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香 劉禮明

摘 要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縱深發展,碩士研究生的消費呈現復雜化、多樣化態勢。本文通過問卷、訪談調查,了解新時期碩士研究生消費的具體情況,從社會、高校、家庭、自身等方面來分析影響碩士研究生非理性消費的主客觀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引導碩士研究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念,形成良好消費習慣的建議。
關鍵詞 碩士研究生 消費觀念 消費行為 徐州高校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縱深發展,碩士研究生的規模不斷擴大,人數日益增加。碩士研究生由于所受的教育、所處的環境以及該年齡的特殊心理特征,使他們成為一個比較特殊的消費群體。對他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進行調查與分析,有助于認識青年一代乃至整個社會的消費趨勢。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為了客觀了解社會轉型期高校在讀碩士研究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本文特地選取了徐州市三所典型高校:江蘇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徐州醫學院,進行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談,其中,男生453人,占42.9%,女生503人,共計1056人。
1.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為了使研究更具代表性,調查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向調查對象發放問卷進行無記名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60分,回收1056份,有效回收率為91%。
(2)統計分析法:對調查收集來的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描述碩士研究生在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觀念與行為三維度上的差異性表現。
2結果與分析
2.1碩士研究生的消費水平
調查發現,碩士研究生的月消費水平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有10%的學生消費低于500元,也有7%的學生消費高于1500元,這反映出碩士研究生的總體消費水平較適中、合理,但消費差距有拉大的趨勢。由于碩士研究生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而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父母行業的差異,導致了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者生活費來源的多元化,從而決定了碩士研究生消費的不平衡。
2.2碩士研究生的消費結構
調查發現,碩士研究生的日常消費主要是基本生活所需,包括衣、食、住、行、通訊、使用電腦網絡等方面。其中,飲食消費是其最大的支出項目,但人際交往和休閑娛樂呈現出一種上升趨勢。據統計,在每月消費的主要項目調查中,有52.4%的學生選擇“人際交往”(戀愛、人情往來),49.3%的學生選擇“休閑娛樂”(健身、唱歌、看電影、旅游等),而選擇“學習”的學生僅有43.3%。可見,作為學生首要任務的學術、科研的相關消費排序靠后,享受性和消遣性消費靠前,消費結構失衡。
2.3碩士研究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
消費觀是價值觀的組成之一,是人們使用價值判斷來衡量消費及有關事物的尺子,在這種判斷標準的指導之下,人們會避開不利的、不喜歡的、價值判斷不接受的商品和消費行為,而去追求積極的、價值判斷為美好的商品和消費行為。目前,碩士研究生的消費觀念主要體現在他們具體的消費行為或商品消費的過程中。
2.3.1合理健康的消費主流
從調查來看,在消費態度上,58%的學生希望“生活費月有盈余,可供自己自由支配”;在購買商品上,46.8%的學生選擇“比較注重實惠和時尚”,也有36.4%的學生選擇“沒什么安排,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盲目性較大。這些統計資料可以看出理性消費、追求實際仍是當下碩士研究生消費觀念的主流。他們中的大部分能夠考慮到自己的實際情況,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另外,在問及“消費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時,有50.7%的學生認為“過度消費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應該倡導可持續消費”,但也有40%的學生環保觀念較為模糊,沒有清晰的認知,可見這部分碩士研究生對待消費需要更加謹慎。
2.3.2適度超前的消費行為
高校碩士研究生走在時代的前沿,思維活躍、追求時尚、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近年來,興起的網購熱潮就備受碩士研究生的青睞。據調查,有88.4%的學生熱衷于網購而將它作為消費方式的首選。網購在給碩士研究生生活帶來便捷、實惠的同時,也助長了他們沖動、盲目、攀比等非理性的消費行為;調查中還發現30%的學生手中握有信用卡,11.2%的學生更是經常使用,它的透支功能讓他們花錢都失去了節制。過度的、不恰當的刷卡行為既加重了自己及家庭的經濟負擔,又扭曲了學生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從而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盡管有51.1%的學生認為理財很重要,但信用卡的消費行為則凸顯了一些碩士研究生在消費過程中理財意識和能力的缺乏,加劇了超前消費、高消費的盛行。
2.3.3日常消費的影響因素
調查還測量了碩士研究生日常消費中的影響因素,其結果顯示:從主觀角度看,“同輩群體的影響”(74.7%)和“自身的需求”(64.6%)對碩士研究生的消費有較大影響。從客觀角度看,家庭(88.7%)和社會(64.3%)對碩士研究生的消費影響較大,而廣告、促銷(45.2%)和學校(26.8%)對其影響相對弱一些。消費本身就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影響它的因素肯定遠不止這些。這些諸多因素相互交織,共同影響著碩士研究生的消費狀況。
總體上看,調查的碩士研究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較為健康、積極,高消費、超前消費、盲目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現象只是個別現象,無法代表整體,但也不能輕易忽視。我們應將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緊密聯系起來,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和行為。
3結論與建議
當前一些碩士研究生存在非理性消費行為,可能會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也可能導致他們價值取向功利化、心理失衡甚至產生犯罪行為,因此,必須著手改善,加強對碩士研究生的消費教育和引導,促進他們自身不斷矯正和形成正確的消費觀,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具體措施如下:
3.1營造良好環境,引導綠色消費
著名的經濟學家尹世杰教授曾說:“如果在惡劣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充滿‘文化垃圾的環境之中,人們難以進行正常、合理的消費,就談不上消費質量了。環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對人的消費,具有重要作用。”可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消費,從而影響著經濟的增長。調查中,就有64.3%的碩士研究生認為社會環境對其消費有重大影響。因此,必須大力營造健康向上的消費文化環境,一方面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另一方面要凈化高校周邊商業環境,積極營造有益于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良好氛圍;同時,積極發揮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作用,引導碩士研究生進行綠色、文明消費。
3.2強化消費教育,引導科學消費
在調查中,僅有26.8%的碩士研究生認為學校教育對其消費有直接影響。可見,學校消費教育的長期缺失,導致消費技巧、理財技能的缺失,進而導致消費的不理性。消費教育直接關系到碩士研究生消費能力的提高,影響其消費的各個方面。因此,在高校方面,應強化消費教育,把消費教育納入高校教育的范疇,通過合理安排教育內容,采用多樣教育方式,引導碩士研究生多掌握科學知識、消費常識,并讓他們在實踐中形成節約品質,從而使自己的消費行為更趨科學、健康;在家庭方面,應發揮家庭教育的啟蒙和熏陶作用,家長要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加強“財商”教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消費榜樣。另外,要加強高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只有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二者雙管齊下、形成合力,才能矯正其不良消費行為,促進其合理消費觀念的形成。
3.3加強自我管理,引導適度消費
碩士研究生正處于青年時期,生理發育已經成熟,心理成熟度還不夠。在消費活動中,碩士研究生要根據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發揮自我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自身消費素質。一方面,加強自我教育和管理,注重內涵修養。面對外界物欲的誘惑,要不斷端正和完善自我的消費觀,提高自我控制力,自覺養成合理消費、適度從儉的好習慣。另一方面,轉變自身消費理念,提升消費質量。從自我做起,增強獨立意識,培養自己的道德判斷力,提高自身理財能力,從而使自身的消費結構、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更趨合理。作為新時代的碩士研究生,更應該走自立、自強之路,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去改善學習、生活和消費條件,進而舒心、快樂過好每一天。
參考文獻
[1] 羅子明.消費者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 尹世杰.消費經濟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3] 何立楠.當代大學生理性消費的引導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