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娜 張孝茹 蘇紅
玻璃體切除術(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廣泛應用于視網膜脫離、眼外傷、玻璃體積血等病的治療, 是治療眼后段復雜視網膜疾病不可替代的手術方式, 其術后最主要的并發癥就是高眼壓。嚴重而持續的高眼壓可引起視力不可逆的損傷甚至喪失[1]。現將2009年3月~2013年5月于本院行PPV后發生高眼壓的7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75例(75眼)中男48例(48眼), 女27例(27眼)。年齡18~65歲, 平均年齡42.6歲, 術前檢查排除高眼壓。原發病分別為:視網膜脫離52例(52眼), 眼外傷12例(12眼),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6例(6眼), 視網膜血管性疾病導致的玻璃體積血5例(5眼)。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手術經驗豐富的眼科醫師完成,采用標準閉合式三通道經睫狀體平坦部行玻璃體切除術。根據病情需要聯合晶體切割、鞏膜冷凝、眼內光凝、惰性氣體或硅油眼內填充術等, 術后常規應用消炎、散瞳、止血藥物治療, 硅油或氣體填充者需俯臥位休息。
1.3 檢查項目 所有患者術前、術后都進行常規眼科檢查:視力、裂隙燈、眼底檢查、眼壓(術后1周內、術后2周、1個月)。診斷標準:術后任何時候測量眼壓>25 mm Hg (1 mm Hg=0.133 kPa), 均診斷為術后高眼壓。
75例(75眼)行玻璃體切除術患者中, 高眼壓21例(21眼), 發生率28.0%。其中16例(16眼, 76.2%)高眼壓(26~52 mm Hg)經及時治療(局部、全身應用降眼壓藥物、前房穿刺等措施)后眼壓均在1周內恢復正常;5例(5眼, 23.8%)高眼壓(35~60 mm Hg)仍需藥物維持治療, 但眼壓能控制在25~30 mm Hg以內。全部患者中硅油填充45眼, 其中16眼(35.6%)發生高眼壓, 氣體填充10眼, 1眼(10.0%)發生高眼壓。無晶體眼6眼, 2眼(33.3%)發生高眼壓, 眼外傷12眼,2眼(16.7%)發生高眼壓。
高眼壓是玻璃體切除術后最常見并發癥和引起視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文獻報道PPV術后高眼壓的發生率為25.7%~52%[2], 本組發生率為28.0%。術后發生高眼壓的機制可能與術后炎癥反應, 俯臥體位引起的晶體虹膜隔前移關閉房角, 睫狀體充血、水腫, 炎性物質, 玻璃體殘片, 血細胞阻塞小梁網, 硅油注入過多, 眼內氣體膨脹引起的眼內容物增加, 瞳孔阻滯等因素有關[3,4]。本研究中硅油填充和無晶體眼發生高眼壓的比率較高, 分別為35.6%和33.3%。硅油不僅可以引起術后早期高眼壓, 而且硅油顆粒進入前房以及周邊虹膜前粘連可以導致慢性高眼壓。無晶狀體眼中硅油或氣體與瞳孔緣虹膜緊貼, 增加瞳孔阻滯的危險;術后殘留的玻璃體前界膜或纖維素性滲出及氣泡堵塞房角;硅油易進入前房阻塞房角;無晶狀體眼可促進硅油乳化。
PPV后高眼壓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硅油填充和無晶體眼是玻璃體切除術后高眼壓的高危因素。為減少玻璃體切除術后高眼壓的發生率和危害性, 術后嚴密監測眼壓,早期發現高眼壓并及時應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以提高玻璃體切除術的成功率, 避免長時間持續高眼壓引起不可逆的視功能喪失, 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視力。
[1]黎曉新, 王文吉.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96-99.
[2]沈麗萍, 盧紅, 樓定華.玻璃體切除手術后高眼壓的臨床分析.中華眼底病雜志, 2002, 18(2):106-108.
[3]孟麗珠, 陳松, 韓泉洪, 等.PDR患者玻璃體視網膜術后高眼壓的危險因素及療效分析.眼科新進展, 2010, 30(6):537-546.
[4]晁煒靜, 劉蘇冰, 戴榮平, 等.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后患者早期高眼壓的臨床分析.中華醫學雜志, 2009, 89(5):31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