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趙一帆
2013 年11 月26 日,北京市衛生局、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聯合印發了《北京市區域醫療聯合體系建設試點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著手在全市全面推進區域醫療聯合體(以下簡稱“醫聯體”)建設。《指導意見》中,“醫聯體”被定義為:在轄區規劃區域內,以體現公立醫院性質、職能為基礎,以醫療服務業務的密切合作為導向,以利益共同分享、責任共同分擔、事業共同發展、技術共同提高、居民共同參與為目標,按照醫療機構分布情況和群眾就醫需求,有規劃地建立的跨行政隸屬關系、跨資產所屬關系,層級清晰,布局合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密切協作的新型醫療服務保障體系。同時,《指導意見》還就“醫聯體”建設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工作進度安排、工作步驟、部門職責和工作要求作出了具體規定。2013 年12 月5 日,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鐘東波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就北京市如何推進“醫聯體”工作,向包括本刊在內的中央和北京市的三十余家新聞媒體介紹了有關情況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記者提問:在“醫聯體”建設過程中,我們如何保證那些大醫院的患者從急診、重病、疑難雜癥階段轉到康復治療階段后,能平穩順利地轉到二級醫院或社區醫療服務機構中去,讓基層醫療資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

▲插畫/張珍珍
北京市衛生局醫政處處長路明:在康復護理體系問題上,患者目前不僅僅是從所謂“規模大”到“規模小”的醫療機構之間的“縱向流動”,其實還有“橫向流動”,就是在不同類別的醫療機構之間流動,比如從綜合醫院向專科醫院,或是向康復護理醫院等機構流動,這是在一個層面上的,只是類別不同。目前北京市有很多醫療機構在轉型,包括北京工人療養院轉為北京康復中心,小湯山醫院專為北京小湯山康復醫院等,他們都是建立在較大床位數量基礎上的。同時,在康復護理工作方面,北京市的規劃中也有明確要求,即達到0.5‰的床位保證。
記者提問:“醫聯體”在推進實施過程中,目前的模式是不是會把一些比較難改革的問題推到后面去了?是不是有一點回避?“醫聯體”的設計是否帶來了一些問題?其解決辦法是什么?
北京市衛生局醫政處處長路明:其實“醫聯體”的模式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經存在了,那時只是以一家三級醫院為牽頭,是屬于相對“個體”的行為。從2013 年開始,“醫聯體”在全國均有不同程度的試點,也有很多不同的模式。北京市沒有主推某一種模式,這是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條件考慮的結果。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患者就醫,對于您提到的問題,我們認為,應該先把分級診療、層次就醫的體系和格局搭建起來,然后再通過試點反映出一些共性問題,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如果是個性的問題,可能有關部門還沒有引以為重,那么我們就要先把這件事做起來,形成一種共識,形成群體性的問題,這樣,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才會好做。
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鐘東波:北京市的醫療行政隸屬關系是全國最復雜的,“醫聯體”的模式也要考慮到實際情況,搞“一刀切”不利于“醫聯體”的發展,但我們的大方向是堅定不移的,具體所采取的形式一定要適合北京,同時要給各區縣更多的自由空間。隨著我們對“醫聯體”的認識越來越深,我們遇到的問題也會得到解決,但不是這一步要解決的。
記者提問:雖然“醫聯體”提倡的是“雙向轉診”,但是在一些地方卻變成了“單向轉診”,即基層醫院往上級醫院轉診,但是大醫院往基層轉的就很少,請問北京是否存在上述情況?
北京市衛生局醫政處處長路明:以朝陽區為例,公立的北京朝陽醫院與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的合作都非常好。現在很多社會辦的康復醫院,也都在跟公立醫院進行對接,這些私營醫療機構在實現自我生存的基礎上,也要給從公立醫院出來進行康復治療的病人找出口。目前與之相關的定價及收費政策還有待于頂層的完善。
北京市朝陽區衛生局副局長楊樺:“雙向轉診”是整個“醫聯體”推進工作的重點,而目前也確實存在著雙向轉診比較緩慢的問題。我總結,主要是受三方面的制約:首先是意愿的問題,我們雖然從制度層面計劃進行有序醫療,但是我們更多的還要遵循患者本身的意愿,問題就在于患者是否能同意我們在制度設計中的轉診方案;再有就是制度方面的影響,諸如醫保政策、就醫層級方面的影響;第三就是條件方面的影響。我們綜合分析了一下,現在比較容易解決的就是條件因素,即大醫院要轉病人,病人自己又同意,醫保又是連續的,但是社區醫院是否有條件接收,接收以后醫療服務保障是否能跟得上的問題,這是我們眼前在“醫聯體”推進工作中力所能及,能夠迅速完成的一項工作。朝陽醫療聯合體中的3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有近350 張康復病床,具備接收康復轉診病人的條件。大醫院那些經治療后判斷為“安全”的病人會迅速轉到社區去,同時配合救護車接送,三級醫院的主治醫生跟著病人到社區,跟著查房,也就是說,病人一樣能看到在三級醫院負責他的那位醫生。所以我認為,只要在“雙向轉診”上建立一定的條件,老百姓還是很愿意轉到社區去的。
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鐘東波:“雙向轉診”是衡量“醫聯體”發展很重要的指標,朝陽區推行醫療聯合體以來,各成員單位上轉疑難危重患者947 例;北京朝陽醫院下轉康復治療及延續治療患者571 例。從這個數據就能看出,有“醫聯體”與沒有“醫聯體”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要把基層的條件、通道、銜接等問題都解決好,“醫聯體”在推進過程中,“雙向轉診”機制會有助于解決很多問題。

▲會議現場/本刊記者 趙一帆 攝
本刊記者提問:目前“醫聯體”內的各成員單位都是獨立法人,他們都是各自算賬的,專家定期到基層醫療機構去,勢必會影響本院原有的工作秩序,長此以往,會不會造成大醫院成本增加或者收入減少;又或是患者在大醫院做一些檢查項目,特別是一些能為大醫院帶來比較穩定收入的,費用較高的項目,一旦病人到了社區,對于大醫院而言,這些檢查或者后續治療產生的費用就會流失。在這些方面,我們如何鼓勵大醫院有積極性地參與到“醫聯體”服務中來?
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鐘東波:這位記者對文件看得比較透,看到了紙的“背面”的內容,而這也是我們考慮如何保證“醫聯體”正常運轉的核心問題之一。
這個問題目前我們是從四個方面來考慮的。第一,“醫聯體”是以公立醫院為核心的,這些大醫院對于基層醫療機構的指導,對轄區群眾健康福祉的照顧,是對公立醫院的一項公益性要求,是他們的服務使命,政府應在其中做好推動;第二,按照“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的要求,下一步我們會就“醫聯體”的參與情況對公立醫院實行績效考核,其成績將最終影響整體考評的結果;第三點,也是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我們要逐步改變公立醫院的逐利機制,之所以說推進“醫聯體”是前面一系列改革的延續,是因為我們前面改革了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取消了藥品加成,其目的也在于此,現在大家搶地盤、擴市場,都是跟利益相關的,所以改變公立醫院的逐利機制,是公立醫院回歸其功能定位的基礎,所以“醫聯體”的工作是在前面改革的基礎上繼續往下做,也就是說,前面的改革是支撐,“醫聯體”的推進是延續;第四,我們考慮公立醫院在推出公益性的服務后,確實會產生一定的成本,還是應該給予一定的補償,我們要完善一些政府的財政政策,來實現這種補償,雖然目前北京還沒有提出來,但是為了鼓勵公立醫院去做這些事,政府還是應該對其付出的成本進行一些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