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明
[摘 要]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國的民族自治地區占據了全國總面積的64%,各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明歷史和燦爛的傳統文化。民族地區的地方文獻是一個民族自身歷史文化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精華。隨著現代社會知識經濟的發展及信息交流的頻繁,對于文化的信息資料交流與研究來講,都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民族地方文獻;交流;研究
民族文化的進步對于本地區社會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民族文化進步的根本標志也可以說是弘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民族地區的地方文獻,可稱之為民族地方文獻。民族地方文獻作為一種反映民族地區的記錄,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當前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在當前我國在國際舞臺上地位不斷增強的今天,開發并研究好民族地方文獻對于弘揚民族的精神及滿足現代開放社會中的民族信息,甚至說是振興民族的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對民族地方文獻的認知
民族文獻是少數民族的文字、語言、歷史、倫理及宗教等各個方面的總稱,從另一個層面上講,民族地方文獻也就是指研究和記載除了漢族之外其他各個少數民族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綜合載體,它主要涵蓋了包括漢字及少數民族文字、簡易圖形或符號文字等形式記載的文獻。[1]
民族地方文獻具有鮮明的特征性,首先,民族地方文獻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般而言,民族地方文獻大多散布于民間,聚集了民族的傳統文化及風格、風俗,是本民族特色文化的鮮明體現;其次,民族地方文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各個民族的聚居的地區,一般都會含有本民族文化的文獻綜述,在自治區或自治州這種地方,大多都會有區域性的地方文獻記錄;第三,民族地方文獻形式具有多樣性。由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少數民族內部都有自身的文字記錄形式,一般都是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有的甚至會用圖形符號等形式記載;第四,民族地方文獻內容的廣泛性。對于文獻本身而言,它是一種記載歷史文化的載體,但對于民族地方文獻而言,它所涉及的內容具有深刻的廣泛性,涵蓋了本民族地方的各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自然科學等等。
民族地方文獻是地方文獻的瑰寶,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無限的文化資源。對于民族地方文獻的研究與交流這種形式,在推動地區之間經濟的發展及建設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民族之間交流與借鑒的重要途徑,它不僅會促進本民族地區的發展,對于全民族的繁榮與進步都有積極地意義。
二、對民族地方文獻研究與交流的緊迫性
(一)民族地方文獻的現狀
由于歷史及現實的原因,少數民族在我國的聚居狀態呈現出了紛繁復雜的狀態,甚至在各民族的政治、經濟及文化形態方面有著較為特殊的意義。“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導致了各民族的間的分散狀態,同時,各民族之間也有著差異性色彩,這種差異性在民族間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文化特色,伴隨著各民族之間的交流發展,民族之間的文化滲透現象已較為嚴重,同時民族文化也變得更加復雜。與此同時,現在許多的民族利用了自己本民族的各種優勢,先后對本民族的地方文獻進行了修正,甚至有的建立起了專門的文獻資源數據庫,比如內蒙古圖書館編制的蒙文文獻機讀目錄數據庫,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文字文獻數目數據庫,它填補了我國蒙文書目數據庫方面的空白。但是作為我國這樣多民族的國家,由于各民族的文獻資源較為分散,以及有些少數民族文字在計算機上還沒其字庫,加之本來的文獻收集難度極大,也未有形成較為完備的文獻資源收集機制,同時也缺乏文獻的統籌規劃與布局,因此,在資源的建設方面有著嚴重的滯后性。另現存的民族地方文獻也因民族之間的文化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形成了不同層面的缺失,加之保護意識的缺乏更會導致其流失不遺。總的來說,民族地方文獻的研究工作仍處于發展階段,其研究體系尚不成熟。但是,民族地方文獻的發掘與研究工作在發展地方旅游經濟、開發地方旅游文化、傳承地方文明等方面所體現出的價值與魅力使得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聚焦于此。所以,在更大程度上加強民族地方文獻的交流與研究對發展民族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更是振興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民族地方文獻研究與交流的途徑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地區及經濟之間的交流受到越來越高程度的重視,同時,信息資源的研究與交流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對于少數民族來講,不斷深入發掘本民族的地方文獻,將其民族間的文獻進行整理,能夠及時、準確、系統、完整的提供給讀者,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民族地區的發展,為地方的民族經濟及社會服務,同時也是為世界民族多元文化的和睦發展與共同繁榮做貢獻。為此,促進民族地方文獻研究與交流,我們必須找到合理的途徑來進行,筆者認為其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切實轉變原有的觀念。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共享的社會,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廣泛應用,人民都會追求信息之間的共享。尤其是在民族間的地方文獻研究及交流中,更應該切實轉變原有的觀念,不斷解放思想,用全方位的思想來知道現代的文獻資源建設及研究,把一些記載民族地方特色優勢的文獻形成專項的優勢進行存儲。[2]在做到民族特色文獻共享的基礎上,樹立民族地方文獻的開發與交流觀念,使其社會效應能夠得到回應。
其次,廣泛收集民族地方的文獻資料。正如前文所述,民族地方文獻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多樣性、地域性,在文獻的搜集中自然也應有深入的廣泛性。在民族地方文獻的研究中,要深入到民間的領域,從民間之中去收集整理原有的文獻資源,也可以在民間收藏及一些文字概念方面進行收集整理,這在地方文獻的研究中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延伸到國內外的領域,切實發掘地方文獻的魅力,并逐步完善民族地方文獻研究管理。
最后,借助大眾傳媒及各行業內外的力量實現地方文獻資源優化。在民族地方文獻的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地方文獻能夠得到最優的利用,從而產生最大的收益。在社會收益中,它不僅包括經濟收益,也包括社會及各項綜合的效益。[3]在大眾傳媒這種介質下,加強各地區之間文獻資源的交流對于實現民族間的文化滲透及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協調好文獻資源服務保障體系及其他的系統關系,利用講座、展覽及互聯網或新媒體進行自愿的共享,不僅能使信息得到共享,更能在文獻的優化中起到作用,從而得到社會效益之間的平衡。
三、對民族地方文獻研究與交流的意義
對于民族地方文獻的研究與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國家的政策支持與扶持,同時,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民族地方文化的發展。加強民族地方文獻研究與交流可以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因為民族間的差異性使得地區間經濟發展有著不同成度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要為本地區提供本民族的地方文獻信息,只有符合本民族本地方的信息資源才可以為其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幫助。與此同時,在個地方之間,政府的中大型決策都離不開民族地方的文獻信息,這不僅可以發展和弘揚民族的精神,更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地區間的旅游經濟繁榮,所以說民族地方文獻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四、結語
無論社會的發展形態如何,民族文獻資源的建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只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的推移,進而越來越受到人民的重視。講座、展覽、大眾傳媒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民族地方文獻資源的交流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我們要抓住這個有力的機會,加強民族地方文獻的建設,提高民族地方文獻的信息化共享,使民族地區文獻資源建設有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不僅會促進民族地方文化的繁榮,更會對全民族的經濟發展提供機會。
參考文獻:
[1]王喜梅著《談民族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8):75-76.
[2]龐樸著《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1988年3月,122-124.
[3]楊銳明著《西部大開發與民族地區圖書館文獻資源開發》,圖書情報工作,2002(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