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娜
[摘 要]洋務運動在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到底具有怎樣的歷史地位與作用,一直是史學界存在很大分歧的問題。本文嘗試從各位史學界前輩對該問題的研究出發,淺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以與大家商榷。
[關鍵詞]洋務運動; 評價 ;商榷
一、與梁啟超商榷
(一)梁啟超眼里的洋務運動
第一個對洋務運動進行歷史的考察,對洋務派進行比較系統評價的是梁啟超。他在《戊戌政變記》中明確地把洋務運動置于近代中國學習西方、變法圖強的潮流中,并認為它對“變法之事”起了“篳路開山”的作用。這在根本上肯定了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將之視為戊戌維新運動的先導。但梁啟超對洋務派興辦的各項事業的實際效益幾乎全部否定。他將李鴻章所辦洋務歸為軍事和商務兩端,所辦軍事在甲午海戰后“煙消云散”,所辦商務“無一成效可睹”。在他看來,洋務運動失敗的客觀原因在頑固派百般阻撓,主觀上是自身不夠求新,學習西方不徹底。
(二)與梁任公商榷
這里不能忽視的一點是,梁啟超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言人,他必然會站在自己階級的立場上,不可避免的為自己變法維新的主張尋找歷史依據而局限的評價洋務運動和洋務派。他沒有將洋務運動視為一個發展的過程,也未將其置于中國整個近代化的過程中。將其改革內容簡單的概括為軍事和經濟兩個方面有失偏頗。其有關評論實質上是一種政治評論,有為自己階級利益服務的嫌疑,很難算是科學的認識。
二、與李達、何干之、范文瀾和胡繩商榷
(一)李達的研究
上世紀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陸續出現了一批運用唯物史觀來論述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著作,其中有涉及到對洋務運動的一些評述。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導致大革命失敗,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分析中國現狀從而確定新的革命方略成為中共和人民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時洋務運動論述的最早、剖析的較為深入的是李達1927年發表的《中國產業革命概況》和1935年發表的《中國現代經濟史概觀》。與梁啟超無視洋務運動的經濟成果不同的是,李達肯定洋務運動在中國產業革命進程中的首創意義,認為中國經過洋務運動開始踏入產業革命的過程,并漸漸脫去封建的外衣,向近代社會方向運動。章鳴九認為李達對洋務運動的論述標志著洋務運動史的研究開始走上了科學的軌道。
(二)與何干之商榷
何干之的《中國早期啟蒙運動史》一書中稱贊洋務派“在社會激變之中,看出自己的弱點,承認西洋物質文明的威力,因而要人們打破成見,力求實際,了解變法是時世演進的結果,是適應環境的需要”,比起那夜郎自大的頑固派“真有天淵的懸隔”。他指出洋務派所進行的是淺薄、皮相的變,“從今日的知識水準看來,不免也有許多顛倒、膚淺的地方”,但不能“過小評價它的價值”。
喻盤庚指出,評價一個歷史事件的是非功過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環境,“洋務派在引進西方近代生產技術的同時能不能引進西方政治制度,關鍵要看當時中國是否具備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他進一步為洋務派喊話:“如果尚未具備這樣的基礎,說明歷史還沒有賦予他們這一使命,那又何錯之有?”盡管洋務派陸續引進西方近代生產技術,興辦了一批資本主義企業,但并沒有馬上具備引進西方政治制度的物質條件。洋務派的階級屬性仍從屬于封建地主階級營壘,主觀上缺乏引進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此外,洋務派在引進西方近代生產技術的同時之所以沒有引進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除了缺乏必要的物質條件以外,還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
(三)范文瀾,胡繩的研究
為了揭露蔣家王朝即其御用文人的真面目,馬列主義史學家挺身而出,以范文瀾和胡繩最為突出。范文瀾在1946年延安出版的《中國近代史》一書中,斷言蔣家王朝與洋務派一脈相承,指出洋務派是“外國侵略者選擇的最順從的代理人”,洋務運動則是“重在防內并無對外意圖的賣國運動”,直接加深了中國的殖民地化;胡繩也在其1946年所著的《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一書中指出,“洋務運動是為帝國主義服務而鎮壓國內人民的”,其結果當然是為帝國主義者開辟道路。這些評論映射性的揭露了蔣家王朝的實質。但范胡兩人的評論多偏重于政治上的批判,對洋務運動的經濟成果未做出實事求是的結論。洋務運動是一個應該從多維度考察的立體,不能以偏概全。
三、 建國后對洋務運動的研究
(一)建國后直到60年代初
姜鐸指出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拉開建國后第一次討論洋務運動的序幕,為洋務運動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1978年以后,肯定洋務運動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呼聲越來越高。李時岳在1980年發表《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一文,最早明確地提出“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則是近代中國爭取獨立和謀求進步的根本道路。洋務運動雖然不屬于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反抗運動,但它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緩慢地逐步朝資本主義方向挪動,在暗地里或客觀上為中國的獨立和進步積累著物質力量”,“表現了中國社會進步不可逆轉的方向”。
他還把洋務運動放在整個中國近代歷史過程中加以考察,從而提出了“洋務運動一一維新運動-一辛亥革命”代表中國近代歷史進步潮流的觀點。他還發表《中國近代史主要線索及其標志之我見》一文,作進一步補充和闡述,再次肯定了洋務運動使中國“實現了從手工制造轉入機器生產的起步”,并“不自覺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關系”。
以夏東元為代表的部分學者主張分階段評價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化的關系。他們認為洋務運動雖不是在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必然趨勢下產生的,但卻是在醞釀已久的變落后為先進的變革思潮下產生的。因此它的歷史作用之一,“恰恰就是掀動了讓資本主義車流通過的綠燈的電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但當資本主義發展需要變專制為民主以適應它的發展要求時,洋務官僚卻仍堅持專制制度不變”,又以“違反歷史潮流結束”。因此洋務運動既是創辦近代工業、推動中國近代化起步的功臣,又是阻礙爭取民主政治、全面實現中國近代化的罪魁。
四、小結
“重要的不是人們采取措施的主觀動機怎樣,而是這些措施本身是不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至于要考察洋務派的動機,那就應該進一步探究隱藏在主觀動機背后的客觀歷史潮流。洋務派為什么不是完全仿效他們的封建前輩,在傳統政策范圍內尋求鞏固封建統治的途徑?正因為中國社會發展的行程已經使資本主義近代企業的出現成為必不可免,洋務派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歷史的潮流,才會產生不同于以往的新動機、新愿望,在這種動機促使下采取的各種措施也就成了向資本主義轉化的杠桿。”戴逸的這些意見,對于推動和提高洋務運動的研究與討論無疑有益。
如果研究者各執著于事物的某一、兩個側面,那就必然導致認識上的分歧。如果從固定的觀念出發,或采取簡單化的方法來處理如此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那就更難得出科學的認識。因此,我們只有完整、準確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在占有大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全面分析,把握事實的總和,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才能使我們的認識逐漸接近歷史事實。
參考文獻:
[1]夏東元:《晚清洋務運動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2]章鳴九,徐泰來:《洋務運動研究的回顧》,《歷史研究》1982年第四期,第85頁.
[3]李德征:《中外學者對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化關系的幾點看法》,《文史哲》1990年第1期,第13-21頁.
[4]喻盤庚:《關于洋務運動評價的幾點思考——與黃逸峰、姜鐸同志商榷》,《求索》1984年第六期,第103-107頁.
[5]金沖及,趙親:《洋務運動代表了什么方向》,《文匯報》19 63年7 月11 日.
[6]李時岳:《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歷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第122-132頁.
[7]李時岳:《中國近代史主要線索及其標志之我見》,《歷史研究》1984年第二期,122-132頁.
[8]戴逸:《洋務歷史試論》,《人民日報》1962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