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丁玲
急診看急癥、看病要交錢、買藥為治病……這些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現在的醫院、藥店卻偏有一些有違常理的“怪事”,演繹出一宗宗另類“故事”,而且頻繁出現的次數之多甚至讓很多業內人士覺得見怪不怪了。北京朝陽醫院原心臟中心主任、主任醫師那開憲,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梅雪以及北京部分連鎖藥店負責人等相關人士為記者講述了他們所經歷過的“故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梅雪在2012 年接到了一位讓他印象深刻的病人。患者胡秋實(化名)是一位外來務工人員,在一家保全公司當保安,到單位報到上班的第一天,就由于突發性腦溢血被送往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進行搶救,雖然搶救很成功,醫生將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但隨后發生的“故事”令人意想不到,這位患者竟在急診科一住就是整整半年。
由于胡秋實僅在新公司工作了一天就突發急病,保全公司的負責人在將他送到醫院后,僅交付了1 天的治療費用及住院費后就離開了醫院并失去了聯系。醫院通過與患者戶口所在地民政局聯系后得知,胡秋實父母均已去世,無兄弟姐妹,妻子也早已和他離婚,他是自己孤身一人來到北京。在這種情況下,急診科向醫院提交了欠費治療申請,經院方審核后決定,由急診科繼續為患者治療,所欠費用暫由醫院承擔。急性期結束后,該患者病情穩定下來,但由于后遺癥的原因,患者生活仍無法自理,且由于沒有親屬將患者接出院,該患者只能在醫院長住了下來,期間的伙食等生活問題都是急診科醫生自掏腰包輪流負責解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半年后患者復發腦溢血合并肺部感染去世才結束。

▲插畫/溫京晶
“現在急診科里的惡意逃費事件已經很少了,個別欠費的患者都是因為確實困難沒錢還。”梅雪告訴記者,作為急診科醫生,遇到有生命危險的患者,立即救治責無旁貸,但醫院每年都會為此背負上百萬的醫療欠款,如此巨額的欠款使得醫院的壓力頗為沉重。
2013 年10 月下旬,北京市某急救中心急救人員小陳接到出車任務,傷者劉某由于發生交通事故而陷入昏迷,路旁的行人撥打了急救電話。當急救車將傷者送至醫院后,幾經周折聯系上了傷者的家屬,卻被告知,要求由肇事方交付急救、急診費用。無奈之下,小陳又聯系交通事故肇事方,對方雖同意付款,但要求傷者家屬先付錢,然后將所有費用的發票交至肇事方后,一并交由保險公司理賠,最后再統一支付給患者。雙方協商未果,這筆賬就被擱置了下來,至今無人交付。
小陳告訴記者,這種被擱置的爛賬每個月大概都會碰到七八次,按急救出車140 元/次的價格算,一年就會有上萬元的爛賬被擱置。此外,出任務時還可能會遇到找各種借口不愿意付費或因產生誤會拒絕付費的患者或家屬。小陳說,不愿意付費的人往往都以服務態度不佳或其他各種理由為借口,拒絕付費,而因誤會拒絕付費的,則可能是因為急救車選擇了一條最為暢通而非最近距離的道路便認為急救車故意繞遠,想要多收“公里數”費用。
自從朝陽醫院開始取消藥品加成并收取醫師服務費以來,北京朝陽醫院原心臟中心主任、主任醫師那開憲教授就發現了一個讓他頭疼的問題——每個月他都能碰上一兩個接受完醫生診療轉頭就去退號的患者。
那開憲教授告訴記者,他曾經遇到過一位大腹便便的孕婦患者,該患者在婦產科檢查時,醫生說她的心臟似乎有些問題,建議她到心臟中心找醫生看看。在看過患者以往的檢查報告,了解了患者的基本情況后,那開憲對患者做了相應的物理檢查,并為患者做出了相應診斷及治療意見。由于患者是孕婦,且心臟并無大礙,那開憲并未給該患者開藥,而是叮囑其“多休息,多喝水”,隨后患者離開了診室,但立即就前往至掛號處以“醫生未開藥”為理由要求退號。
那開憲說:“有時候看到家境很貧困的患者,看完病后我也會主動讓他把號給退了。”但對于個別患者在醫生按規定給出了診斷證明、治療意見后,并未對醫生的診斷提出異議或疑問,反而去掛號處說醫生沒看病未開藥并要求退號的行為,那開憲表示出了自己的不理解。
采訪后,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的八里莊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花100元去掛專家門診看病,醫生說多喝水多休息即可,無需吃藥,這事您能否接受”這一問題采訪了幾位年逾五旬的候診患者,多數人表示:“藥都不開,那看了跟沒看一個樣。”
張先生在海淀區某社區藥店任經理已有4 年,所有的工作早已得心應手,唯有一件事讓他總是苦惱萬分,每個月藥店都會有個別“顧客”,在不符合退藥標準的情況下硬要求退藥,若是藥店拒絕退藥就會大吵大鬧,嚴重影響藥店的正常營業。張先生為記者講述了一個他親身經歷過的典型“故事”。
張先生曾經遇到一位穿著得體整齊,根本不像是一個愛惹是生非的顧客。“一進藥店他就走到了保健食品柜臺前,也并沒有選擇多么貴的藥品,只買了一瓶鈣片就出了店門,不一會兒就見他拿著藥瓶進來,還對我們嚷嚷,說我們賣假藥。拿著那個瓶子一倒,出來的全是小石子,一粒藥也沒見著。”
“我們的藥都是從正規廠家進的貨,根本就不可能出現這種里面沒藥,只有小石子的事情。經我們調查之后發現,這位顧客出了藥店后就把藥瓶里的藥全倒了,再用路邊的石子填滿,這才返回藥店要求賠償。這種行為只能讓我理解為他想要訛錢。”張先生說。
張先生告訴記者,這類事情每個月都會發生幾次,有時候能找到證據避免被訛,但有時候找不到證據且涉及金額較小,為避免因為某一位顧客在藥店大吵大鬧影響正常營業,藥店也只能出點錢將其打發了事。為此,藥店每年都會損失上萬元。

▲醫院急診室一角/本刊記者 趙一帆 攝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某藥店的工作人員小郭所在的藥店是一家大型的連鎖藥店,藥店除西藥外還有許多價格昂貴的保健食品。2013 年11 月的一天,藥店里來了一位顧客,這位顧客進入藥店后指著保健食品架子上的冬蟲夏草問:“家里老人家身體比較虛,醫生說免疫力比較差,吃這個有用嗎?有用我就多買點。”小郭一聽連連點頭說:“有用!老人家吃這個對身體好,能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這顧客一聽立即買了好幾盒冬蟲夏草,總價值約4 萬元人民幣。就在收銀人員正準備結賬時,在藥店工作了有些年頭的李某看到了這位顧客,急忙制止了正在進行中的交易,并拉住小郭呵斥了一番,而這位顧客卻是不依不撓,非要買下自己中意的商品,急得小郭哭著說:“我不賣這藥還不行嗎?”
記者對此十分不解,為什么有顧客上門買藥,反而要把客人拒之門外呢?經詢問李某后,記者得知,這位顧客以前就來過這家藥店買保健食品,選擇的是同樣價格昂貴的干海參。在該顧客購買時,售貨員順著他所需要的“效果”應和了一句,結果2 天后這位顧客又來到了藥店,說自己是職業打假人,到這里買藥時發現售貨員介紹保健食品時夸大了保健食品的藥用效果,欺騙了顧客,讓顧客以為自己所購買的保健食品有藥用價值,但回家服用了2 天后卻發現一點作用也沒有,要求藥店予以“假一賠十”的賠償,否則就要將此事告到工商部門和藥監部門。當時藥店經營方拒絕了對方私了的意見,選擇對簿公堂,但最后仍是成為了敗訴的一方。也正是因為這樣一次事件,李某將這位顧客的面容深深地記在了自己的腦海里。
李某無奈地告訴記者,面對這些職業的“打假斗士”藥店并沒有什么更好的處理方法。由于保健食品不同于藥材,服用后的效果只能說“會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而不能說它有療效或是有藥用價值,所以藥店面對這類顧客除了提高警惕以外,只能從自身管理出發,要求藥店各營業人員謹言慎行,從而起到避免此類事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