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起源于先秦時期的朝貢關系是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一條探索中國外交文化的路徑。在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歷史里,探清中國在東亞范圍內的地位及作用,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東亞歷史,而且可以以史為鑒,更好地面對中國在當前世界形勢中遇到的一些詰難。而深入了解中國的朝貢制度,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朝貢制度,對我們理解當時中國的外交政策與政治地位都顯得至關重要。如何正確看待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及其政治功能,正是本文旨在探討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朝貢制度;政治功能;條約體系
起源于先秦時期的朝貢制度不僅是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途徑,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向外傳播的媒介。關于朝貢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形態及特征、作用與反思,是一個相互連貫的整體。要想系統地了解朝貢制度,可以從畿服制度、冊封制度、羈縻制度、朝貢制度以及條約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來看朝貢制度的形成與演變。本文旨在從根源探尋朝貢制度產生的原因和發展的大致階段,進而回到明清時期關于朝貢制度的鼎盛與當前中國社會發展之間的必然聯系,深入地分析朝貢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所產生的不同影響,尤其是它的政治功能。把朝貢制度與條約體系相比較,探清朝貢制度從產生發展到衰落的過程,有利于我們在當前一些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面前做一些辯白,澄清事實的真相,以更好的姿態面對世界、展望未來。
一、明清朝貢制度的表現形式
1、明朝的朝貢體系
明朝確立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體系,其朝貢國之多、朝貢規模之大都是歷代王朝所不及的。
明朝統治者廢除了元朝的民族壓迫與歧視性政策,轉而采取比較有建設性的措施。但是,就整體而言,明朝是一個內向而保守的國家。明朝外交思想的轉向和外交政策的形成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明朝初年,對華夷應一視同仁的思想正式形成,這是中國外交思想史上的一次飛躍。這種思想的轉變使明朝不再像前朝那樣尋求建立一種“天朝體系”以轄制那些名實并不相符的“藩屬”,而是主動地與這些國家建立穩定的朝貢體系,從而在東亞形成了一種嶄新的國際秩序。同樣,外交理念的根本轉變也使得明朝統治者們不再在對外關系中頻頻使用暴力。以和平為基調的朝貢關系與暴力頻用的擴張政策是不相容的。盡管我們很難把明朝確立的比較完備的朝貢體系視為一種平等的國際關系,但是,它與武力擴張政策相比終究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2、清朝的朝貢體系
清代繼承了明代的朝貢政策,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記敘盛況:“至朝貢受封之國:朝鮮、琉球舊屬藩屬,闊而喀、緬甸、安南兵威所屈,若暹羅、阿富汗、敖罕(浩罕)、巴達克山則余威之所震,拱手內服者也。惟哈薩克三部、厄魯特二十部,……朝貢略如緬越,而羈馭有間,其制蓋在藩部屬國之間,名曰附庸。”
但是,隨著體系內各國的發展和朝貢體系的復雜化,與明朝前期臻于鼎盛的東亞朝貢體系想比,清代朝貢體系規模日益縮小,逐步變成了多個朝貢體系中的一個。與此同時,從16世紀初開始,隨著西方殖民勢力東進和沙俄東擴,東亞區域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異質文化的挑戰。東亞一些國家相繼淪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俄羅斯的勢力則進入了東北亞地區,東亞朝貢體系的范圍縮小了。從嘉慶開始,清朝開始衰落。大清帝國開始落后于大工業化的發展,也開始被列強窺視。朝貢體系漸漸被條約體系取代了。
二、明清朝貢制度的政治功能
1、明代朝貢制度的政治功能
由于明朝奉行了和平的外交政策,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明朝與很多“藩國”之間保持著一種既利己又利他的合作關系。明政府“花錢買平安”的思想確有其高明之處,先不考慮朝貢體系在經濟上的效益,單是在宣揚國威、安定社會與傳承文化幾個方面,朝貢制度無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可以從鄭和七下西洋這一偉大壯舉來分析這一時期朝貢制度在明朝起到的政治作用。
明朝永樂時期,出現了在中國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上都堪稱壯舉的“鄭和下西洋”。通過鄭和下西洋,明朝政府的赍賜貿易以對友鄰國家給予大量無償的經濟支持,達到了預期的高峰,不僅馬六甲海峽以東的鄰近各國,甚至整個印度洋地區國家都系于通過官方的途徑和中國發展直接的貿易關系,原因就在于這種活動方式十分有利于貿易的對方,因此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從鄭和下西洋可以看出當時明朝真正的目的在于宣揚國威,使五湖四海皆歸于明朝,是一種柔和的外交政策。鄭和的船隊每次出海都帶有非常多的中國特產,且價值不菲,與貿易國進行商貿往來,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吃虧”的生意往來,可為什么這一不符合經濟規律的經濟活動卻可以持續28年呢?其中有明朝國庫充盈的決定性條件,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是明朝在政治上的成就。這一偉大的航海事業鑒證了當時中國的強盛與朝貢體系在政治上的典型作用。
2、清代朝貢制度的政治功能
朝貢制度在清朝呈現出由盛轉衰的特點,具體由當時清朝所面臨的內憂和外患所決定。清朝初期,國內形勢相對穩定,在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時侯,朝貢制度在政治上的作用也日益凸顯,最明顯的就是中央對民間貿易的嚴格限制與對全國貿易的完全掌控。1644年,清朝建立了對中國大陸地區的統治,保留了明朝的朝貢體系,只是要求各國繳還明朝的封誥,重新領取清朝的封誥。清朝明確將和周圍部族的往來分為理藩院和禮部分別管轄。蒙古、西藏等地與內地的往來視為國家內務;由理藩院管轄,朝鮮、日本、俄羅斯等國的來往,視為獨立的外國,由禮部管轄。
1648年,隨著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訂,條約體系逐漸成為歐洲國家之間的主要國際交流體系。同時,殖民體系成為歐洲國家在與其他弱小部族交往時的主導體系。隨著歐洲國家逐漸同東方世界直接接觸,這幾種國際關系體系之間的沖突便開始發生。1653年,俄羅斯沙皇派遣使節,要求順治皇帝向其稱臣,成為俄羅斯的殖民地。這種要求理所當然地被中國的統治者拒絕,而反過來要求沙皇前來北京朝貢。經過長期的武力沖突和外交斗爭,中俄雙方都開始認識到對方的實力,最后于1689年,兩國按照歐洲國際公法的慣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實際上確立了兩國的平等地位。同時,歐洲勢力逐漸蠶食了中國周邊的各小國,日本也在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之后,停止了向中國的朝貢,并且進一步加強了對琉球的控制。這些都使得朝貢體系內的成員大幅減少。清朝中期,朝貢國減少到七個:朝鮮、越南、緬甸、蘇祿、暹羅、琉球。
但是,這并沒有動搖朝貢體系的基礎。因此,直到1793年,隨著英國喬治·馬戛爾尼使團正式到訪中國,條約體系和朝貢體系方才發生了全面的碰撞。馬戛爾尼提出的互派使節、簽訂通商條約等要求,均被乾隆帝以“不可更張定制”為由拒絕。
在鴉片貿易上,兩種不同體制之間的摩擦終于達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終于導致了鴉片戰爭的爆發。1842年,中國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首次以文字規定了中國和外國平等往來,朝貢體系的基礎遭到了不可挽回的動搖。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朝貢體系被一個又一個條約削弱。1871年,中國清朝政府雖然一再以“大信不約”為借口拒絕同曾經的朝貢國日本簽訂平等條約,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朝貢體系開始破裂。隨著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中法新約和馬關條約的簽定,朝貢體系內最后的成員越南和朝鮮也脫離了這一體系,朝貢體系徹底崩潰。
三、結語
綜觀明清的朝貢制度,可以清楚看到:
1、由于明清兩代實行朝貢制度,使邊境有了相對安定的環境,利于國家的統一與發展。同時,在與鄰國的交流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中國的比較先進的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的成果,先后為周邊諸國所仿效所吸收,對促進這些國家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國也不斷地從周邊各國吸取其經濟與文化精華,更加豐富了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2、清政府進一步健全與完善朝貢制度,使統治者更加盲目自大。尤其是到清統治中期,這種“天朝大國”觀念日益增長。乾隆帝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也是十七世紀中葉清制定閉關政策的重要原因,從此,中國開始落后于世界,開始了近代屈辱的歷史。
主要征引與參考文獻:
[1]馬大正主編:《中國邊疆經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黃枝連:《大朝禮治體系研究》,上卷:《亞洲的華夏秩序—中國與亞洲國家關系形態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3]張維華:《明清之際中西關系簡史》,齊魯書社1987年版
[5]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6]晃中辰:《論明代海禁政策的確立及其演變》,《中外關系史論從》第3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
[7]蕭一山:《清代通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作者簡介:程得中,(1983-),博士,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重慶市水文化研究中心(籌)研究員,《巴渝水文化》主編,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區域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