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香蕊
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治療腦梗死的臨床觀察
韓香蕊
目的 探討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治療腦梗死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腦梗死患者, 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吸氧、調整血壓、抗血小板凝集等常規治療,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治療,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各項血脂指標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腦卒中量表(E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治療腦梗死臨床效果顯著, 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日常生活能力, 降低血脂,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氯吡格雷;氟伐他汀;腦梗死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疾病, 是指腦部動脈系統中的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動脈血管管腔狹窄、閉塞, 導致動脈供血區局部腦組織的壞死情況, 近年來臨床發病率和致死率高,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1]。本院應用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治療腦梗死, 臨床效果滿意,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腦梗死患者, 其中男33例, 女27例, 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56.18±10.94)歲, 有偏癱、肢體運動障礙等臨床癥狀, 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 發病時間<72 h, 60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腦梗死面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吸氧、調整血壓等常規治療,根據患者臨床癥狀予以脫水、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療、胰島素控制血糖等對癥支持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治療, 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 共服用15 d, 氟伐他汀40 mg, 睡前服1次/d, 連續使用6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 對兩組患者治療1個月后進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腦卒中量表(ESS)評分測定, 檢查患者各項血脂指標水平,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
1.4 療效評定標準 將治療結果分為治愈、顯效和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進行ADL及ESS評分測定, 觀察組ADL和ESS評分分別為(78.17±7.94)、(68.51±5.48)分, 對照組ADL和 ESS評分分別為(59.73±8.64)、(52.91±5.18)分。血脂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觀察組各項血脂指標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結束6個月后, 觀察組治愈19例,顯效7例, 總有效率86.67%;對照組治愈8例, 顯效11例,總有效率63.33%。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屬于常見疾病, 又稱缺血性腦卒中, 是指由于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局部腦組織包括神經細胞、膠質細胞和血管等發生的缺血性壞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量攝入高脂肪、高蛋白質的食物, 易導致身體內血液粘稠度升高,如年齡較大, 大腦局部極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 引發腦梗死。
氯吡格雷是一種二磷酸腺苷受體阻滯劑, 通過選擇性和不可逆性抑制激動劑二磷酸腺苷與血小板上的受體結合, 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達到治療的效果[2]。氟伐他汀是治療高脂血癥常用臨床藥物, 能有效降低肝細胞內膽固醇的含量,加快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合成, 從而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氟伐他汀還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改善胰島素抵抗作用。通過臨床資料顯示,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治療腦梗死臨床效果顯著, 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日常生活能力, 降低患者血脂水平, 減少血栓的形成, 控制患者病情發展, 達到治療腦梗死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呂蘇花, 鞠德峰, 王聰聰, 等.氯毗格雷聯合氟伐他汀在腦梗塞治療中的臨床療效研究.醫藥前沿, 2011, 33(24):209-210.
[2] 舒可, 郭莞瑩, 羅曉惠, 等.氯吡格雷治療腦梗塞的臨床觀察.云南醫藥, 2012, 33(1):49.
2014-06-06]
457000 濮陽市華龍區人民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