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相竹+唐棣


摘 要:據中國考研招生信息網統計,2014年有172萬考生參加了全國考研報名。其中選擇跨校或者跨專業考研的人數占報名總數的70%以上。在教育信息化環境普及的今天,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幫助跨專業研究生走出困境是值得思考的。本研究以國內幾所大學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從學習能力、心理素養、培養方式以及導師制度四個方面入手進行調查研究,進而提出MOOC與傳統學習模式相結合的四種新型學習模式。
關鍵詞:MOOC;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14-0036-04
一、引言
目前,我國還未形成針對跨專業研究生的特殊的培養模式,“底子薄”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和非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近乎完全相同。在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針對跨專業生的改革還未成熟的情況下,恰好國內高等教育領域的MOOC平臺已經基本成形,比如清華大學創建的“學堂在線”,國家教育部研發的“愛課堂”,果殼網的“MOOC學院”等。我們可以利用這些MOOC平臺,進行針對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新型學習模式建構,這將是非常有意義的。為此,筆者展開了本次基于MOOC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模式的研究。而現階段國內跨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數較多,所以筆者采用方便實用、信息量大、便于歸類整理和定量分析的問卷調查方法,對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習狀況進行研究。
二、問卷設計與實施
筆者參考王祺《建構主義視角下跨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的調查問卷,并加以改編形成《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狀況調查問卷》。一部分題目采用4級語義差別的Likert量表設計方式。為保證問卷可靠性,2015年12月份,筆者在遼寧師范大學隨機抽查30份,預測信度系數為0.849。2016年1月份,對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和遼寧師范大學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進行正式調研。此次共隨機發放問卷100份,并全部收回。調查研究的最終數據用SPSS13.0進行統計與分析。為彌補問卷在收集數據方面的不足,也加入了訪談調查。最終根據調查結果,歸類整理和綜合分析得出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習狀況存在以下四個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每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即基于MOOC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新型學習模式。
三、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1.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習能力普遍不高
(1)結合數據分析情況
為了解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研究將學習能力分為:學習適應性、科研能力、對專業知識和研究方法的了解程度三個方面進行調研(結果見表1)。總體上看,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習能力普遍不高,尤其在科研能力方面非常弱,均值僅為1.8313。相比而言,他們的專業了解度稍好。依據訪談結果,79%學生是通過教師介紹了解的。這說明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初步了解專業知識與方法,只是知識儲量不夠,并且他們不知道如何獲取和應用知識。因此,結合現代教育技術,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可以構建資源型的學習模式。
(2)解決方法
MOOC突破傳統學習資源對學校級別和地域差異的限制,使學習者可以搜索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教育信息,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所以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可以構建基于MOOC的資源型學習模式。但資源學習需要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要求他們能夠利用MOOC平臺獨立搜索到相關課程,比如專業課程、心理課程、健康課程和科研課程等。資源型的學習是一種適應信息社會學習特點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2]資源型學習模式,是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的基礎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在于學習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習者的自我學習與探索能力。通過這種學習模式,既可以填補知識漏洞,又可以充實科研知識與技能,從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整體水平。同時,這也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質較差
(1)結合數據分析情況
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習狀況與其心理有極大的關系,為此,筆者對他們的心理素質進行了測量。從下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跨專業研究生的心理焦慮程度非常大,平均值達到了3.6289。在針對心理素質的調查結果發現,學習興趣不高和是否焦慮這兩項顯然突出。所以,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只有調整這兩項因素,才能使心理素質有所改善。因此,跨專業碩士研究生除了通過資源型學習模式,學習心理學相關課程,包括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等,更重要的是要與其他的學習者進行大量的溝通與交流。因此,筆者提出了基于MOOC的協作型學習模式。
(2)解決方法
協作學習指不同的學者對同一問題或不同問題進行多角度地探討與交流。MOOC平臺里面通常會設置“課程論壇”模塊,學習者可以在論壇中,相互交流跟某門課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彼此溝通,共同思考和學習。協作型學習模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習者對同一知識點的學習印象,還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創新思維。這不僅有助于緩解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心理焦慮等癥狀,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質狀況將會得到較好的改善。
3.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具有局限性
(1)結合數據分析情況
從表3的調查結果可見,在被調查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中,有84%學生選擇平日偶爾聽學術報告和參與學術討論,只有2%學生總參加這種教學活動,其余14%學生表示經常參加。單獨開設很多門課程的比例為9%,單獨開設1~2門課程的比例在72%,且19%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表示,學校沒有為他們單獨開設課程。而100%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的選課范圍是有限的。可見,當前大學對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存在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有限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活動,會桎梏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視野。MOOC,恰恰具有信息量大、范圍廣、開放性的特點。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可以構建基于MOOC的自主型學習模式。
(2)解決方法
自主型學習可以完全按照個人的需要進行,不論是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方式甚至指導教師,都可以按照學習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進行選擇。[3]利用MOOC平臺學習,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可以隨時隨地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進行學習。對同一視頻的學習,又可以按自己接受知識的程度,進行暫停或回放設置。MOOC的這種特點使得學習者可以靈活操控自己的學習狀態,打破傳統學習中缺乏思考、被動學習的良性局面。特別是對跨專業碩士研究生來說,日常學習中不能獲取的知識與技能,他們可以到MOOC的相應模塊搜索,然后進行自由的無限制的學習。
4.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導師制度存在不合理性
(1)結合數據分析情況
在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導師制度方面,通過表4的百分比結果可見,導師制度不是完全合理的。雖然大多數的導師研究領域與自己的領域相符合,但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導師與自己的專業不匹配。從導師所帶同屆學生的數量和師生日常交流頻率可見,大部分導師非常忙碌。由于學校課程及科研項目等客觀原因,導師沒有足夠的時間給予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特殊的關照。73%被調查者表示,導師不會給自己安排特定的學習計劃。不難看出,導師只會給予學生一定量的指導,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科研學習主要還是靠自己。筆者認為,這種“傳道、授業、解惑”的難題,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實驗室、寢室、圖書館,只要有電腦的地方,完全可以通過MOOC構建引導型學習模式。
(2)解決方法
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可以把MOOC當做自己的“導師”,在MOOC平臺上學習,及時提問及時反饋。這一點正好彌補了學校教育的空缺。比如,科學研究中閱讀文獻、撰寫學術研究報告對新研究生來說,可能是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尤其是跨專業的學生,他們有可能從文科跨到理科,學術研究的方法可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樣,他們可以到MOOC平臺搜索科研方法與經驗課程,MOOC即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引導型學習模式的建構,既節省了導師的時間,又提高了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效率。
5.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狀況不同維度間的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中,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狀況一共分為學習能力、心理素質、培養方式和導師制度四個維度。各個維度之間的具體關系,經過深入分析后統計結果(表5)顯示,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各個維度都和總體的狀況呈現顯著相關。并且四個維度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P在0.01顯著水平之上)。因此,在改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狀況的過程中,這四個維度都非常重要。一種因素的改變,也會促進其他因素的轉變。綜合我國教育制度的總體客觀情況,在短時間內無法實現研究生的教育制度大改革。所以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可以借助教育技術,利用互聯網+時代里這個有利的條件,構建基于MOOC的四種新型學習模式:資源型學習模式、協作型學習模式、自主型學習模式、引導型學習模式。
四、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調查的對象僅限于少數幾個大學的幾個專業,問卷發放的數量又不是很多,所以在專業選擇和樣本的數量上可能存在不足。但研究是有意義的,隨著教育信息化環境的普及和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改革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因為MOOC具備課程資源十分豐富、教學形式獨特新穎、教學管理質量和效率高、學習模式互動性強的優點,自2012年便在教育界掀起了MOOC熱潮,MOOC的研究已經成為我國國內教育研究的重要論題之一。本研究提出了基于MOOC的四種新型學習模式,為跨專業碩士研究生提供了可行的高效學習方法。對跨專業教育研究與我國國內MOOC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因其具有廣泛的普遍性和較高的可塑性,結合MOOC構建學習的新模式,符合國家提倡的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希望本研究可以幫助跨專業碩士研究生更好地學習和創新,為實現中國夢做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祺.建構主義視角下跨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5.
[2]駱四銘,王小敏.網絡環境下高階能力培養的研究生學習模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11).
[3]陳村.基于數字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學習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36-38.
[4]朱曉晶.如何有效與合理使用慕課教育模式[J].科教導刊,2015(7).
[5]穆麗緣.2010-2014近五年有關”慕課”的文獻研究綜述[J].資源建設,2014,(5):52-54.
[6]2014中國大學慕課發展論壇報告[R].金水教育信息網,2014-06-23.
[7]趙磊磊,趙可云,胡凡剛.我國MOOC領域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4,(12):12-18.
[8]陸丹梅.慕課對中國高等教育影響的研究[J].教師博覽,2015,(6).
[9]蔣琳璽.跨專業研究生學習困境及對策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3(02):229-230.
[10]曹麗.跨學科碩士研究生學習狀況調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編輯: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