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慶
[摘 要]重慶[1]是在古代江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具有悠久的歷史了,而民國時期是重慶城市拓展的黃金時期。民國時期重慶市在城外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拓展,空間格局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是重慶城市發展過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關鍵詞]民國時期;重慶市;地域變遷
重慶市位于我國的西南部,四川的東南部。主城的中心點在長江與嘉陵江的交匯處,是我國一座悠久的歷史文化名城。重慶市距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其歷史源遠流長。自上世紀20年代中期重慶建市起,重慶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經過陪都時期的大規模的建設,重慶基本有了現代城市的規模了。
一、歷史時期重慶市的地域概況
從今天的考古資料來看,重慶在舊石器時期已經有了人類活動了。戰國時期,公元316年,秦國滅掉巴國,并派張儀在此筑城,張儀選擇位于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處的江北嘴作為地盤,修筑了面積近1公里的圍城。[2]這是江北城形成的雛形,也是重慶歷史上有史記載第一次筑城。三國時期,李嚴進行了第二次拓建“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后山,自汶水通入巴江,使城為州,以求五郡置巴州,造蒼龍,白虎門,別郡縣,倉皆有城。[3]這次李嚴主要開發的渝中半島的中區,南邊沿長江從朝天門到南紀門附近。北線沿嘉陵江從朝天門到今天的新華路、人民公園和較場口一線,此時的面積也擴大到了近2平方公里。南宋嘉熙二年,彭大雅進行了第三次拓建,向西拓展到了今天的臨江門、通遠門一帶,范圍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后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4]明朝洪武年間,在戴鼎的主持下,重慶市進行了第四次擴建,這次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整修擴建的,在重慶的舊址上砌石?!靶鲁菈Ω?0丈,周兩千六百丈,環江為池設有城門十七九開八閉。”[5]
清朝時期,重慶市基本保持原來的狀態,只是在個別地方有小范圍的培修,主城的西界一直維持在今天的臨江門、通遠門一線直到民國前期,重慶市的地域格局依然維持著這樣的現狀。同時,在今天的江北區嘉陵江沿線和巴南區的長江沿線有部分零散的街市,但規模不大,并未連成一片,兩岸只是獨立于渝中之外的小的聚落。
二、重慶市的地域拓展的原因
首先,是重慶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時代背景所決定的。重慶位于我國的東部和西部內陸的接連處,內接近我國內陸腹地地區,外聯江海。重慶市是四川與外部聯系的接連處,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在民國時期,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遠遠未得到普及,是以水運為主的時期,而重慶位于長江和嘉陵江的交匯處,水路便利,城市經濟發展了,人口膨脹,交通等各方面設施不能滿足需求量,所以只能突破原有的城墻向城外拓展。
其次,抗日戰爭時期,重慶作為陪都,全國的政治中心偏向重慶,客觀的促進了重慶市的壯大。“一個城市的發展模式和速度與其行政地位的高低成正比?!盵6]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黨從1937年起陸續向重慶遷移大批的工廠、學校、企事業單位等。轉移進來的人員大多是具有高素質的人才,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大量的工廠也隨即轉入重慶,這直接促進了重慶市的工業的發展與壯大。
最后,是抗戰時期日本對重慶的大轟炸促使市中心的人口向外圍疏散,疏散的過程中是導致重慶地域拓展的重要方面。為了減輕日本轟炸對人民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國民政府統一安排市內的學校、市政府機關單位以及市民等向周邊地區疏散,建立“遷建區”,各機關遷散至重慶附近100公里范圍之內,在今天的歌樂山、青木關與北碚之間形成了大片的遷建區[7]。城市空間格局的改變,促進了市區的范圍的壯大,城市結構的調整。居民疏散區在重慶周邊形成了新的衛星城市,新形成的衛星城市在后來交通發展的基礎上連城一片。
三、拓展規模
重慶市在民國時期經歷了幾次大的拓展,既有政府大規模組織的,也有居民自己向外圍搬遷自愿而擴展的。以1937年為界限,重慶這一時期的拓展又可以分為近地域拓展和遠地域拓展兩個時期。近地域拓展規模不大,只是沿城市邊緣小范圍的擴展。遠地域拓展一種被迫的拓展,拓展的速度快,受半島的特殊地形限制,市區的建筑多建立在沿河流和平坦的區域,建筑群落呈現分散的特點。
(一)近地域拓展時期(民國初期到抗日戰爭時期)
清末重慶開埠后,重慶的經濟發展十分的快,成為我國西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但是市區的市政建設一直十分的落后,遠遠沒有跟上經濟的發展需要,這種狀況直到1921年才有所改變。1921年11月,劉湘控制重慶,設立商埠辦事處,任命楊森為督辦。楊森在市政方面給進行了整頓開拓市區工作?!坝乳_辟北岸,擬定自江北城外之打魚灣,下至唐家沱一帶,沿江筑堤三十余里”[8]。楊森開發了今天的江北新區,在渝中半島舊址地區也進行了開發,突破了原有的西界遠通門一線,遠通門外圍也建立了樓房。由于時間短,建筑的面積十分的有限,1922年劉湘戰敗,重慶市的市政建設告一段落,各項規劃也基本成為了泡影。1922年到1926年間,重慶的市政基本的停止,拓展的空間不大,基本上是沿城邊部分居民私自擴建。1929年2月重慶正式稱市,潘文華任市長,制定了拓展計劃,劃定了市區的范圍,范圍包括今天的渝中區、江北區嘉陵江出口一帶,南岸區長江沿線的小塊區域,實施了大規模的拓建,重慶的建設在這時才步入正軌,拓展也在這時開始了。
潘文華上臺的第一步就是進行大規模的遷墳工作。據統計,從1928年8月至1934年5月的六年半里,一共遷墳435594座。[9]遷走墳后,在遠通門西部一帶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同時,潘文華上臺之后,確定以半島朝天門一帶為中心,沿長江和嘉陵江上下游的南北兩岸的環城30里為市中心的管轄區域。1933年劃定市區界限時又將今天的江北(今天的江北嘴至相國寺一帶)和南岸區的巴縣市區的部分地域(今天的玄壇廟至龍門浩一帶)納入重慶市的轄區之內,使全市的水路面積達到了93.5平方千米。到1935年潘文華離任前夕,重慶市的西界已經拓展到了兩路口、上清寺一線,面積擴展到了原來老城的兩倍多。從此,重慶市的轄區面積超出了渝中半島的范圍,初步奠定了以渝中半島為中心,地跨嘉陵江和長江兩江,三足鼎力并向四周拓展的城市發展格局,為陪都時期重慶城市進一步發展創造了發展條件。
抗日戰爭爆發前,重慶市基本上完成了近地域拓展,抗戰前夕,城市的面積從民國時的5平方千米發展到12平方千米。[10]從這個時期市區的拓展的空間格局來看,主要沿長江和嘉陵江兩岸發展,圍繞著水邊發展,這有早期城市發展的特征。
(二)遠地域拓展時期(抗日戰爭到民國末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了適應抗戰的需要,國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決定定遷重慶,大量工廠遷入,人口膨脹,重慶市市區進入遠地域拓展時期。其特點是由點狀發展成為面狀這和重慶特殊的地形密不可分,山川把城市分割成若干的小塊,在塊狀內部形成一個專門的發展區域,城市發展過程中而形成的專門生產積聚,這是城市發展過程中一種必然趨勢。從重慶當時城市規劃就可以看出這種發展趨勢,“建設新重慶整體規劃,從共向性與地區性劃分,分割進推進,劃重慶市(渝中區)為商業區,近郊為住宅區,沙坪壩規劃為文化區,南岸區為工業區,南北溫泉為風景區”[11]。比如,重慶在北碚、夏壩、和沙坪壩地區形成文化區,在今天的歌樂山地區形成行政區。在沿長江沿線東起唐家沱,西至大渡口,沿嘉陵江北至磁器口、東至童家橋,沿川黔公路南到綦江形成大片的工業區。[12]隨著交通設施的完善,城市為了加強這些區域的管理,這些區域相繼納入重慶主城的范圍之內。到1938年底,重慶市的建筑區域由戰前的12平方千米擴大到30平方千米。[13]
1939年5月重慶市將以前的六個區改設為十個區,1939年6月又把小龍坎、沙坪壩、磁器口等地劃入主城區的范圍之內,從而城市的地域范圍大大擴大,地域面積成倍增加。據考證,到1939年重慶市的范圍擴大到西至沙坪壩,東到涂山腳下,南到大渡口,而且周圍的衛星城市眾多。據統計,1939年重慶市的轄區面積為300平方公里,其中河流面積36多平方公里,城市占地面積258平方公里。[14]1940年重慶市又進一次進行了大范圍的拓展,這次拓展主要是向更邊緣地區拓展,其中以工廠向外圍遷移眾多,到1940年底,工廠遷移基本結束,1940年年底,全市的面積達到了328平方千米。[15]到1942年,重慶市的轄區范圍東到今天的南巖區峽口鄉一線,北邊到了今天的嘉陵江江邊的堆金石一帶,西至歌樂山西邊一帶,南到今天的九龍坡花溪江江邊的二塘村一帶。在此后的幾年里,重慶市區拓展的范圍十分的小,只是局部范圍內向外拓展、修補。到1946年,重慶市的范圍達到了頂峰,此時重慶市的面積東界到了今天的廣陽壩附近,南邊到了今天的南溫泉一帶,西界已經超出歌樂山至青木關一帶,北碚也劃入了主城區的范圍之內。1946年4月,國民政府建都回南京,工廠、學校、事業單位、研究機構等紛紛遷回東部,重慶的拓展基本告一段落。其后國民政府發動內戰,重慶的經濟嚴重惡化,市場蕭條,民生凋敝,物價暴漲,城市建設終止,重慶經濟發展走向衰敗和崩潰[16]。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重慶地區解放后,重慶城在原來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四、結語
民國時期重慶市城市拓展伴隨著重慶市的近代化過程,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多而出現了跳躍式的發展,地域面積擴大了近幾十倍。從這個時期重慶市地域變遷和重慶市的客觀地形條件來看,未來重慶市的發展應該充分利用當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可以筑成立體性城市發展格局。從世界城市發展趨勢來看“諸多城市都將人文發展、競爭實力、綠色發展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共性趨勢和目標”[17]這可以為未來重慶市城市發展提供借鑒。重慶市大部分地區都是依山而建,臨江而筑,山和城融為一體,水和城融為一體,山清水秀,綠化效果十分的好。同時,重慶市又是我國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以及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陪都文化,文化底蘊十分的深厚。這為重慶市發展成為綠色、適居的現代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這里所說的重慶市指的是“小重慶”也就是主城區。包括渝中區、九龍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南岸區、巴南區、渝北區、北碚區九個市轄區。
[2]隗瀛濤近代重慶城市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11年461頁
[4]陳壽《三國志》上海古籍出版社[M]上海2007年
[5]何智亞開埠前后重慶城重慶建筑史之二[J]重慶建筑2011(01)
[6](明)曹學佺《蜀中廣記》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三輯西南史地文獻第26卷
[7]何一民近代城市發展和社會變遷(1840—1949)[M]北京科學社會出版社2004年47頁
[10]中國抗日戰爭史協會主編抗戰時期的西南大后方[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80頁
[11]民國《巴先志》卷18《市政》
[12]章創生范時勇重慶掌故重慶重慶出版社2013年30頁
[13]李書敏藍錫麟主編重慶地理沿革[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222頁
[14]重慶市管理局《重慶市地產資料集》
[15]周勇重慶抗戰史1931-1949[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3年354頁
[16]何一民中國城市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643頁
[17]周開慶四川一抗日戰爭[M](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70頁
[18]重慶簡史和沿革[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1年130頁
[19]何一民近代城市衰敗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社2007年226頁
[21]崔萍杜明翠從世界城市規劃看未來城市發展趨勢[J]學術天地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