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召霞
[摘 要]宋代醫學教育在前代的基礎上有了更加完善的發展,但在醫學教育繁榮發展的背后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試從普及醫學知識、培養醫學人才兩個方面來淺析宋代醫學教育發展存在的弊端。這不但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宋代醫學的發展,而且對當代醫學教育的完善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宋代;醫學教育;弊端
宋代醫學教育是中國醫學教育發展較為完善的時期,無論是醫學教育的發展規模還是醫學教育機構的設置,都極具特色。宋代醫學教育在為當時培養了大批醫學人才的同時,對我國醫學教育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然而,在這種條件下,終宋一朝為后人所稱道的醫學大家卻屈指可數,我想,其中部分緣由我們可以從醫學教育方面去反思。
宋代的醫學教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普及醫學知識和培養醫學人才。那么,在這兩方面存在的弊端是什么呢?
一、在普及醫學知識的過程中存在的弊端
在宋代,設置了專門校訂和刻印醫藥書籍的機構——校正醫書局,并提倡禁方公開,官府和個人也都積極編纂方書,為醫學知識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由于一些主觀條件的限制,不管是政府還是個人,在校訂醫藥書籍、編纂方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刪改、錯訛的問題。校正醫書局在校訂《千金方》時對原文有所刪改,容易讓人產生誤讀。例如在原文中所述如下:“三部者,上部為天也,中部為地也。下部為人也。何為九族?部各有三,向為九候,上部天兩額動脈……”在宋校本中變為“何為三部?寸關尺也。上部為天肺也,中部為人脾也,下部為地腎也。何為九族?部各有三,合為九族,上部天兩額動脈……”[1](這類文字一定要準確)。原文記述的是人體上、中、下九處診脈法,而宋校本誤以為是寸口診脈法。如果說單是名稱的混淆尚可原諒,那么關乎到生命安全的方書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查和實驗就推廣使用,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宋代名醫陳自明曾批判過洪遵所著的《洪氏集驗方》,“多見一得疾之初,便令多服排膿內補十宣散,而反增其疾。此藥是破后排膿內補之藥,而洪內翰未解用藥之意,而妄為序跋,以誤天下后世者眾矣。”[2]除此之外,還出現過更慘痛的例子。巢谷曾編纂《圣散子方》,為推廣這一方書,蘇軾先后兩次為之作序。但據載,在永嘉瘟疫中,許多人因錯服該方而失去生命。后據陳言分析,該方治療的是寒疫,用來治療瘟疫,后果自然嚴重!正如葉夢得所嘆“疾之毫厘不可差,無過于傷寒,用藥一失其度,則立死者皆是,……天下以子瞻文章而信其方,……又至于忘性命而試其藥。”[3]顯然,這種悲劇的發生與方書編纂者沒有交代用藥的具體情況直接相關,其造成的危害是難以彌補的。
二、在培養醫學人才的過程中存在的弊端
在宋代,醫學人才的培養是通過教育機構來實現的。宋代醫學教育機構主要是太醫局、醫學,它們的主要職責是教養醫學生,試選醫官,促進醫學的發展。但由于政治上的一些原因,它們在具體的實行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兩大教育機構時興時縮時廢,發展不穩定。太醫局創立于慶歷年間,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政治上的動蕩,經歷了三次罷廢。第一次罷廢是在北宋元祐期間,因“裁減浮費”[4];第二次是在乾道三年(1167),為節省財政開支,廢除了太醫局;第三次是在乾道七年,同樣是迫于財政上的壓力將其廢除。而且,由于政治動蕩、國力衰落等原因,其在南宋的規模有所減縮,實際影響力遠不及在北宋時期。慶元四年(1198),“太醫局元局生一百人為額,今欲十分為率,減去四分,以六十人為定額”[5]。加之,在南宋太醫局考紀松弛,舞弊成風,太醫局醫學教育壽終正寢指日可待。另一教育機構——醫學,從存在的時間看,從建立到廢除,共經17年,而就在這短短的17年中就經歷了兩次罷廢,其動蕩程度可想而知!其次,教育機構的生源存在問題。就太醫局來說,生源質量不高,是影響醫學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太醫局的醫學生來源主要是考試、門蔭、推薦,其中大部分是通過門蔭和推薦進入到太醫局的官宦家庭中的子弟。這部分人往往是由于在科舉考試中無能為力,暫時學醫以等待轉機。而且,這部分人中大多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勤奮刻苦的精神,加上管理不力,考試作弊的情況時有發生。“其就試者,亦是略叛局指授。考官臨去取,不看文字,惟尋暗號。……不識方脈,不識醫方,姓名亦皆上榜”[6],其生源質量可想而知。還有一部分醫學生是通過考試進入到太醫局,在這部分人中,有一些是來自民間有一定的醫學基礎的普通民眾,能夠學到一些真技術。但由于后來太醫局管理上的問題,將這部分有機會成為醫學人才的普通民眾拒于門外,“所謂太醫局生者……皆市井盤藥、合藥、貨生之徒,捐數百緡賂叛局,即得之。”[7]以這樣的方式招進的醫學生素質讓人擔憂。就醫學來說,醫學生都是一些文化程度較高的儒生。在一定程度上,醫學生源的這種特點促進了儒醫風尚的形成發展。儒生習醫固然優化了醫學生的來源,對提升醫學教育效果有重要意義。然而,儒生習醫也存在問題。儒醫受傳統文化熏陶,容易將非醫學內容引入醫學,不利于研究生命科學的本質,對不符合原有理論的新知識也予以排斥,不利于醫學的創新。
如上所述,宋代醫學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種種弊端。我們在了解這些弊端的同時還應充分認識到這些弊端多是源于封建政治體制的痼疾,帶有時代的烙印。這樣,我們才能更加客觀的看待宋代的醫學教育所存在的弊端。
參考文獻:
[1]《試論宋代校正醫書局私改醫書之弊》黃龍祥
[2][日]丹波元胤《醫籍考》學苑出版社·2007
[3]葉夢得《避暑錄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楊仲良·《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132臺灣文海出版社,1966
[5]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二二之四一,中華書局·1957
[6]俞文豹《吹劍錄》,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7]《吹劍錄外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