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孟宇微+整理/劉曉蕾

嚴格來講,我算不上創業??锖瞎镜那吧?005年就創立了,最初是一家做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數字電視設備的公司。后來公司想轉型,開始從數字電視設備業務轉向傳媒,包括酒店電視業務以及一些影視制作的拍攝。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和我是多年的朋友,2009年回國的時候我在一家做特許經營的意大利公司做駐華代表,那時候這幾個朋友就一直想拉我入伙。后來我答應了,同時把意大利公司的部分業務融到匡合里來。我的入股為公司帶來兩樣東西,一個是財務和運營管理的方式,另外就是一些業務。
轉型過程中涉及到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人才。從純科技企業轉型成文創企業,需要的人才也不一樣。招新人的時候,好多面試都是我來做。當時我們剛開始做酒店電視,需要鋪市場,找做業務拓展方面的人,我們從國內一個比較有名的酒店集團招過一個銷售,最后達成協議,我給他在原工資基礎上漲30%,大概有六七千,但是底薪最多給六七千的60%,剩下的你得去跑業務自己掙。跑了兩三個月,開拓業績非常好,到第三個月底的時候,他已經拿1萬出頭了。但是干了不到6個月,他突然說要走,我說你不是干得挺好,工資比以前翻了一番都不止,為什么要走?他說找到一家大的公司。因為關系不錯,我問了他的去向,他告訴我了。那家公司也是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重點企業,大型風險投資公司投錢,正在大批招人。
文創產業最重要的就是公司的團隊、員工,能找到合適的人不是容易的事,我們公司現在大概40多人,真正的核心人員大概10-15個,再多,很難找,想把團隊穩定下來也不容易。其實也有風投找過我們,但是可能和我從歐洲回來有關系,比較保守,我們不愿意通過更強的資本注入迅速發展。當時我們幾個合伙人也做出了一個決策,不稀釋股份,就是我們幾個人,目前達到每年15-20%的增長率就可以了。
有時候我們也會討論這樣做是否正確,從當時來說,那個小伙子走了很可惜,但從公司發展狀態來講,我們不愿意把公司做個三五年就打包賣掉,這和我們想要的不一樣。我們并不后悔或者羨慕誰,這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財務上也許沒有那些大公司發展快,但是有點像給自己的小團隊創造一個家的氛圍。公司有自己的歌——《匡合——我們的家》,辦公室的墻上都是我們每年年會的照片。我們幾個合伙人把這里看成一個家,往大了說把我們的員工都看成是家里的成員,再往大就是我們的客戶,跟我們也像家人一樣,有事商量,甚至不付錢先辦事都沒問題。這有點像一個村子里就這么一個包子鋪,鄉里鄉親去吃包子,因為都認識,有事你可以先打包拿走,有空再把錢給我。
我們希望這個公司一步步發展下去,永遠是我們幾個人的,也是所有愿意分享我們這種理念的員工們的。一我們不是科技企業,不求高精尖,但求給客戶創造最高性價比的服務,這是我們對自己服務的定位。二我們不是那種項目型的公司,接一單干完走人。這也是為什么老客戶占公司每年總收入的70%以上。這個模式不會讓我們在未來幾年變成行業領軍人物,但是我們的模式和品牌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在這個行業里形成自己的特性,當你需要穩定的、高性價比的服務時,就找我們。
我們想用中國的傳統理念,把文化創意產業里的影視制作服務延續下來,變成一個長期的東西。傳媒大學做這個的太多了,小班子,三五個同學一起弄一個小攝制組就出去拍片子了。這時候我們的競爭對手就是他們,但這種小工作室畢業以后就散伙了,客戶再去找就沒有了。對文創產業來講,并沒有一個真正的長期的提升。品牌是逐漸積淀起來的,我們和張藝謀那樣的團隊也不一樣,人家是大牌,是明星效應。我們不要明星效應,我們的明星效應是隨著時間增長積累起來的。就像做中藥,一提同仁堂誰都知道,因為它是同仁堂,因為它存在了100年。我們也希望有一天能把公司做成這樣一個百年老店。這是我們在這個行業里的定位。
但是有這種想法的只是一部分,很多客戶的想法并不一樣,現在社會流行一種浮躁的狀態,我們的這種想法不一定被認可。我報價10萬,但客戶寧可花50萬找一個有名的團隊做,這就是市場上目前的一種狀態。但這就是我們的定位,而且以目前的財務狀況,我知道未來幾年公司不會出問題。我們會長期做這件事,用我們的風格給能接受我們風格的客戶提供他們想要的服務。我們不求一次性讓所有人都喜歡,就像有句話說的,我不是人民幣,做不到人人都喜歡,但是我一定能找到喜歡我的人,然后和喜歡我的人一起把這件事做成。這是我們創業的一種想法。
從公司流失的人才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是有一半都因為懷揣著一個電影夢,所有拍片子的員工都想去拍電影,這件事我非常不認同。文創產業不光有最上層的電影,有中間的電視,還有下面的商業影視。再說回到餐飲,有做包子的,有做烤鴨的,還有做滿漢全席的。是,不想做滿漢全席的廚師不是好廚師,但是如果所有人都去做滿漢全席,沒有人做底下的事,也就沒有文創產業了。我們的業務定位、項目方向就是商業影視,你可以懷揣電影夢,但是你在公司一天,就踏踏實實地做一天商業影視。也許未來有一天你會成為大導演,你一樣可以先在我們這好好干。我想這對員工也有好處。所以我們總跟員工說,你把心踏實下來,在這樣工作的環境中干兩三年,等積累了更多的閱歷,有了人脈的時候,你自己飛,公司支持你。
員工和客戶對我們的想法需要時間去認可,我們也需要尋找那些認可我們的人?,F在每個人說文創產業,更細一點說傳媒、影視制作,想法全不一樣,所有人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這個產業怎么能夠發展。對一個行業有相同認知的人越多,才能逐漸在這個認知上繼續往上走。我們就希望做這一小點,希望公司能把文創的基礎做牢固一些,認可我們的人越來越多,在這個基礎上能逐漸往上搭,同時讓大家看到,做基礎是可以活下來的。
國外的文創產業我并不熟悉,因為我不是做這行出身。但為什么我能說服我的合伙人做這件事,我覺得當你把業務當成自己的事,就會有一個長期的愿景和目標,當你找準方向,為了一個長期目標努力,一定會一步步腳踏實地地往前走,而不會因為其他外來的誘惑或阻礙而停止向這個方向努力的步伐。從國外回來的同學也是一樣,回國以后最主要的是找準一個方向,你得有一個想法,回來到底想做什么。
國外也許說不上先進,但有更成熟的市場體系,更穩定以及有長遠目標的行業特性,我覺得我們自己的文創產業就非常不穩定,還是初期階段,大家還在四處撞,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走。從國外回來的留學生,可以借鑒一些國外文創產業的特點,尤其如果是行業內的,會更了解。文創產業在國外有太多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鑒,當然我們拿回來的時候也一定會受到國情的限制,但我相信在未來肯定是會發展起來的。
談到在朝陽發展,從學校畢業以后我就在朝陽一家銀行工作,2009年回國以后工作的地方也在朝陽,本身匡合這個公司還是在朝陽,可以說我一直在朝陽工作,很熟悉這里。朝陽區文創產業的氛圍非常好,電視里常說的傳媒業的北漂全在這個區域。這對我們最大的好處一是潛在的業務可能在這附近,更主要的是公司的供應商都在這里,我們可以采購相關的服務,這些東西在這里很容易找到,這一點我覺得很好。
朝陽區政府對文創產業的重視程度很高,扶植力度也很大。對我們來講,做公司,政府是不是重視這件事很重要,因為他給整個周邊的環境提供了一個氛圍。對于一個行業的公司,扎堆兒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公司現在所在的這個樓,文創公司可能占到一半以上,互相之間熟悉,政府也愿意租給這樣的公司。以朝陽海外學人中心為代表的政府部門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支持,經常辦一些沙龍讓不同公司有一個交流的機會,另外通過他們的渠道也可以幫我們招一些人才,把公司團隊穩定下來也是我們一直想做的事,在朝陽區能提高做成這件事的可能性,因為人都在這。
出國之前我也在國企工作過,那時候并沒有那么深刻的體會,政府的官員能那么關注自己屬地的企業一點一滴的事情。他們知道我是國外回來的,會時時記著,很多事都是政府督著我做。比如“鳳凰計劃”,也是街道辦事處主動鼓勵我們嘗試申請。歸根結底一句話,還是政府重視。
孟宇微,畢業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2004年赴英國劍橋大學商學院留學并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6年進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參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籌辦組織工作,主要負責奧運市場開發中的特許經營和市場活動管理。2009年回國,現任北京匡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2012年入選北京市朝陽區“鳳凰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