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松峰
[摘 要]楊素是隋朝的重臣,軍事上的統帥,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出身于弘農楊氏。學術界對于弘農楊氏的研究成果較多,但利用一個較小視角對于某個具體家族的考察,尚顯單薄。本文旨在通過對楊素家族發展、演進的過程進行一次梳理,以便加深對于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成長、興衰的認識。
[關鍵詞]弘農楊氏;楊素家族;發展興衰
楊素是隋朝的重臣,軍事上的統帥,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他的軍事才能,在當時來講,可以說是“無出其右”;以詩文論,有“集十卷”,“詞氣宏拔,風韻秀上,亦為一時盛作”,在政治上,“其才藝風調,優于高颎。至于推誠體國,處物平當,有宰相識度,不如颎遠矣。”這恰恰說明了人的缺陷性,即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無缺的人存在,能夠做到白璧微瑕已屬不易了。至于《北史》中評述:“然以智詐自立,不由仁義之道,阿諛時主,高下其心。營構離宮,陷君于奢侈;謀廢冢嫡,致國于傾危。終使宗廟丘墟,市朝霜露,究其禍敗之源,實乃素之由也”,把隋亡的責任全部推倒楊素個人身上,未免太過苛責;尤其“謀廢冢嫡,致國于傾?!钡恼f法,把政權的興亡完全歸結于皇帝的“嫡庶”個人身份上,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也未免太過于簡單化和理想化了。
楊素出身于弘農楊氏,自“四知先生”楊震起,這就是個“四世三公”,名冠天下的大家族。到了北朝,這個家族更加輝煌,本文所謂的“楊素家族”,即是《北史》中以楊播、楊敷(楊素父)為代表的弘農楊氏的一支,而楊素正是其中的核心代表人物。
一、楊素家族成員及概況
弘農楊氏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僅僅是其一支,就有很多成員的關系需要厘清。首先,我們要把這些人名在下面一一列出。
楊播高祖楊潔、曾祖楊珍、祖楊真、父親楊懿、楊播、播子楊侃、播弟楊椿、椿子楊昱、椿弟楊津、楊舒、津子遁、逸、謐、謐弟楊愔;
楊敷高祖楊暉、曾祖楊恩、祖楊鈞、父楊暄、楊敷、子素、孫玄感、素弟約、約從叔異、楊敷叔寬、寬子文思、紀。
(一)先世的情況
按照《北史·楊播傳》的說法,其“高祖結,仕慕容氏,位中山相。曾祖珍,道武時歸國,位上谷太守”,楊潔仕慕容垂為中山相,公元397年,其子楊珍、楊繼投奔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此后,這兩支的子孫便開始了在北魏的發展。楊珍仕北魏為上谷太守,生子楊真任河內、清河二郡太守;楊真子楊懿,為廣平太守;,楊懿有子播、椿、穎、順、津、暐。楊繼仕北魏為中山相,生子楊暉,任洛州刺史;楊暉有子楊恩,為河間太守;恩生子鈞,歷任恆州刺史、懷朔鎮將,后來被稱為越恭公。他是楊素的曾祖,自楊鈞起,這一支就是后來的越公房了。楊鈞生子楊暄,任諫議大夫,楊暄生子楊敷,就是楊素的父親了。楊播、楊敷就是《北史》本傳中的代表人物了。
自楊播高祖楊潔起,至于楊播父楊懿,四代都是郡太守一級的官員,播弟椿曾講:“我家入魏之始,即為上客。自爾至今,二千石方伯不絕,祿恤甚多。”漢代的地方行政結構是郡縣兩級制,太守是和九卿一樣屬于二千石的高官行列的。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普遍的出現了地方行政三級制的狀況,這樣本來“總管行政、財賦、刑獄,軍隊雖有都尉,仍歸……控制”的太守的權力便縮小了;同時由于南北朝時期設州較多,郡的轄境也隨之縮小了,但這并不對太守依然是一種較高的官職造成多大的影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楊播父親楊懿,“延興末為廣平太守,有稱績。孝文南巡,吏人頌之,征為選部給事中,有公平譽。除安南將軍、洛州刺史,未之任,卒。贈本官,加弘農公,謚曰簡”,[1]其實楊懿的職務已經升到了安南將軍、洛州刺史了,并且有了“弘農公”的爵位和謚號,這是其家族更加發展壯大的一種表現。此外,我們從楊播本傳中可以了解到楊懿的夫人,也即楊播母親王氏,“文明太后之外姑”,與皇室的姻親關系,也是楊播家族日后更加興盛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本傳人物概況
楊播、楊椿、楊津兄弟這一代,正是其家族在北魏全面崛起的一代,一方面,此時正趕上孝文帝漢化改革,需要一批所謂“名門望族”的漢族人士,另一方面,也是與上述文明太后的姻親關系密切相關的。楊播、楊椿、楊津兄弟三人均接受過孝文帝的賜名(表字),且“并居內職:兄(播)在高祖左右,吾(椿)與津在文明太后左右”,這樣的早期仕宦經歷,為之后楊氏家族的全面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樣,這樣的經歷也不是隨便哪家就能享受到的。楊播后為華州刺史,楊椿更是“位登侍中、尚書,四歷九卿,十為刺史,光祿大夫、儀同、開府、司徒、太?!?,楊津也做到了司空。正如楊椿自敘“仕皇魏以來,高祖以下乃有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內外顯職,時流少比?!薄侗笔贰芬苍u論說:“公卿牧守,榮赫累朝,所謂門生故吏遍于天下……后魏以來,一門而已”。這便是楊播一支的發展概況。
楊敷一支,也即楊潔次子楊繼的后裔,其在北魏的發展也于楊播一支相類似。楊素的父親是楊敷,“字文衍,播族孫也”,歷任廷尉少卿、汾州刺史等職,后在北周與北齊的戰爭中被俘,“憂憤卒于鄴”。楊敷的高祖楊暉(楊繼子),“洛州刺史,贈恆農公,謚曰簡。曾祖恩,河間太守。祖鈞,博學強識,頗有干用。位七兵尚書、北道行臺、恆州刺史、懷朔鎮將,贈侍中、司空公,進封臨貞縣伯,謚曰恭。父暄,字宣和。性通朗,強識有學。位諫議大夫,以別將從廣陽王深征葛榮,遇害。贈殿中尚書、華州刺史?!睏疃髋c楊懿是從兄弟,在這以前他們兩支的職務大致是相當的,楊恩一支還要稍高一些,但從楊播、楊鈞一代起,楊播一支就明顯占優勢了。這一點,與皇室姻親的地位也不無關系。
(三)本傳人物發展態勢
由于楊侃參與了孝莊帝元子攸誅殺爾朱榮的活動,故而楊播一支也即楊珍后裔,受到了爾朱氏的血腥報復。公元531年,北魏節閔帝元恭普泰元年,爾朱天光在關西;爾朱世隆在洛陽;爾朱仲遠在光州先后搜捕楊氏子弟。于是,對于其家而言,“無少長皆遇禍,籍沒其家”的普泰之難出現了。關于普泰之難的遇難者,僅見于史冊的就有楊侃、楊椿、楊昱、楊津、楊遁、楊逸、楊謐、楊孝邕、楊順、楊辯、楊仲宣、楊玄就等十二人,根據羅新等《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中《楊穆墓志》載,還有楊播堂弟楊穆等親屬被害。我們也由此推斷,普泰之難是針對楊潔長子楊珍一支的,至于楊潔次子楊繼的后裔,則不在爾朱氏報復之列。由于,楊播弟暐于“莊帝初(528年),遇害河陰”,那么我們認為,楊侃之所以參與誅殺爾朱榮的活動,除了“君臣大義”之外,也有為其叔報仇之義在內。
至此,楊播這一支基本上是遭受滅頂之災了。這一支最后的輝煌乃是楊津的兒子楊愔,“愔字遵彥,小名秦王。兒童時,口若不能言;而風度深敏,出入門閭,未嘗戲弄。六歲學史書,十一受《詩》、《易》,好《左氏春秋》。幼喪母,曾詣舅源子恭。子恭與之飲,問讀何書。曰:‘誦《詩》。子恭曰:‘誦至《渭陽》未邪?愔便號泣感噎。子恭亦對之歔欷,遂為之罷酒。子恭后謂津曰:‘常謂秦王不甚察慧,從今已后,更欲刮目視之?!?/p>
楊愔本人在經歷深刻的家國之變后,于北魏普泰三年(531年)投奔高歡,東魏武定末年(549年),被高洋用為吏部尚書、侍中;北齊天保三年(552年)遷尚書右仆射,天保八年(557年)轉左仆射,次年遷尚書令,為天保一朝(550—560年)的執政宰相。但高洋死后,楊愔為發動政變的常山王高演所殺。至此,楊播一房支也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如前所述,楊敷這一支,在其曾祖楊恩之前,與楊播一支的官職大致是相當的,到其祖父一輩后,楊播一支的發展顯然比楊敷一支煊赫的多了。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楊播一支一直都在河東地區,也即在東西魏分立后,這一支也留在了東魏(北齊),而楊敷這一支則選擇了在西魏(北周)發展。公元534年,楊儉、楊寬從孝武帝入關投奔宇文泰,楊敷也在此時隨從入關。楊儉歷任除侍中、驃騎大將軍、使持節本將軍、當州大都督、東秦州刺史,儀同三司;楊寬歷任吏部尚書、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東雍州刺史、尚書左仆射、將作大監、總管梁興等十九州諸軍事、梁州刺史;其子侄輩除楊文愻盛年而卒,任職內史通事舍人外,余者楊敷、楊異、楊文思、楊紀等都在北周、隋歷任顯宦,位州刺史、尚書之列。
楊素是這一支,乃至整個楊潔后裔中地位最為顯赫者,起家為周大冢宰宇文護的中外記室,后參加平齊之役,身先士卒、以軍功加上開府、成安縣公,又從王軌破陳將吳明徹于呂梁,行東楚州事,因軍功得以封弟慎為義安侯。楊堅做丞相,“素深自結納,帝甚器之,以為汴州刺史”,參與平定尉遲迥,遷徐州總管,位柱國,封清河郡公,以弟岳為臨貞公。及隋受禪,加上柱國,拜御史大夫。楊素“數進取陳計”,并建造戰船,在公元588年(開皇八年)十月,主持伐陳事,并在其后的數年之間,平定整個長江以南地區,之后又在開皇十八年大敗突厥達頭可汗,“達頭被重創而遁,眾號哭而去?!薄侗笔贰份d:“時素貴寵日隆。其弟約、從父文思、弟紀及族父異并尚書、列卿,諸子無汗馬勞,位柱國、刺史。家僮數千,后庭妓妾曳綺羅者以千數;第宅華侈,制擬宮禁。”在楊素的周圍,以之為核心,楊氏家族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權力圈層,
隋文帝死后,因為楊素“建立策及平楊諒功”,又任尚書令、司徒,所以地位更加顯赫。
楊素子弟中,大約只有弟楊岳擔任萬年令這樣的官職外,弟楊約任鄀州刺史、伊州刺史、內史令,進位金紫光祿大夫,子玄感歷任郢州刺史、定州刺史、鴻臚卿、禮部尚書,楊素他子也多因父功而被授予儀同三司、刺史、柱國等職。
正如《北史》所言,“(其家)親戚故吏,布列清顯,其盛近古未聞”。但是,這樣顯赫的大家族,終于因功高而受到皇帝的猜疑,“素……特為(隋煬)帝猜忌,外示殊禮,內情甚薄。太史言楚分野有大喪,因改封素于楚。寢疾之日,帝每令名醫診侯,賜以上藥;然密問醫人,恆恐不死。素又自知名位已極,不肯服藥,變不將慎。每語弟約曰:‘我豈須更活邪?'”又據《資治通鑒》:“素恃功驕倨,朝宴之際,或失臣禮。帝心銜而不言,素亦覺之。及素薨,帝謂近臣曰:‘使素不死,終當夷族?!睏钚姓窃凇暗鄱嗖录桑瑑炔蛔园病钡那闆r下,終于在大業九年(613年)春,趁隋煬帝二征高麗,命他在黎陽(今河南??h東北)督運糧草之機,起兵反隋;終因實力不濟,兵敗身死,其六弟盡皆被殺。
(四)楊素家族姻親關系
姻親關系是能夠有助于我們考察某一家族社會地位及文化素養的。楊氏,因其門高第顯,故其姻親也多高門,如楊懿娶于太原王氏、楊椿娶于清河崔氏、楊舒娶于武昌王元和之妹、楊津娶于洛陽源氏、楊津女嫁太原郭氏、楊仲真娶高陽許氏、楊侃子娶京兆韋義遠女、女又嫁京兆韋孝寬、楊敷續娶于蘭陵蕭妙瑜、楊素妻滎陽鄭祁耶、楊順娶于天水呂氏、楊儉娶于洛陽羅氏、楊素女楊氏為唐高祖楊嬪等,楊氏家族的這些姻親在北朝之時,都是高門大姓,聲名顯赫、文化武功具屬士族。
由于在南北朝時期,是不允許出現“婚宦失類”現象的,所以通過對其家族姻親關系的考察,就能夠對其家族高門地位的確認,起到了一個強有力的佐證作用。
二、楊素家族文化素養
《北史》謂:“侃字士業,頗愛琴書,尤好計畫”,“愔字遵彥,小名秦王。兒童時,口若不能言;而風度深敏,出入門閭,未嘗戲弄。六歲學史書,十一受《詩》、《易》,好《左氏春秋》”;楊愔大概是楊播一支唯一有文集的,但其他家族成員肯定也是有相當程度上的文化素養的,《北史》中說:“愔一門四世同居,家甚隆盛,昆季就學者三十余人。”《魏書·楊播傳》說:“自昱己下,率多學尚,時人莫不欽羨焉。”魏收說楊氏“門生故吏遍于天下?!边@些都說明了楊播一支的文化素養,無疑是相當深厚的。
至于楊敷一支,《北史》中說:“素字處道,……后與安定牛弘同志好學,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屬文,工草隸書,頗留意風角”;“素嘗以五言詩七百字贈番州刺史薛道衡,詞氣穎拔,風韻秀上,為一時盛作。……《集》十卷。”又《隋書》卷四八《楊素傳》載:“有鮑亨者,善屬文,殷胄者,工草隸,并江南士人,因高智慧沒為家奴?!边@些材料說明,楊素本人是有著較高的文學素養的,此外,鮑亨、殷胄雖是奴仆身份,但據楊素的文化修養看,這二人顯然是不會去做苦力、雜活之類工作的。至于楊玄感,“性雖驕倨,而愛重文學,四海知名之士多趨其門”,“素母弟約……性如沈靜,內多譎詐,好學強記”等等。所謂世族,除了官顯門高之外,還必須要有比較深厚的文化素養與積淀,否則,只能會被人視為暴發戶。從以上史料看,楊素家族是有著這樣的文化優勢的,也完全能夠稱得上世族的。
三、楊素家族的武功
楊播一支,楊氏先祖多為太守職,且生于亂世,故多統兵經歷;楊播、楊侃父子均曾統兵作戰,楊椿雖無直接統兵記載,但亦有以別將身份臨戰并出謀劃策而制勝的經歷;“愔每陣先登。朋僚咸共怪嘆曰:‘楊氏儒生,今遂為武士,仁者必勇,定非虛論'”,楊氏多刺史、太守,故多加將軍號。
楊敷一支,其先世的武功情況,也多與楊播一支類似,多任武職,如鎮將等;乃至于楊敷和父親楊暄,都是死于戰事,相對于楊播一支而言,楊敷一支的武功更勝一些。至于楊素,則是武功更盛,滅陳,平定整個江南,而后又擊破突厥,再助隋煬帝平定楊諒,誠如《北史》所言:“處道少而輕俠,俶儻不羈;兼文武之資,包英奇之略,志懷遠大,以功名自許。屬隋文帝將清六合,委以腹心之寄。掃妖氛于牛斗,江海恬波;摧驍猛于龍庭,匈奴遠遁。若其夷兇靜亂,功臣莫居其右”。這樣的評價,筆者認為是恰當而中肯的。
四、關于楊素家族發展脈絡及評價
楊播、楊敷兩支本來都在北魏發展,大約在普泰之難后,兩支的發展開始各自分開了。普泰之難中,楊播一支,也即楊潔長子楊珍的后裔,除楊愔等少數人外,基本遭受了滅頂之災,再到后來楊愔于北齊乾明元年(公元560年)二月,為常山王高演孝所殺。至此,楊珍一支徹底告別了歷史舞臺。
楊敷一支,也即楊潔次子楊繼的后裔,則在公元534年,由楊儉、楊寬率領,隨從孝武帝入關,開始了這一支在西魏(北周)的發展。這一支在西魏的早期杰出人物,是楊寬;后來更由于楊素的功業煊赫,使得這一支極盡展現自己的魅力,不單是楊繼一支,更是楊潔后裔中最為出色的代表。然而,在極盛的背后,往往蘊藏著潛在的巨大危機;終于,這一支也走上了與楊播一支同樣的道路。楊玄感在大業九年(613年)春,起兵反隋,兄弟七人盡皆死于此事。至此,楊素后裔不再見于史冊,但楊素之弟楊岳因與玄感不睦,故得赦免,其子楊弘禮、楊弘武俱在唐朝歷任顯宦,開始了楊潔碩果僅存的裔孫在唐朝的發展。
《北史》對于楊播之門風是極盡贊揚的,認為“恭德慎行,為世師范,漢之陳紀,門法所不過焉;后魏以來,一門而已”,且“諸子秀立,青紫盈庭,積善之慶,蓋有憑也。”對于其家遭受滅門之禍,多所惋惜,認為“以斯族而遇斯禍,何報施之反哉?”楊愔輔政,多有惠政,時人比之“騏驥”,至于后來滅亡,乃是“變通之術,非所長也”。
對于楊素的評價,則就極端一些了。對于其武功,“功臣莫居其右”,對于其為政舉措,則多所抨擊,阿諛奉承、引導奢侈風氣、謀廢太子等等,以至于把隋亡的原因全部歸結于楊素個人。我們認為,對待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客觀、真實,不掩飾、不避諱,既不能脫離其所處的歷史環境,又不能無限夸大個人作用,肆意延伸。這兩種傾向性的認識,是都應避免的。楊素個人,在促成中國統一的進程以及維護領土完整、國家安全方面有過巨大的貢獻;同時,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加之個人認識、能力的局限,給當時的社會發展乃至其個人家族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危害。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無論功還是過,我們都應該一分為二、理性地看待和分析。
參考文獻:
[1]《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
[2]《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