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多
[摘 要]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從公元前的221年建朝,到公元前的206年滅亡,其治下的大秦帝國在中國5000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中也只存在了短短15年的彈指一揮間。《阿房宮賦》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亡秦者非胡人,也非天下,而是秦自己。
[關鍵詞]政變;經濟基礎薄弱;賦稅重;焚書坑儒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結束了七國鼎立的戰國時代,開創了大一統王朝的開端。自此中國歷史開啟了嶄新的篇章。在統一六國后,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施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這一改革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但如此強盛的大秦帝國為何在歷經不過三世就走向了滅亡,在經過了一段時間學習后我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秦帝國滅亡的政治原因
公元前207年秦亡。秦帝國的驟然滅亡,是中國文明史上最大的黑洞.秦帝國的崩壞不是偶然,首先始皇對于秦滅亡有巨大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始皇帝年近五十而不明確扶蘇為太子。2.始皇帝明知身患疾病而堅執進行最后一次大巡狩。3.始皇帝大巡狩之前怒遣扶蘇北上九原監軍。4.始皇帝最后一次大巡狩,于諸皇子中獨帶胡亥。5.始皇帝中途突發疾病。6.始皇帝中途遣蒙毅回咸陽,“還禱山川”。7.始皇帝在蒙毅離開后,以趙高兼領符璽令。8.始皇帝于沙丘行營病情突然加重。9.突發病情致始皇帝未能在死前寫完遺詔,突發病情未能使始皇帝召見李斯會商善后。再次,朝中重臣趙高和李斯的叛變也是影響巨大的,長期忠誠無二的趙高突發人性變形之惡,棟梁重臣李斯突變無疑是對之前始皇的錯誤再火上澆油。還有,扶蘇對假遺詔之缺乏辨識,或不愿辨識。在這其中始皇的失誤是先決條件,但其中趙高和李斯是尤為重要。以下是我分析趙高和李斯為何如此重要,首先以趙高前期的表現與功績,始皇帝對其委以重任且信任有加,是完全正常的秦法尚功的用人法則。唯其如此,趙高的人性惡變突然發作。再次,李斯更是如此,以其前期的巨大功績、杰出才能、法家理念,及其在幾次重大關頭表現出的堅定的政治抉擇,實在不可能在與蒙恬的地位高低上計較。然則,李斯恰恰接受了趙高說辭,恰恰計較了。僅僅以李斯青年時期的“廁鼠官倉鼠”之說,便認定李斯從來是一個私欲小人,同樣是不可靠的。
就在這諸多偶然中所產生的政變是毀滅性的,這一政變的軸心人物是趙高、胡亥、李斯三人。三人的具體謀求目標不同,但目標的根基點相同:都是為了謀求最大化的個人利益,為私欲所誘惑。在軍事戰爭中,中央對地方的壓迫更是到了極致,所以照成暴亂也就順理成章。如此產生的惡果有:中央政權的中心掌握在趙高手中,皇權不復存在,中央制度崩壞;中央進一步壓迫地方,造成地方百姓苦不堪言;在各地方武裝反抗時,胡亥被趙高迷惑沒有及時應對,從根本上動搖了秦帝國的地方基礎。
二、秦帝國滅亡的經濟原因
秦帝國在經濟上的改革也是劃時代的,其度同制,改幣制,整交通,車同軌,對于鞏固中央集權有極大的作用。然而在這樣的經濟制度中,也存在這巨大隱患。原本的六國民眾,有一部分大多抵觸。在秦帝國的中央對地方經濟的管制中,尤其以地域劃分較為明顯。在之后所爆發的農民起義中,無論是陳勝,吳廣還是劉邦,項羽,都來自一個地區-關東地區.秦朝的徭役,賦稅,大多抽調關東地區,經濟上的不平衡為以后的農民起義也就買下了伏筆。在經濟層面有幾點比較重要:1.秦滅六國戰爭極大的破壞了社會經濟基礎,大批青壯年死于戰爭,造成勞動力不足。2.嚴苛的秦法造成“刑遍于野”,大批勞動力雖免于戰死,卻受刑殘疾,無法參與勞動。3.秦廷未與民休養生息,戰爭莆一結束,便調集勞力修建長城、阿房宮、始皇陵這類耗費巨大,卻無經濟意義的工程。雖然也興建了馳道等工程,但是軍事意義大于經濟意義。4.秦國實行“耕戰之法”,重農抑商。加之由于呂不韋事件的影響。對于原來六國的商人稅賦極重,甚至大加殺戮。沒有了串聯東西、互通有無的商人,經濟發展大受影響。5.統一貨幣,強制流行秦朝的貨幣,等于將六國貴族、天下富商的錢全部廢除,財富將集中為原持有秦國貨幣的人手里(秦國貴族),必遭六國貴族拼死抵抗。有這五點,秦滅亡也在情理之中。
三、秦帝國滅亡的文化方面原因
秦帝國在文化方面也有所建樹,但是其中也有不足。實行書同文,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對中國古代文字的發展,演變做出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文化大改革,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傳播優惠總要意義。但是這也引起了一部分六國后裔的抵觸,同時在思想上焚書坑儒,獨尊法家,天下儒生千千萬,孔圣人的思想有怎能輕易抹殺,這是一場對讀書人的洗禮,也是一場大屠殺。自古以來這個階層是統治者治理好國家的重要人才來源,如此一來不僅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更斷絕了自己的有生力量,得不償失。本想著思想統一但是卻過于急躁和狠毒,這也許是秦朝暴政的一個縮影。失去了士這個階層的大力支持,又怎會不暴亂,有怎會不滅亡。自古的人心者得天下,但天下人中語言最犀利的就是讀書人,由此可觀,秦怎能不亡,又怎么會不亡。
昔日秦王掃六合,意氣風發,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何等英雄,奈何只傳3世就消逝在了這歷史的長河中,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歷史的偶然,這些都不在重要,重要的是秦帝國給我留下的輝煌和給后世留下的經驗,讓我們從秦帝國的輝煌走向滅亡的同時增長我們的學識。人們總是用四個字形容秦的滅亡,就是暴政亡秦,過于片面了。秦亡在暴政,也亡在了人心,亡在了悠悠眾口之中……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
[2]司馬遷《秦始皇本紀》《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3]《李斯列傳》《史記卷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