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林
PCI術后非抗凝血組與抗凝血組的臨床差異性比較
葉林
目的 比較分析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術后抗凝血治療與非抗凝血治療的臨床差異性。方法 78例患者行PCI手術, 根據置入支架后患者是否行抗凝血治療分為非抗凝組和抗凝組, 每組39例;非抗凝組在術后應用常規藥物治療, 抗凝組在非抗凝組用藥基礎上加用依諾肝素治療,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及臨床差異性。結果 所有患者支架均植入成功, 成功率100%;78例患者共有94處病變,其中抗凝組48處(置入支架58枚), 非抗凝組46(置入支架56枚);術后隨訪抗凝組有2例患者發生心腦血管不良事件, 非抗凝組有1例發生, 兩組在出血事件上,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PCI術后如若患者沒有典型臨床病例特點及癥狀時無需進行抗凝血治療, 而對于有出血風險的高危患者, 應使用抗凝血類藥物。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依諾肝素;出血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療自從應用于臨床以來, 給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的治療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同時也替代了部分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治療,給患者節省了很多的費用[1]。一般而言, PCI術后用藥是保持患者術后療效, 防止出現一些出血性事件以及提高遠期預后的重要措施, 然而關于術后是否有必要加用抗凝藥物治療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性, 這主要是由于抗凝藥物可增加出血發生率[2]。因此, 本科把經PCI治療的78例患者分為抗凝組和非抗凝組, 現分析其臨床與隨訪結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3月~2014年3月本院共行PCI并置入支架患者78例, 年齡18~80歲;平均年齡(53±10.2)歲,根據置入后患者是否抗凝血治療分為非抗凝組與抗凝組, 每組39例。非抗凝組患者年齡18~77歲, 平均年齡(52.8±9.9)歲;抗凝組患者。年齡22~80歲, 平均年齡(53.3±10.4)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臨床病癥上,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本次入選的患者排除了下面4個種類:①患者在既往12個月內有嚴重酗酒史;②患者伴有嚴重腎功能損害、肝功能損害、左心功能不全等;③患者不能耐受抗血小板治療;④對肝素及依諾肝素過敏的患者。
1.3 手術方法 由PCI介入治療經驗豐富的醫師嚴格按規程進行操作。
1.4 術后用藥 非抗凝組在術后給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療, 抗凝組在非抗凝組用藥基礎上給予依諾肝素治療, 藥品使用量按照說明書來服用。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l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所有患者支架均植入成功, 78例患者共植入支架114個, 其中抗凝組48處病變共置入支架58枚;非抗凝組46處病變置入支架56枚。
2.2 患者在圍手術期抗凝組有3例發生心肌梗死(7.69%),非抗凝組有4例發生心肌梗死(10.26%),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隨訪6個月, 抗凝組發生心腦血管不良事件2例(5.13%), 非抗凝組發生心腦血管不良事件1例(2.56%)。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 人們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隨之而來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明顯升高。有研究顯示[3]:當前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高達2.3億, 其中每年約有300萬人死于這類疾病, 約占我國死亡總數的33%, 因此,心腦血管類疾病已經成為威脅我國國民健康的一大類疾病,研究此類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PCI技術自從應用于臨床以來, 得到了廣泛推廣, PCI核心是通過外在置入的方式打通狹窄或已經閉塞的血管, 當前此技術主要應用于穩定型以及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有文獻報道[4]PCI術后會產生一些并發癥, 特別是繼發支架內血栓, 如若發生其病死率高達20%以上, 因此有專家建議對于不穩定心絞痛特別是有出血風險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術后有使用肝素的必要[5], 但是不得不承認, 使用肝素會導致部分患者發生出血事件, 因此對于是否服抗凝藥物仍存在一定的爭議[6]。本研究將78例患者隨機按治療方法分為抗凝組和非抗凝組, 兩組在住院期間以及長期療效上,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非抗凝組沒有明顯的增加缺血事件, 同時其出血事件略少于抗凝組。
綜上所述, PCI術后如若患者沒有典型特點及典型臨床癥狀時無需進行抗凝血治療, 而對于有出血風險的患者, 應使用抗凝血類藥物。
[1] Cundiff DK.Clinical evidence for rebound hypercoagulability, after discontinuing oral anticoagulant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Medscape J Med, 2008, 10(11):258-264.
[2] 陳淑霞, 齊曉勇, 張清芬, 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影響肝素抗凝效果的相關因素研究.臨床薈萃, 2008, 23(1):41-42.
[3] 陳紀林.冠心病介入治療并發癥的防治.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l0:51-57.
[4] 高立建, 陳俊, 陳紀林, 等.冠狀動脈支架內血栓病理生理機制和臨床研究進展.中國循環雜志, 2007(22):396-398.
[5] 李愛琴, 鄭海軍, 朱艷霞.PCI術后冠狀動脈支架內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對策.山東醫藥, 2011, 51(39):83-84.
[6] 韓雅玲, 梁明, 荊全民, 等.52例冠狀動脈支架內血栓形成患者的臨床特點及介入治療.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6, 34(11): 975-977.
2014-06-17]
650000 云南昆鋼醫院(昆明市第四人民醫院)心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