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安霞
[摘 要]論文對河南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條件、目標、行動主體和功能定位以及產業轉化的路徑選擇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力圖構建出一個“環境-目標-角色-策略型”文化資源產業化理論模式。
[關鍵詞]文化資源;產業轉化;協同運作模式
一、文化資源產業化的范疇界定
“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實質是文化資源不斷轉化為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的價值實現過程,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1]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元素,是文化生產的原材料和必需條件。如何使文化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并形成產業優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問題。作為正在崛起的文化大省、資源大省,河南有著多層面、多類型、多主題的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可以通過創新性思維加以利用、開發、轉換為文化資本、經濟資本,成為重要的文化生產力,從而帶動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而要實現這一目的最關鍵的一點在于,從文化資源優勢到經濟增長之間需要經過一個轉化環節——文化資源的產業化。
文化資源產業化就是按照產業規則和市場規律來運作,把文化資源完全變成一個經濟產業。它是一個動態過程,存在一個資源整合、產品設計、生產、推廣、銷售、消費、產生利潤的過程。在產業化視角下,文化資源具有潛在經濟價值,其深深蘊藏著民族、區域文化基因、價值觀念、群體意識、心理結構與精神特質,在經過市場化的運作之后,可以成批生產出具有普遍價值的文化產品。
二、優勢條件:河南文化資源產業轉化的環境依據
河南文化資源產業化的條件依據可以從宏觀環境和中觀環境兩個層面展開。宏觀環境是指影響河南文化資源產業化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從國際環境來看,全球化推動了世界范圍的資本流動和文化交流,文化產業在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中發展起來,“文化經濟時代”已然到來,文化資源優勢能否轉化為經濟優勢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十屆人大三次會議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十七屆六中全會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把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作為中原經濟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制定為河南文化資源產業轉化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中觀環境是指影響河南文化資源產業化的省內環境,具體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組織環境等。縱觀全境,河南存在著獲得競爭優勢的情勢和條件:第一,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陸續制定的《關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和《河南省建設文化強省2005~2020年規劃綱要》等文件法規,為文化資源產業化提供了政策保障。第二,河南是人口大省,2010年河南人口總數已突破1億,其潛在的文化消費需求呈現上升趨勢,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第三,河南地處中部腹地,承東啟西、連南貫北,交通四通八達,區位優勢明顯。同時,河南境內古都文化資源、文物文化資源、館藏文化資源、宗教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資源、自然景觀資源等各類型文化資源豐富而獨具特色,是進行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基本前提。第四,近年來省內生產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企業大量涌現,金融、商業等服務機構對文化產業投資力度逐漸提高,政府機構的戰略規劃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大學與研究機構的人才培養和創新科研成果轉化穩步提升,社區民眾的文化資源轉化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日漸高漲,更為重要的是,以上五類主體彼此之間合作日益密切,協同創新能力逐漸提升,這些成為河南文化資源轉化必需的組織要素。
總之,國際文化經濟大趨勢、國家政策法規的導向和河南區域文化背景、區域資源、區域發展契機、消費市場需求和潛力以及產業創新主體的存在及其彼此間的關聯構成了文化資源產業化的基本依據。
三、價值定位:河南文化資源轉化的目標
河南文化資源產業化的目標旨在實現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和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協調持續發展。換言之,文化資源產業化的價值目標強調“在世性與神性追求的雙贏”,即“破除物質與精神的隔膜、協調現世與未來的關系、平衡人類行為與自然演化的沖突,走出經濟或物質中心主義,最終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人類精神不斷升華之間的和諧共存。”[2]通俗而言,可以從功利性目標和非功利性目標兩方面衡量。具體來說,功利目標包含文化資源的完整度、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產業集團的規模程度、產業發展的關聯度、產業項目的受關注度、所有制格局的優化度、區域經濟增長的明顯度、對整體經濟的貢獻度等八個方面;非功利性目標包括文化的生態平衡、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文化特色和多樣性的保持與彰顯、城市化水平提高、區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諧、國家和群體的利益的維護等六個方面。概言之,文化資源產業化目標的確立應立足于“文化——經濟”兩個維度,在“文化資源保護”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創造良好的互動、互助生態,使其共同發展。
四、行動主體:河南文化資源產業化中行動主體及其功能定位
隨著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文化資源產業化過程很難依靠某一個組織來完成,為了使各類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需要突破不同組織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知識、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具體而言,欲把河南整體文化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需要多組織共同參與、和諧發展的協同創新體。協同體創新體系包括:
(一)文化企業
文化企業是進行文化資源開發、發展文化產業的必然主體,是構建文化產業有機體的基礎細胞。[3]文化企業有兩層功能:一是依托和整合本省、本地人力資源、文化資源、信息資源、資本資源、技術資源,挖掘文化積淀,不斷開發文化市場資源,發展文化生產力;二是以消費需求為導向,對文化產品進行定位、設計、生產、包裝、營銷等一系列商業運作,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產品的轉變。為此,應該大力扶持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發展骨干文化企業,重點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文化創新能力、地域特色鮮明、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用強大的企業群體來支撐文化資源產業化的發展。
(二)社區及民眾
社區及民眾是文化資源尤其是區域文化資源的重要載體和擁有者,對文化資源的保存、保護、傳承、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維護文化資源的完整性。同時,“社區參與”、“民眾參與”在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的貢獻也是多方面的:他們可以通過出讓土地、工藝、技術、材料等要素,為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提供條件;可以通過民俗旅游、農家樂、特色工藝產品生產經營、民俗藝術表演等活動加入到文化產業經營群體中。另外,也可以通過勞動力轉移方式,成為文化產業化經營企業的員工,支持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4]
(三)中間服務機構
“中介服務機構處于承上啟下、聯結各主體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服務,如信息采集服務、溝通服務、金融服務、中介交流、人才交流、旅游服務、財務監督等”[5]。中間服務結構體系越完備,功能越齊全,對文化資源產業化的支持作用越大。為此,應該加強文化與現代新興服務業的融合,充分借助信息、旅游、電子、物流、金融、會展、博覽產業的行業優勢,推動文化資源產業化的發展。
(四)大學和研究機構
文化資源轉化是一種“技術”與“文化”的聯姻、“人才”與“創新”的攜手,換言之,文化資源產業化需要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技術創新。大學與研究機構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是進行創新性科學研究、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主要機構。在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體系中,大學、研究機構應該與當地文化企業、產業化基地深度融合,相互作用、學習,產生新思想,研發新成果,促進文化資源產業化的和諧持續發展。
(五)政府機構
政府是協同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主要扮演著架構者和監控者的雙重角色。首先,政府是文化資源產業化的整體架構者,根據區域發展條件,制定發展戰略,規劃實施方案,支持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文化項目,搭建各類展示平臺、交易平臺、鏈接平臺,進行必要的公共投資,建立地方政策支持體系。其次,政府應該從國家層面考慮問題,注意文化資源產業化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有效避免短期行為、短視動機,維護文化資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續發展。
五、策略與思路:河南文化資源產業化的對策與路徑選擇
文化資源變為文化產業是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關鍵,要通過一定的途徑才能實現。這些途徑主要有:
第一,通過文化資源整合途徑,形成獨具中原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文化資源整合是把原本分散的、零碎的、不成系統的各類文化資源依據市場需要有效地加以集中、提煉和優化,使之能形成具有市場價值的文化產業資源。文化資源的結構一般分為三個層次:表層、中間層、核心層。每一個層次都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和產業價值,文化資源整合的過程正是對這三個層次的市場價值進行發掘的過程:(1)對文化資源表層形式的梳理、提煉、評估,進一步優化和選擇。首先,對河南文化資源進行分類與篩選;其次,選取最具中原特色的文化符號;最后,對選取典型個案的可行性、開發形式、市場前景、投入產出預期等內容進行評估。(2)對文化資源的中層意義進行深入挖掘,發掘其具有市場價值的文化元素。如以老子與道教資源為例,可以挖掘出:老子人生經歷的誕生地、為官地、出關地,從東到西貫穿河南全境,其市場區位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突出;許昌道教逍遙觀、濟源王屋山、嵩山中岳廟周圍山水景觀幽美、建筑風格獨特,其建筑藝術價值和旅游審美價值突出;老子相關的傳說故事、風俗習慣豐富多樣,其文學欣賞價值和民俗體驗價值突出;《老子》書中“道法自然”、“沖氣以為和”的理念使其具有科學養生價值。綜上,通過對河南各地老子文化資源的整合、提煉和價值挖掘形成“老子文化”品牌,并通過進一步開拓、培育使之成為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名品牌。(3)再造文化資源核心層文化精神的價值,重新闡釋并賦予它們以時代精神、現代意義。如河南文化資源最核心的內涵是“文化之根、文字之根、人祖之根”,在文化資源整合中這一核心內涵的彰顯應該與時代價值充分融合。如“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河洛文化”、“開封、洛陽、安陽古都文化”、“名人文化”等折射出整個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史;“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淮陽人祖廟會”“中華姓氏文化節”等體現了中華兒女強烈的尊祖崇宗倫理觀和民族認同感。
第二,通過資本運作途徑,鼓勵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的投入。河南文化資源眾多,保護、開發工程需要巨額資金,僅僅依靠政府投入往往是杯水車薪,這就需要吸引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等對文化資源的投資,逐步建立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金融支持、風險投資參與的多元化融資體系。具體而言:(1)利用民營資本以直接投資、間接投資、項目融資等多種方式進行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形成一批市場前景良好的民營文化企業、文化項目。例如,2011年洛陽市審批通過的8家民營博物館都是由洛陽市民營企業家投資興建的,其背后都有產業做支撐,走的是以產業養博物館、以博物館提升產業的路子。(2)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的轉化,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支持和風險投資的參與,要創新文化產業的抵押擔保方式,在全省范圍內發展一批文化產業創業投資基金、文化產業發展基金、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基金,通過文化產業的多層次投融資平臺,促進資本市場的強力投資和資本匯聚。(3)深化體制改革,鼓勵和吸引國內各類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投資領域,以獨資、合資、參股、控股等方式,積極參與文化產業項目的開發。繼續實施“請進來”戰略,有效利用各類國際文化資源,鼓勵和支持組建各種類型的文化發展公司,以廣泛吸引國際資本投入。
第三,通過市場途徑,使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傳統上我們認為文化符號、物質實體和傳承人是文化資源最重要的載體,文化資源憑借這些載體而得以顯示、儲存、傳播。然而,在現代社會語境下,市場已經逐漸成為文化資源最重要、最有力、最具發展性的載體和傳播空間。當前影響力比較大的河南文化品牌正是通過市場的途徑得以全國化、全球化的,例如少林功夫的全球化普及,少林品牌的傳播與升級,市場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很多同為民間武術、民間競技的文化遺產,卻仍然游離于市場之外,繼續著父傳子承、師傳徒繼的傳統傳承模式。很顯然,一味墨守成規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作用是有限的。正如釋永信說:“傳統的東西越保守,路就越窄。”隨著文化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資源將不僅僅具有“文化性”,還具有“經濟性”[6],市場作為經濟活動最突出的要素,必將使文化資源的“文化性”與“經濟性”有效融合,逐漸使那些具有市場價值的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對于那些一只腳已然邁入現代社會的大門,而另一只腳仍然在傳統的門檻內徘徊的文化遺產資源來說,這另一只腳的徘徊時間所剩不多,與其被動進入,莫如主動跨越,占取先機。同時,市場在文化企業的生產與管理、文化產品的經營與銷售、文化品牌的開拓與培育、文化經濟價值的估算與評定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四,通過產業鏈途徑,推動文化產業集群建設。產業鏈能夠由一個產業衍生出與它相關聯的其他相關產業,可以使文化資源的價值內涵進一步延伸,從而帶來新的增值。例如河南開封以一副名畫《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建造了宋代民俗公園,從而衍生出的大型主題公園、節會活動、實景演出、旅游產品開發、國際旅行社創建等產業鏈條,極大地發掘了文化資源的最大效益,拓展了消費群體,提高了產業附加值。同時,文化產業上下游產業鏈條的拉長,可以使不同類型文化產業在一定區域內高度集聚、整合,充分發揮集群效應,從而保持河南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優勢。
六、結語
河南文化資源產業化轉化是一種以文化資源轉化的“在世性和神性雙贏”目標為指導,以區域優勢、資源優勢、政策環境為基礎依托,以資源整合、資本、市場化、產業鏈為實踐路徑的多組織協同運作模式。
參考文獻:
[1]丹增.文化產業發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1.
[2]傅守祥.文化經濟時代: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管理[J].深圳大學學報,2007(2).
[3]余賢.論文化產業發展的十大關系[EB/OL].“求是論壇”(http://bbs.qstheory.cn/viewnews-742.html).
[4][5]朱海霞,權東計.大遺址保護與區域經濟和諧發展的途徑:建立大遺址文化產業集群[J].經濟地理,2007(5).
[6]張來春.許明.文化經濟學論綱[J].學術界,2007(6).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項目(編號:132400411196)、河南省教育廳軟科學項目(編號:12B630018)、河南科技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