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靜
新生兒過敏性結腸炎合并腸梗阻1例報導
仙靜
過敏性結腸炎;腸梗阻
過敏性結腸炎是小兒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之一, 是由于機體攝入外源性蛋白質后引起的過敏反應 , 以直腸及結腸炎性改變為主要表現, 是食物過敏所致的慢性腹瀉病因之一,因無特異性臨床癥狀及體征, 臨床誤診率很高, 常與一些細菌性腸炎、消化不良等腸道疾病相混淆, 而新生兒過敏性結腸炎更為特殊, 對此類報道也很有限。本文就本科室收治的1例過敏性結腸炎合并腸梗阻的新生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共同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患兒, 女, 23 d, 因“腹脹3 d伴嘔吐2 d”入院。患兒為足月順產兒, 單純母乳喂養兒, 其母無特殊疾病史, 患兒自出生后有不同程度的腹瀉, 為黃色稀便, 無肉眼膿血, 于入院前3 d無明顯誘因出現腹脹, 逐漸加重, 期間患兒未停止排氣排便, 于2 d前伴發嘔吐, 為非噴射性, 同時排便次數減少, 未予特殊治療, 腹脹及嘔吐未緩解, 來診。病程中患兒無發熱、無抽搐、無膿血便。查體:T 37℃, P 128次/min, R 36次/min, 反應好, 皮膚及鞏膜黃染, 面部可見濕疹, 伴有少量滲出, 心肺聽診未及異常, 腹部膨隆, 腹壁靜脈清晰可見, 肝脾觸診不滿意, 叩診鼓音, 聽診腸鳴音減弱, 臍周無異常, 臍窩無滲出, 雙下肢無水腫, 四肢肌張力正常。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示 :白細胞6.37×109/L, 血紅蛋白154 g/L, 血小板434×109/L, 淋巴細胞比率56.7%, 中性粒細胞比率23.9%;血生化示:谷丙轉氨酶12 U/L, 谷草轉氨酶 24 U/L, 總膽紅素 362.4 μmol/L, C反應蛋白0.24 mg/L, 血鉀4.01 mmol/L, 血鈉139 mmol/L;便常規示:脂肪球(++);腹部B超示:腸管內積氣;立位腹平片示:腹部腸管含氣較多, 中下腹可見數個小氣液平面。因患兒仍有少量排便, 考慮不完全性腸梗阻,同時血鉀正常, 除外低鉀性腸麻痹導致的腸梗阻, 給予禁食水, 高靜脈營養, 通氣排便等對癥治療后, 患兒腹脹漸緩解,未再出現嘔吐, 復查立位腹平片示腸梗阻解除;下消化道造影示: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顯影腸管未見明顯狹窄、擴張, 黏膜呈顆粒樣改變, 腸壁不光整, 呈鋸齒樣改變,考慮過敏性結腸炎。因患兒年齡較小, 未予查腸鏡。繼之患兒停食母乳, 改為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后, 患兒未再出現腹脹及嘔吐, 排便次數及性狀正常, 復查便常規示:白細胞、紅細胞、脂肪球均為(-), 臨床治愈。診斷:新生兒過敏性結腸炎合并腸梗阻。
過敏性結腸炎(AC)是因攝入外源性蛋白引起變態反應所致, 以結、直腸炎性改變為特征, 60%發生于純母乳喂養兒[1]。多見于6個月以內, 可于生后第1周甚至生后幾小時內發病, 便血、黏液便及腹瀉為常見癥狀, 易被誤診為細菌性腸炎, 經抗炎治療后可有一過性緩解, 其他可有少見的營養不良及生長發育遲緩的臨床表現。內鏡下表現為灶性紅斑,黏膜變脆及淋巴樣組織增生引起的多發性小結節, 血管減少,多發淺表糜爛等, 組織學檢查黏膜及固有層嗜酸性細胞增多,很少形成隱窩[2]。而過敏性結腸炎多見于嬰幼兒是因為嬰幼兒胃腸道的屏障及黏膜免疫機制尚未完善。曾有報道嬰幼兒胃腸道SIgA的不足, 腸道菌群的不完善、早期抗原的暴露以及遺傳因素均與食物過敏有明顯的關系[3]。同時部分AC患兒包括本病例伴有輕重不一的濕疹, 可能與存在I型和(或) IV型超敏反應有關[4]。而對于新生兒過敏性結腸炎, 多因母乳所致, 可停母乳喂養或母親不食用可以致敏的食物即可避免[5], 可食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以替代母乳。
對于新生兒有便血、黏液便、腹瀉、腹脹等癥狀時, 如不能用維生素K1缺乏、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以及腸套疊等疾病, 要高度警惕AC的可能。而此病例中的患兒并沒有黏液血便的癥狀, 最初表現為嘔吐、腹脹、不排便或少排便, 腹平片為腸梗阻影像, 更加掩蓋了AC的體征, 這是病初造成誤診的重要原因, 而解除梗阻后的進一步檢查,以及及時的避免過敏原的攝入(母乳), 進而明確了AC。而對于新生兒的腸梗阻, 手術治療不失為一個快速解決的辦法,但如能及時明確病因, 內科緩解, 可避免手術所帶來的繼發性感染、腸管粘連等并發癥的發生, 故提高對疾病的綜合判斷, 是減少誤診的關鍵。
[1] 李在玲.食物過敏所致嬰幼兒慢性腹瀉.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1, 26(8):566-568.
[2] 鐘雪梅, 張艷玲, 鄧莉.嬰兒過敏性直腸結腸炎13例臨床分析.臨床兒科雜志, 2010, 28(10):946-949.
[3] Murch SH.The immunologic basi s for intestinal food allergy.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00, 16(6):552-557.
[4] 陸麗明, 陳楷濤.濕疹發生機理的研究進展.亞太傳統醫藥, 2007, 3(9):76-79.
[5] Kpem AS, Hill DJ, Allen KJ,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fant formulas to treat cows milk protein allery: an Australian consensus panel opinion.Med J Aust, 2008, 188(2):109-112.
2014-06-16]
017000 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康巴什部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