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瑩 吳愛紅
到目前為止, 關于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概念的界定和臨床的體征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 這對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疾病的治療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本文對54例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治療方法及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06年1月~2010年6月, 均為孕婦收治的病例來看, 大致有54例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 均為孕婦。患者年齡20~36歲, 平均年齡為26.5歲, 孕周均>32周, 并為單胎。根據《婦產科學》[1]的診斷標準, 把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定位起病在32孕周前, 并結合HELLP的綜合特征:①溶血:外周血涂片可見變形紅細胞, LDH>600 U/L, TBIL>17 μmol/L;②AST>70 U/L;③血小板<100×109/L。所有孕婦臨床表現的共同點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浮腫等, 對血壓的測量也均高于正常值, 且有4例出現了胸悶、呼吸困難。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的主要治療方法:①在入院時沒有出現嚴重的并發癥且胎兒也存活的患者, 治療方式:首先對患者給予監測生命體征, 為呼吸困難的患者提供氧氣, 并囑咐患者要進行充分的休息。藥物上的治療主要是:患者若需要解攣, 可以給予20%的硫酸鎂+5%葡萄糖來進行緩慢的靜脈推注, 滴速大致為2 g/h。②對于SBP≥160 mm Hg (1 mm Hg=0.133 kPa)和(或)DBP≥110 mm Hg)患者的藥物治療主要是:假如血壓依舊是升高或是控制不到正常值,可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處理, 例如:可對患者進行20 mg酚妥拉明+5%葡萄糖靜脈滴注。另外還要給予患者安定鎮靜, 糾正其低蛋白血癥的癥狀, 在必要時還需要對患者進行利尿治療。最后用10 mg的地塞米松進行緩慢的靜脈滴注, 它的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促成胎兒肺部的成熟。
1.2.2 孕婦和胎兒的監測 對孕婦的監測:每天需要有專門的醫護人員對其進行血壓的測量, 大致每1~4小時對孕婦測量1次, 并作及時的記錄, 還要進行出入量的監測, 眼底檢查, 并做記錄。每周對肝腎功能、電解質、血常規及凝血功能進行一次全面檢查, 并對體重、宮高、腹圍進行相應的檢查測量。當孕婦出現嚴重的器官損傷、胎兒異常、血壓控制不佳、胎盤早剝、心力衰竭、羊水過少等嚴重的并發癥時,均應當及時終止妊娠, 再根據實際情況對孕婦進行引產、剖宮產或陰道分娩等。對于胎兒的監測主要體現在:每天對胎心率進行測量, 約每4小時進行1次, 同時通過B超檢查來測量胎兒雙頂徑、股骨長度、胎盤成熟度及羊水量, 周期為大致每2周進行1次測量, 必要時對胎兒的胎心率進行監護。
2.1 妊娠結果 通過對本院54例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病例的研究發現, 54例孕婦均無出現死亡的情況, 但是胎兒的結果卻不如想象中的理想。54例患者中, 其中有15例患者通過羊膜腔內給藥進行引產, 有10例通過羊膜腔內藥物引產而終止妊娠。5例自娩的死嬰, 13例轉到上級醫院接受更高級的治療, 13例剖宮產。
2.2 合并癥、并發癥情況 在54例患者中, 孕婦的合并癥、并發癥大致有27例分別或同時伴有低蛋白血癥的患者, 10例轉氨酶升高, 4例肝腎功能異常。胎兒中有5例胎盤早剝,7例死胎, 4例大量腹水(合并胸水1例), 1例胎兒畸形, 1例腦出血, 8例子癇。
從目前來看, 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的癥狀, 是孕婦在妊娠期這個特定時期發生的一種嚴重的并發癥。它的危害較大,癥狀嚴重且發病較早, 是導致孕產婦并發癥和嬰兒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原因。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較高的孕產婦和圍生兒病死率出現的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當然, 要視情況而定, 對于那些已經接近預產期的晚發型的孕婦, 由于胎兒已經接近或達到成熟的狀態, 應當立即使孕婦終止妊娠, 這樣不管對孕婦還是胎兒都有益無害。但是,從目前來看, 產科醫師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如何正確處理那些足月或接近足月較遠的早發型子癇前期的患者。
[1]陳萬瓊.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臨床分析.中國中藥咨訊, 2011,3(15):159-160.
[2]韓萍.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54例臨床分析.中國現代醫生,2013, 15(2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