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胸膜腔是位于肺和胸壁之間的一個潛在的腔隙, 正常情況下有少量液體, 胸膜腔和其中的液體并非處于靜止狀態,在呼吸運動中起潤滑作用, 在呼吸周期中胸膜腔形狀和壓力都有很大變化, 使得腔內液體持續濾出和吸收并處于動態平衡。當這種平衡被破壞時可使胸腔產生積液[1]。近年來, 胸腔積液病因構成比也呈現出多樣化特患者有增多趨勢。回顧性分析120胸腔積液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探討其發病病因及臨床診治方法,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0例患者中男76例, 女44例, 男女比例接近2:1。主要因為胸痛、發熱、咳嗽等癥狀就診。
1.2 方法 詢問病史, 胸部X線檢查, 胸部CT檢查, 胸腔B超檢查, 胸水常規化驗檢查(包括CEA、ADA)、細胞學檢查,部分患者行纖維支氣管鏡、經皮肺活檢等方法病理學確診。
2.1 疾病確診情況 本組病例120例, 年齡16~81歲。本組中多數存在胸悶、胸痛、咳嗽、咳痰、發熱等癥狀。咳嗽50例 , 胸悶4例, 胸痛 15例, 發熱 24例, 消瘦18例, 腹脹9例。結核性胸腔積液52例, 占43.33%;惡性腫瘤胸腔積液34例, 占28.33%;心功能不全10例, 占8.33%;肝硬化9例,占7.50%;膿胸8例, 占6.67%;結締組織疾病7例, 占5.83%。病患多為青年及老年人。
2.2 臨床表現 結核性胸腔積液52例患者中, 發熱32例(61.54%), 咳嗽44例(84.62%), 氣促34例(65.38%), 盜汗12例(23.08%), 胸痛41例(78.85%)。惡性腫瘤胸腔積液患者34例中發熱10例(29.41%), 咳嗽21例(61.76%), 氣促23例(67.65%), 盜汗8例(23.53%), 胸痛14例(41.18%), 消瘦25例(73.53%), 痰血或咯血11例(32.35%), 聲音嘶啞5例(14.71%)。2.4 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 X線胸片顯示草黃色積液42例,血性積液10例, 膿性積液10例, 滲出液42例, 漏出液10例,混合性積液6例。
胸腔積液作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 表現形式多樣, 良、惡性胸腔積液的鑒別診斷是臨床難點。腫瘤和結核是導致滲出性胸腔積液的主要原因, 亦是難治性胸腔積液最常見疾病,本組中這兩種病因患者比例分別為43.33%和28.33%。
3.1 結核性胸腔積液 在本組患者中, <40歲的結核性胸腔積液占48.1%, 40~60歲之間的結核性胸腔積液占32.7%, >60歲的占到了19.2%。多數患者抗結核藥物治療效果滿意, 少量胸液一般不必抽液或僅作診斷性穿刺, 胸腔穿刺不僅有助于診斷, 且可解除肺及心、血管受壓, 改善呼吸, 防止纖維蛋白沉著與胸膜增厚, 使肺功能免受損傷。抽液后可減輕毒性癥狀, 體溫下降, 有助于使被壓迫的肺迅速復張。大量胸液者每周抽液2~3次, 直至胸液完全吸收。每次抽液量不應超過1000 ml, 過快、過多抽液可使胸腔壓力驟降, 發生肺水腫或循環障礙。此種由抽胸液后迅速產生的肺復張后肺水腫, 表現為劇咳、氣促、咳大量泡沫狀痰, 雙肺滿布濁濕啰音, PaO2下降, X線顯示肺水腫征。應立即吸氧, 酌情應用糖皮質激素及利尿劑, 控制入水量, 嚴密監測病情與酸堿平衡。抽液時若發生表現為頭暈、冷汗、心悸、面色蒼白、脈細、四肢發涼的“胸膜反應”時, 應立即停止抽液, 使患者平臥,必要時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0.5 ml, 密切觀察病情, 注意血壓, 防止休克。一般情況下, 抽胸液后, 沒必要向胸腔內注入藥物。糖皮質激素可減少機體的變態反應及炎癥反應,改善毒性癥狀, 加速胸液吸收, 減少胸膜粘連或胸膜增厚等后遺癥。但亦有一定不良反應或導致結核播散, 故應慎重掌握適應證。
3.2 惡性胸腔積液 惡性胸腔積液多為惡性腫瘤進展所致,是晚期惡性腫瘤常見并癥, 如肺癌伴有胸腔積液者已屬晚期。惡性腫瘤胸腔積液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加, 本組該類性胸腔積液患者占有28.33%。影像學檢查有助于了解肺內及縱隔淋巴結等病變范圍。鑒于其胸液生長迅速且持續存在, 常因大量積液的壓迫引起嚴重呼吸困難, 甚至導致死亡, 故需反復胸腔穿刺抽液, 但反復抽液可使白蛋白丟失太多, 故治療甚為棘手, 效果不理想。
綜上所述, 正確診斷惡性腫瘤及組織類型, 及時進行合理有效治療, 對緩解癥狀、減輕痛苦、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命有重要意義。
[1]肖毅.胸腔積液病因臨床治療分析.內蒙古中醫藥, 2012(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