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 醫療技術的提高, 在重危患者的搶救中常常靜脈輸入縮血管藥物, 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垂體后葉素、間羥胺等縮血管藥物, 在輸入此藥物時, 局部組織的毛細血管、小動脈、小靜脈強烈收縮, 局部皮膚蒼白,長時間會因供血、供氧不足致局部組織缺血壞死[1], 給患者造成身心痛苦和經濟的負擔, 甚至發生醫療糾紛, 所以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采取護理干預措施非常重要。本文對30例輸入縮血管藥物的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無一例發生局部組織壞死, 現報告如下。
本科2012~2013年對靜脈輸注垂體后葉素患者5例、多巴胺10例、間羥胺5例、去甲腎上腺素10例采取了護理干預。
2. 1 在使用縮血管藥物時, 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縮血管藥物的不良反應, 特別是滲漏后會出現局部組織的壞死, 簽訂特殊用藥使用同意書。
2. 2 選擇粗直的血管, 盡量避免在下肢血管輸入縮血管藥物。
2. 3 盡量使用靜脈留置針。
2. 4 對危重患者持續輸入縮血管藥物時, 護士應每4小時更換輸液部位, 與其它藥物交替輸入。
2. 5 護士密切觀察輸液處皮膚的顏色, 如出現發白或疼痛, 應及時更換輸液部位, 用酚妥拉明加等劑量的生理鹽水濕敷[2]。
2. 6 在危急搶救患者時, 會大劑量靜脈推注或輸注縮血管藥物, 此時護士應用酚妥拉明加等劑量的生理鹽水濕敷近心端血管。
2. 7 加強工作責任心, 床旁交接班, 如輸液處滲漏, 應更換輸液部位, 用酚妥拉明加等劑量的生理鹽水濕敷局部皮膚[2],濕敷超出腫脹范圍2 cm, 班班交接, 觀察4、8、12、24 h局部皮膚情況, 做好護理記錄。
本科規范了輸注縮血管藥物的流程, 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后, 30例靜脈輸注縮血管藥物的患者, 無一例發生局部組織壞死。
縮血管藥物具有強烈收縮毛細血管、小動脈、小靜脈的作用, 長時間會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而出現皮膚蒼白,繼之出現紫紅、發黑而壞死, 這樣會給患者造成非常大的身心痛苦, 延長住院時間, 導致醫療糾紛。所以本科規范了輸注縮血管藥物的輸注流程和采取了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 避免發生局部組織壞死, 減少了醫療糾紛。
[1] 楊寶峰, 蘇定馮.藥理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9.
[2] 王玉霞.靜脈滴注垂體后葉素滲漏的教訓和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5, 21(9B):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