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勵社會辦醫”,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在此之前出臺《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更引起了業內的震動。社會辦醫一時受到社會資本的空前支持。
在滿足公眾醫療服務需求的目標上,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一直是兩股力量。自2003年以來,國家不斷鼓勵重視民營醫院的發展,但實際效果卻很微弱。2012年末,全國各類醫療機構數量為95.02萬家,其中民營醫院10511家,似乎遠未達到“作為公立醫院補充”的目的。在這些民營醫院中,真正發展良好的屈指可數,部分高端醫院成為為數不多的亮點。
2006年,胡瀾博士創立了首家美中宜和婦兒醫院,致力于創建國際品質的婦兒高端醫療品牌,專注為中國家庭提供高品質的產科、婦科和兒科醫療服務。她在辦院過程中以海外先進的醫療服務理念為核心,引進并創新性的建立了一套國際先進的醫院管理模式,并結合現代國內外醫學技術精髓,真正理解并滿足中國高端家庭的醫療需求。
2011年,胡瀾入選北京市朝陽區“鳳凰計劃”第二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并于2013年擔任北京市政協第十二屆委員。多年的民營醫院管理工作,使得她在社會辦醫及醫療體系管理中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視角與理念。
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胡瀾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后曾在拜耳醫藥任職臨床研究員,后赴美獲得俄亥俄州立醫科大學博士學位、密歇根大學MBA學位。2002年胡瀾曾加入JP摩根的投資銀行部門,主要負責企業融資以及收購兼并的顧問工作。
后來因為看到國內醫療服務水平與國外差距很大,帶著為中國女性提供有尊嚴的醫療服務的理想, 胡瀾萌生了回國創業的想法。最初,胡瀾的計劃是想回國做一家中外合資醫院,但由于政策的諸多限制而未能實現。后來在國內天使投資人和創業團隊的共同投資下,完成了初始投資。
與其他民營醫院不同,胡瀾想把美中宜和做成一個集成高端醫療服務和管理搭建的平臺,也因此她選了婦幼醫院方向。“有些科室更專注于某個醫生的個人技巧與能力,比如腦外科、心外科這種科室,而婦幼這個領域更偏重醫療管理,更適合民營醫院的發展。”這是胡瀾為自己區別于公立醫院做差異化服務所找到的戰略缺口。
2006年7月1日,是胡瀾永遠忘不了的一天。她說,這一天好像時時都在眼前,每個場景也都由她精心設計出場,因為那是美中宜和首家醫院在北京開業的日子,也是胡瀾職業生涯中最具轉折性的一天。
胡瀾記得醫院開業后第一個月的收入只有960元錢,那時候所有的人都很著急,甚至有人說她傻,在中國“以藥養醫”的環境下還會有醫院不賺錢。但是胡瀾不想改變自己的初衷,不能把美中宜和變成一家以“賺錢”為核心,市場部經理比醫生話語權還高的醫院。
“前幾年我們加起來虧了有幾千萬吧。”回想到這段經歷,胡瀾至今仍很佩服當時的勇氣,她用四年的時間將醫院管理劃分成32個管理模塊和1008條操作流程,每一個模塊的服務,所有細節都有標準化運營,保證每一位客戶在美中宜和都能享受到同品質的高端醫療服務。
2010年,對美中宜和是轉折性的一年,這一年美中宜和醫療集團成立,胡瀾希望將用了4年時間沉淀下來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復制去開分院,也是這一年,具有聯想集團背景的投資機構君聯資本進入美中宜和。君聯更能理解胡瀾的理念。“君聯進入后,幫助我們建立了很多體系的搭建,包括培訓、質控等等,美中宜和從一個初創型企業逐步變成了有一定規模的成長型公司。”
“自由職業”是醫生執業的最高的境界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出臺令胡瀾非常興奮,感覺這次的調子比較明確,用市場的力量來優化配置資源。身為北京市政協委員,胡瀾一直呼吁為醫生“松綁”,讓他們真正成為一種可流動的社會資源。在北京市政協十二屆二次全會,胡瀾上提出了“多點執業”備案制的的建議:醫生只需要到當地醫師協會備案,就可以自由流動。
在胡瀾看來多點執業是制約社會資本辦醫最重要的方面。現在的醫生資源基本上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框架下,醫生享有事業單位編制,這和市場是不匹配的。如果不放開醫生這一塊,很多工作都是無用功。之前有過類似鼓勵多點執業的政策,但從成效來看不是很明顯。這次則是主導精神發生了變化,我們期待細則的推進。最徹底的辦法就是更改《醫師法》的內容,體現在醫師證上,即不是僅在多個醫院執業,而是醫生成為自由職業者,只要在注冊范圍內的醫療領域,都能執業。如果能在這個層面放開,那將是對社會資本辦醫最大的放開。
胡瀾認為,現在公立醫院還在用計劃經濟的手段來管理人事,使得醫院員工或多或少都被打上了計劃經濟思維的烙印。對市場經濟的思維模式,公立醫院出來的員工將會有一個學習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目前的“多點執業”需要醫生到衛生局注冊,然后經其所在醫院的院長蓋章許可才行。這基本上堵死了醫生走出來的道路。理想的多點執業是備案制,只要到醫師協會備案,醫生就可以自由流動。
胡瀾更期待政策的進一步深入。從制約民營醫院的人才問題上看,醫生最高的境界應該是“自由職業”,即醫生自由選擇自己的執業狀態,而不是現在所謂的“多點執業”。我們期待這類政策細節的到位,也期盼循序漸進的改革能越來越多的傾斜于私立醫院。
醫院雖熱,卻不可輕舉妄動
由于醫療行業持續升溫,社會資本投資醫療服務業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在局外人高呼進軍醫療的今天,胡瀾作為局內人卻有著更加理智的看法。“這種關注本身是好事,可以促進行業的變化。但現在關注醫療服務行業的資金中,有一部分是非理性的,各路資本都注意到的現象。但社會資本辦醫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圈地,有的重視現金流,有的希望為其他項目做配套。很多人只是為了投資而投資。資金在不了解行業的情況下涌入,會導致結果與預期的不符,最終醫院無法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從而傷害到整個行業,不理性的資金涌入醫療市場,甚至可能會為行業發展埋下地雷。”
胡瀾認為,美中宜和之所以能做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學醫的背景讓她對醫療復雜性有充分的認識,從一開始就以敬畏的心態來做醫療。“我看過一篇報道萬科投資醫院的文章,即使萬科是拿著資金以慈善的心態來做醫療,還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他們只能不斷變化和調整。醫療服務行業有其特殊性,行業外的人很難看得清,沒有入行時覺得行業非常美好,一只腳跨進來才發現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胡瀾認為,現在很多投資者對投資醫院的認識還停留在“蓋一棟樓、弄點設備、挖幾個醫生”的層面,對醫療缺乏起碼的敬畏之心。當他們認識到醫療的復雜性后,已經無法脫身,只能做些缺斤少兩的事來彌補損失。
同時,醫療服務行業的投資回報周期遠長于其它行業,很多資金沒有這么好的耐性。胡瀾談到“醫院在5年到6年以后才收回投資是很正常的,而醫院體量越大,收回投資的周期就越長,像南京的明基醫院在運行11年后剛剛收支持平。2013年美中宜和從眾多追捧的投資者中選擇了華平投資,正是看中他們敢于做長線投資的底氣。”
社會辦醫離不開政府的扶持
美中宜和最開始定價時以協和國際部作為標準,希望能夠滿足“中偏高”層次人群的就醫需求。“中產階級”這個社會成分對社保基金池有很大的貢獻,然而受醫保支付體系的限制,他們無法在美中宜和享受到醫保部分報銷的待遇。胡瀾對記者表示,醫療服務會逐漸細分,使其與社會的分層相匹配,最終醫療支付體系也要隨著醫療服務市場的變化而調整。
據胡瀾介紹,在現行的醫保價格下,美中宜和可能會考慮選擇性進入醫保體系,同時她建議醫保從兩個方面改良,從而更好的將民營醫院納入報銷體系。一是對有醫保資質的民營醫院,在醫保報銷范疇內給予報銷,超出部分患者自費。二是現在的商業補充險賠付只針對獲得醫保資質的民營醫院,胡瀾建議放寬商業補充險的賠付限制。
同時,胡瀾呼吁全國有更多城市效仿上海生育險保險政策。她告訴記者:“上海生育險規定,無論產婦選擇怎樣的服務,醫保都可以報銷六千元,至于花了六萬還是三千,產婦按照自身情況選擇。我認為這樣的政策是比較合理的。”
在商業保險領域,胡瀾認為高端健康險目前還在試水階段,而生育險不同于其他險種,更需要保險行業有所設計和創新。
在稅收方面,胡瀾向記者表示,既然民營醫療是政府希望扶持的領域,尤其在目前還沒有形成氣候的情況下,政府應該考慮下調所得稅,以便于民營醫院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自身發展中去。
事業發展需要有長遠考慮
“單獨二孩”政策的放開對美中宜和是不可多得的好消息。據胡瀾介紹,北京的兩家美中宜和醫院都已經預訂到了2015年1月。
美中宜和2013年營業收入在3億元以上,已經占據北京高端產科50%以上的市場。我們計劃在現有3家醫院的基礎上,未來5年內擴展到10家醫院,我們不想急功近利,而希望把醫療放在第一位。因此我們不喜歡投資機構跟我們講每年要賺多少錢,有的投資機構本身有短期退出的要求,這樣對醫院成長會有副作用,我們從一開始就不考慮它們。
今年,美中宜和將會在深圳和杭州開設分院,北京的新醫院選址在海淀,目前已經封頂,預計年底開業。此外,美中宜和也醞釀著向武漢、成都等更多的二級城市擴張。為了配合擴張,美中宜和已經制訂出了一套醫療管理人才的培訓體系,對新入職的管理人員會進行兩年以上的儲備并在現有院區培訓。
胡瀾坦言,醫療人才、醫院管理人才的匱乏,是美中宜和未來發展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另外,頂層設計雖好,但是能否逐條落地,讓民營醫院真正享受到“春天的溫暖”,也是行業最關心的問題。她呼吁國家在這些方面多有一些政策出臺,讓民營醫院發展的腳步更快一些。
“我一直報以一顆敬畏之心來做醫療。”胡瀾認為,不能追求急功近利,需要有長遠的考慮。靜下心來,真正去按照醫療的本質和核心做醫院,這樣才能真正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供稿/朝陽區國際人才研究中心)
胡瀾,美中宜和醫療集團創始人兼CEO。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獲得美國俄亥俄州立醫科大學博士學位、密歇根大學MBA。2006年在北京創辦首家美中宜和婦兒醫院,2013年,醫院年度營業額已達3億元以上,占據北京高端產科50%以上的市場,成為中國最大的私立婦兒醫院。2011年入選北京市朝陽區“鳳凰計劃”。2013年擔任北京市政協十二屆委員,提出了“醫生多點執業”備案制的建議并補采納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