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沙
摘 要 教師心理倦怠在寄宿制學校成因有其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構成,并具體體現在教師的適應性、職業行為、人際交往、身體狀況等方面,通過干預措施期待構建教師健康心理素質。
關鍵詞 教師 心理倦怠 干預方式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現狀述評
“倦怠”(burnout)一詞原指枯竭、耗盡,教師職業心理倦怠是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所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典型癥狀是工作滿意態度低、工作熱情和興趣的喪失,以及情感的疏離和冷漠。①倦怠對于教師自身而言,會產生一系列不良的影響,包括酗酒、過分依賴藥物、失眠等問題,對婚姻與家庭關系產生沖擊;倦怠對學生個人而言,教師的職業倦怠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教學質量,學生體會不到教師的關懷,教師的負面性情緒也會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嚴重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學校而言,教師的職業倦怠會降低工作質量,人際關系變壞,對學校穩定健康的發展產生不理影響。總之,對教師心理健康狀態加以了解,可有效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并直接對學生身心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
2 教師心理倦怠成因
2.1 個人因素
有三個方面易造成教師心理不同程度的倦怠,人格因素,生活所處的環境與受教育水平有差異,以至于人的性情、品質不同。交際能力因素,缺少與學校領導、同事的交流溝通,溝通能力欠佳。由于忙于工作,難于應付,交際圈變小。年級因素,年輕的教師不滿現狀,現實與想象的不一致,產生一種倦怠的不良情緒,年紀大的教師疲于工作,失去了新鮮感和工作的積極性。
2.2 家庭因素
就家庭負擔而言,中老年教師在寄宿學校上班,工作時間長,延誤了對自己孩子的照看。雙職工家庭而言,中青年教師買房、育人壓力大,因工作原因要把家中年幼的孩子托人照看。就家庭和諧因素而言,寄宿制教師因為工作原因,嚴重影響了和家人的溝通、交流,造成沒有得到家人的關心、體諒,給心理健康帶來不良的影響。
2.3 社會因素
社會上普遍重視教育,嚴格管理教師工作,教師壓力變大,家長依賴學校,社會缺少對教育的理解,老師付出與所得不成比例容易使教師陷入倦怠。就職業本身來說,教師自身需不斷學習、實踐,學校競爭壓力加大,超負荷的工作量與極少的休閑時間成反比,學校的環境都影響著教師的心理。②
3 寄宿制學校教師普遍心理狀況
3.1 適應性
適應性問題主要是指,一是現實與理想是有距離的:因寄宿制學校學生絕大多數是來自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其家長相對工作較忙,因而無暇顧及孩子教育,基于寄宿制學校學生的特殊性,家長會對寄宿制學校教師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教師對他們的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注,無論是學習或是生活上,這與教師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是有差異的。二是社會輿論對教育的沖擊:寄宿制學校的老師,相對工作量要大很多,責任心也要相當強,因此工作報酬也會相應稍高于普通學校,但從教育的總體情況上分析,教師待遇普遍都是偏低的,有些老師就會心理不平衡,自己的辛勤付出沒有得到肯定與收獲,認為這很不公平。再就是學科技能帶來的壓力:新的教育理念更新與改革,影響著每一位教師,教師自身的發展也要與時俱進。許多教師因不滿原有的學歷,也加快了進修的步伐,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可這些進修培訓畢竟是需要精力,時間,更需要教學實踐,而教師本身就缺乏這些,故當下教育會出現“不知如何教”的困惑或“越來越不會教”的感慨。
3.2 職業行為
寄宿制教師相對普通學校教師,更需要對職業的兢兢業業的態度,對學生的愛,很多老師就是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摸索經驗,從而脫穎而出,成為特級教師。③然而在寄宿制學校,由于強大的教師隊伍人數,其教師之間的競爭也相應更加激烈,如教師想要取得驕人成績就不是一件易事了,所以寄宿制學校教師會有“忙忙碌碌、碌碌無為”的感覺,易失去對學生的耐心、愛心和恒心,也容易產生牢騷、怨職情緒。
3.3 交往溝通
寄宿制學校由于校區面積較大,各行政辦公室安排相對會分散些,使本校教師間的交往變得不方便,在人際交往溝通中,建立良好的關系本就需要時間積累,這較少時間的見面就不利于良好關系的建立;由于寄宿教師早出晚歸,中午也難得回家,班主任教師更是難得有一個完整的周末,所以與外界的交流也相應減少。
4 教師心理倦怠干預措施
4.1 改革學校制度及其實施策略
首先由教師心理倦怠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得到學校領導層的充分認識。比如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書籍,邀請權威專家來講座等方式獲得認識。其次,學校應引進先進的科學管理模式。 最后,通過改革和完善學校目前現有的制度,得到實踐經驗,制定出一套更科學更民主的制度,從而最大程度地消除教師因抵觸學校制度而產生的倦怠心理。
4.2 對教師自身的干預
對教師自身的干預,可通過每學期邀請教育學、心理學專家來講座,全面深入詳細地剖析教師心理,對全體教師的心理素質方面采取一定的訓練措施,由此控制和消除教師的不良心理因素。與此同時,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增加教師外派參加有關的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回來后分享學習心得并與全體教師交流經驗。在校網上開辟一條與教師溝通之路,比如教師心理信箱和有關心理方面的教師論談。在學校的心理輔導教師的引導下,教師對自己的心理狀況以及所引起的一系列行為的變化及時反思,并由心理輔導教師給予更多的心理安慰與行為上的指導,從而有效地預防和避免心理倦怠的發生。
4.3 對社會環境的干預
教師很大一部分壓力就來自家長,增加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機會,獲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通過在社區中開展義務勞動或宣傳活動,一方面使學校在社區中樹立美好的整體形象,為學校贏得良好的聲譽。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學校與所在社區的聯系。校榮則我榮,自然地,教師在社區中的地位也會獲得提升。
5 結語
社會對教育的重視與對教師的激勵,教師壓力應在全社會的支持、理解中得到減緩。④學校管理改革不可能完美無缺,但應不斷完善。科學管理模式、人性化的管理機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最大限度地用好教師,使教師充分發掘自己的潛力,不斷超越自我。最重要的是教師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斷地學習、合理地工作、適時地放松;正確看待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尋求多種有效途徑提高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