完善,對地方高校來說,一方面可以緩解地區教育資源差別,避免因收費引發地方高校學科發展的不平衡,減輕校際差異帶來的生源危機和校際間不公趨勢的擴大;另一方面,為有志深造而經濟承受能力較弱者解除后顧之憂,維護教育公平,避免“馬太效應”出現和蔓延,從根本上克服培養體制改革引發的問題。
4.合理分配經費用途,保證學科協調發展
高等教育培養體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經費不足,而我國高等教育成本普遍偏高的原因之一是高校管理支出較多,教育資源利用率不高,高校應該把經費支出的重點轉移到教學業務上,科研應占絕對的主體位置,保證科研經費的充裕。此外,全面收費制度,對于地方高校無疑是一種挑戰。面對教育資源的地區差異和校際稟賦差異,地方高校要立足地區特色,積極找準本校定位,把學校的培養活動與地區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推行校企合作,提高地方高校的辦學能力和競爭力,以保證穩定的生源和教育質量。同時高校需要加大對基礎性學科或地區空白領域的政策傾斜,國家作為社會整體利益的代表和維護者,要通過相應的制度,引導優秀學生流向基礎性學科,從而保護外溢性很強的基礎性學科的發展,彌補由收費而導致的學科發展失衡。
總之,教育不僅是經濟建設的“發動機”、科技發展的“加速器”,也是社會的“穩定器”和“平衡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研究生教育進行培養體制改革,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提高我國的科研水能力和科研水平。毫無疑問,也只有科研的創新和進步,才能保證教育事業乃至我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成亮.中外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歷史變化[J].理論界,2005(11).
[2]哈巍.誰來為高等教育付費——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國際比較[EB/OL].http://www.nbedu.gov.cn/zwgk/article/show_article.asp?ArticleID=24105,2006-09-20.
[3]李碩.研究生教育全面自費政策的經濟學分析[J].時代經貿(下旬刊),2007(1).
[4]智立紅,韓建東.教育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改革與開放,2009(3).
[5]鄧敏.中國高等教育經費結構分析——以成本分擔為研究視角[J].會計之友,2011(33).
[6]吳渝,曾立梅.高校研究生收費制下獎學金評定的問題和對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7]王立紅,楊麗華,齊建輝.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機制下的“馬太效應”[J].科技資訊,2008(23).
[8]張琦,孟繁華.中美高等教育學費的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5(9).
[9]雷新.研究生教育終結“免費午餐”?[N].人民政協報,2005-01-24(4).
3.完善研究生經費保障機制,緩解培養體制試點改革引發的教育不公
面對培養體制改革帶來的教育公平問題,國家應該加強宏觀調控力度。在合理分配三級教育經費前提下,進一步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力度,尤其是要完善高校資助制度、獎學金制度及“三助”崗位制度。經費保障機制的完善,對地方高校來說,一方面可以緩解地區教育資源差別,避免因收費引發地方高校學科發展的不平衡,減輕校際差異帶來的生源危機和校際間不公趨勢的擴大;另一方面,為有志深造而經濟承受能力較弱者解除后顧之憂,維護教育公平,避免“馬太效應”出現和蔓延,從根本上克服培養體制改革引發的問題。
4.合理分配經費用途,保證學科協調發展
高等教育培養體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經費不足,而我國高等教育成本普遍偏高的原因之一是高校管理支出較多,教育資源利用率不高,高校應該把經費支出的重點轉移到教學業務上,科研應占絕對的主體位置,保證科研經費的充裕。此外,全面收費制度,對于地方高校無疑是一種挑戰。面對教育資源的地區差異和校際稟賦差異,地方高校要立足地區特色,積極找準本校定位,把學校的培養活動與地區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推行校企合作,提高地方高校的辦學能力和競爭力,以保證穩定的生源和教育質量。同時高校需要加大對基礎性學科或地區空白領域的政策傾斜,國家作為社會整體利益的代表和維護者,要通過相應的制度,引導優秀學生流向基礎性學科,從而保護外溢性很強的基礎性學科的發展,彌補由收費而導致的學科發展失衡。
總之,教育不僅是經濟建設的“發動機”、科技發展的“加速器”,也是社會的“穩定器”和“平衡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研究生教育進行培養體制改革,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提高我國的科研水能力和科研水平。毫無疑問,也只有科研的創新和進步,才能保證教育事業乃至我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成亮.中外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歷史變化[J].理論界,2005(11).
[2]哈巍.誰來為高等教育付費——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國際比較[EB/OL].http://www.nbedu.gov.cn/zwgk/article/show_article.asp?ArticleID=24105,2006-09-20.
[3]李碩.研究生教育全面自費政策的經濟學分析[J].時代經貿(下旬刊),2007(1).
[4]智立紅,韓建東.教育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改革與開放,2009(3).
[5]鄧敏.中國高等教育經費結構分析——以成本分擔為研究視角[J].會計之友,2011(33).
[6]吳渝,曾立梅.高校研究生收費制下獎學金評定的問題和對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7]王立紅,楊麗華,齊建輝.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機制下的“馬太效應”[J].科技資訊,2008(23).
[8]張琦,孟繁華.中美高等教育學費的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5(9).
[9]雷新.研究生教育終結“免費午餐”?[N].人民政協報,2005-0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