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霞
[摘 要]福州地區城建系統專業志書,重視使用,內設有專門章節記述古樹名木,追溯古城淵源,記述珍稀樹種,志出地方特色,喚起人們保護古樹生態環境意識,為建設文明城市服務。
[關鍵詞]地方志;專業志;古樹名木
古樹名木作為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自然留下的寶貴遺產,活的文物,同時也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資源。古樹名木不僅對研究當地的歷史變遷、植物學、氣象學、生態平衡、植物分布等具有極高的價值,在改善和維護城市生態、調和自然山水及人工建筑景觀、突顯地域特色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廣泛地宣傳古樹名木保護的意義,增強古樹名木保護意識。筆者最近拜讀了幾部出版的福州地區城建系統專業志書,內均設有專門章節記述古樹名木。此舉既能激發廣大讀者熱愛城市,也能喚起人們共同動手保護古樹名木;既教化后代,也服務當代,其意義甚為深遠。
福州市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四周群山環抱,城中三山鼎峙,福建省最大的水系——閩江穿城而過,市區約有42條內河,屬較典型的河口盆地。福州又處于中南、北亞熱帶交界處,自然植被類型多樣。福州還是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又是較早的對外開放港口城市。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豐富的植物資源和悠久的城市文明,造就了眾多迷人的古樹景觀。早在唐朝,福州已廣植榕樹。宋英宗治平中(1065-1068年),張伯玉守福州,大規模發動民眾“編戶植榕”;熙寧(1069-1077年)以后,出現“綠蔭滿城,署不張蓋”的景象。明清以來,人們常在寺前廟后,山澗河畔,橋邊路旁種植榕樹。至今,在鼓樓區安泰河畔的秀冶里、朱紫坊以及于山、烏石山一帶尚可看見古榕樹。1840年,鴉片戰爭后,福州門戶開放,引來一些國外珍稀樹種,并已逐漸成林。,據1989年調查、1998年和2003年復查,福州市區內現有古樹名木62種共1455株,其中中心區范圍內761株,千百年來,這些古樹名木始終伴隨著福州人民,飽經滄桑茁壯成長,也是福州古城之一大特色,歷史文化名城之活見證。地方志志地方,理應記述這些地方特色。
一、追溯古城淵源,寫出歷史風貌
《三山志》卷四記載:“州產榕木,河堤官廨多植之。”“治平四年(1067年),張郎中伯玉令通衙編戶(開)溝六尺,外植榕為樾,歲暮不凋。熙寧以來,綠蔭滿城,行者自不張蓋”。據史書記載,早在唐天佑元年(904年),翁承贊有詩《甲子歲,銜命到家,至榕城冊封,次日閩王降旌旗于新豐市堤餞別》(詩又名《新豐市堤餞別》),這里已稱福州為“榕城”了。唐陳翊《登郡城樓》詩中有“孤徑回榕岸”之句。宋李彌遜《蝶戀花·福州橫山閣》詞中有“榕葉滿川飛白鷺”之句。南宋陸游任職福州時寫的《渡浮至南臺》詩中也有“醉吹橫笛坐榕蔭”之句。這些史料,說明唐朝福州已有榕城之稱,宋朝福州更是廣植榕樹,綠化城市,形成獨特的城市風貌。此后,“榕”字遂成為福州之簡稱了。
《福州市城鄉建設志》等城建系統專業志書,不但追述了榕城淵源,同時寫出了古城風貌,翔實記述了千百年福州榕樹生長狀況。據市園林部門1994年普查,福州市百年以上樹齡的榕樹達430株,歷史上以榕樹取名的地方有烏石山的榕樹坪、榕庵,烏石山上有大片榕樹林,有的幾株,甚至十幾株的小樹桿扭在一起,緊緊摟抱,使人分不清是多株榕樹的結合,還是一個肢體的分裂。且多生長在巖石縫隙間,樹根攀緣到周圍的巖石上,有的像漁網,包裹著巨大的巖石,有的像根雕藝術品令人回味。于山有個榕壽巖,傳說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于山有人為榕樹祝壽,并在巖壁刻有字經達2.22米的行書“壽”字。據志書記述,福州榕樹樹齡在千年左右的有福州森林公園內一株紅榕,胸徑達3.40米,高15米,樹冠幅達1200平方米,人稱“榕樹王”。省府路1號大院內有6株古榕樹,其中1株胸徑有4.3米,高26米,樹冠幅達460平方米,為市區最大一株榕樹。倉山區高湖村后有株紅榕長在龍橋頭,緊靠古石橋,相傳系明朝萬歷庚辰年(1058年)改建石橋時植下的,今胸徑2.23米,樹與橋相依偎,別有情趣。鼓樓區鼓西街道高峰橋邊有株稱“人字樹”,相傳種植于建橋時的清乾隆五年(1740年),一條氣根伸入對岸土中,天長地久形成粗壯的樹干,往來船只應從“人”字樹下駛過,堪稱奇觀。朱紫坊安泰河畔有株“龍墻榕”,側面裸根形成一堵墻,宛如蟠龍騰躍,今仍枝繁葉茂,樹旁立碑記載,此樹種于唐天復元年(901年)。還有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華林寺有株榕樹,相傳為北宋乾隆二年(964年)建寺時所植。由于福州市區內丘陵起伏、山石嶙峋,多變的地形,加上榕樹奇特的生長方式(穿墻裂石、飄須成千),經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了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奇特景觀,福州榕樹還有如抱亭榕(榕包亭)、胸藏丘壑榕(榕包假山盆景)、胸有成竹榕(干中長竹)、兄弟同根榕(連根榕)、雙龍戲鳳(兩種榕附生秋楓上)、釣簍榕等(樹干編成網狀)。
國務院在福州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中提到,福州應“恢復榕城特色,保護古城風貌”。福州城建系統專業志對榕樹的翔實記述,為宣傳、貫徹城市總體規劃,將起著積極作用。
二、記述珍稀樹種,增強志書文采
福州是中國較早對外交流的港口城市,鄭和下西洋、五口通商等重要活動都與福州有關。現福州城中存活有許多引自海外的百齡以上的大樹,如白貝殼杉、異葉南洋杉、大葉南洋杉、臘腸樹、大華盛頓蒲葵、加拿利海棗、伊拉克蜜棗、印度榕、安婆那樹、皇后葵、芒果、落羽杉、千頭赤松、長葉松、濕地松等。它們中許多是國內最早引種,有的樹體最大,有的樹齡最老,均堪稱樹王,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景觀價值。
據《福州市鼓樓區建設志》記述,如今生長在白馬路北段慢車道邊有一株大樹稱作“印度黃檀”,相傳在100多年前,是由印度傳經佛教徒跋山涉水來到福州,和他的弟子一起種下他從印度帶來名叫黃檀的樹苗,它根植于高墻圍著的大院內,百年來,悄悄地避開兵戈刀劍和紅塵風云的侵擾,安然地生長著,沒有太多的人注意到它。1989年,白馬路拓寬時,此樹劃入道路建設紅線內,但是,擴建指揮部采取了保護措施,使它變得更為顯目茁壯。據《福州市郊區建設志》記述,鼓嶺有株樹號稱“柳杉王”,樹齡逾千年,胸徑3.2米,樹高25.5米,冠幅直徑20米,樹周圍建成公園茗“柳杉王公園”,成為鼓嶺風景區一大景點。據《福州市臺江區建設志》記述,市區內唯一的一株古紫藤樹,在今洋中公安派出所院內,高達10米,胸徑0.78米,冠幅30多平方米,攀生在棚架上,藤枝密布,樹葉茂盛,園林專家稱其為全國所少有。據《福州市倉山區建設志》記述,對湖路一部隊駐地院內,生長著一株“貝克杉”,系鴉片戰爭后,外國使館人員從國外帶樹苗種植于此,現樹高33米,胸徑101厘米,為國內所罕見,被譽為“貝克杉王”,現將周圍20米內作保護區,周圍建金屬欄桿,立碑列為市重點保護樹種。城建系統專業志還全面記述了布滿全城的品種豐富多彩的珍稀樹種,如生長在西湖公園開化寺內有3株百年前從波斯(今伊朗)引進的“波斯皂莢”,高5米,胸徑0.15米,冠幅6平方米,每年尚可采種。還有生長在福建師大校園內的“安婆那”,樹高15米,“雞爪”樹高8米,以及遍植各地的蘇鐵、南洋杉、楓香、銀杏、華盛頓蒲葵、美麗針葵等。還有兩個樹種共生一株樹(亦稱“連體樹”),如東門東岳廟前的榕樟共生樹,亭江中學校園內的榕松共生樹,朱紫坊鼓樓區法院內的水榕共生樹,五一路龍華大廈內的紅榕秋楓共生樹,鼓山風景區山麓還生長著刺沙蘿、香杜鵑、寄生石斛和寄生在大樹上的冬風蘭等,真是千姿百態,豐富多彩。endprint
三、堅持褒貶同書,促進城市文明
古樹作為國家的寶貴財富,國家和地方都相繼出臺了有關保護法規,制訂了嚴格的保護制度,城市中古樹景觀資源得到了較為有效的保護,但古樹被損被毀現象仍時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福州從1984年至今,被毀的古樹有60株,其中因樓房建設項目被毀的有24株,占40%;因市政修路砍伐或去根部導致死亡的有5株,占8.3%;被臺風刮倒的21株,占35%,究其原因多數是枝干不當剪切造成失衡或根系受損所致;因立地環境惡化而死亡的有4株,占6.7%;另有6株自然衰弱死亡或由于保護不善而致死,占10%。現在,福州市區仍有百余株古樹受到不同程度傷害而瀕危,其中尤以建設性傷害為重。這在福州城建系統專業志也有記載,1984年全市普查時,市區共有古樹名木55種703株,由于保護措施不夠得力,逐年有減少之勢。鼓樓區1984年有古樹名木212株,1989年為199株,1990年只有187株,其他各區也相似減少。
隨著政府對古樹名木保護的重視,福州市在1987年出臺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福州市城市園林綠化管理辦法》中就有古樹保護規劃的專篇,2000年又發布了《福州市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專門對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從而使古樹的保護規劃走上了法制化軌道,大大加強了古樹名木的保護力度。全市還建立由園林、植物、林業、植保、土壤、環境保護等組成的古樹名木保護小組,積極開展古樹養護、復壯等工作。據志書記載,鼓樓區在榕樹眾多的秀冶里河畔,每株古榕樹四周筑上石圈圍著,重點保護對象還另建金屬欄桿圍著;臺江區古紫藤發現蟲害腐爛現象,1992年對其采取保護防治措施,現長勢好轉;1993年,市園林部門還配合“三坊七巷”保護改造工程指揮部,對“三坊七巷”內的古樹名木全面摸底,在城建規劃中對其36株名木采取了避讓保護措施。現“三坊七巷”已改造完成,那36株名木依然郁郁蔥蔥,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為綠化環境,福州市還廣植新樹,據志書記載,從1984年至1994年的10年間,市區累計新種榕樹8705株,各城區普查的同時也造冊存檔。
志書對違法違章砍伐樹木現象,也予以秉筆直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象征榕城特色的南門兜街心古榕樹被砍;建新鎮淮安村天后宮前有株大樟樹,胸圍七個人也抱不住,樹高20米,竟被砍用以造船;勞動路瓊東河畔,10多株古榕樹全被“見縫插針”的居民建房所包圍。1980年,位于光祿坊一個單位院內,基建時砍了一株百年以上樹齡的畢氏南洋杉。1988年,協和醫院基建時,枯死一株古樟樹。1989年,省軍區干休所內一株古樟樹被砍等等,均入志載冊,存史為鑒。
近年來,福州城市園林綠化和保護古樹名木事業均出現可喜現象,園林部門在五一北路古仙橋附件的大樟樹周邊進行改建,提高原古仙小游園的園林水平,給大樟樹成長創造良好環境,新的小游園名“同壽園”,并書上對聯:“百年老樟與民同壽,五里長街樂此獨樹”。志書還提醒廣大讀者,措施雖見完善,管理法規亦見成效,但違法違章現象也時有發生。烏石山上榕樹由于土木流失,山下挖洞,也難以生長;閩江公園三寶寺門前的榕樹,在榕樹保護區域內,全部采用條石不透水鋪裝,導致榕樹長勢衰弱;東街口的柚木,在柚木保護區域內,全部采用水泥鋪裝,胸徑1.8米柚木僅留有直徑約2.5米的樹池;晉安區鼓四村倉埕里10號的古榕樹,由于周圍居民長期將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于榕樹樹池內,導致榕樹生長衰弱;倉山區高宅村的榕樹,由于水體污染嚴重,導致長勢非常衰弱,瀕臨死亡等等。還有一些古樹被緊建的建筑物包圍,煙熏火燎,怕也難以存活。喚起這些古樹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管理保護尚任重而道遠。
志書要提高質量,重視使用,不但為后代所用,還要為當代服務。福州市城建系統專業志,全面翔實地記述福州古樹名木生長的歷史和現狀,把古樹名木入志,志出地方特色,為促進和發展當代福州市的園林綠化水平,為減少霧霾,凈化空氣,建設文明城市服務,這也是志書的一大貢獻吧。
參考資料:
⑴(清)林楓.榕城考古略[M].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
⑵(宋)梁克家纂.三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⑶劉潤生主編.福建省福州市城鄉建設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4
⑷林敏主編.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建設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3
⑸福州市郊區建設局編.福建省福州市郊區建設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2
⑹陳文忠主編.福建省福州市臺江區建設志[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2
⑺魏騰飛主編.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設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12
⑻劉向國.福州市古樹名木衰弱原因及復壯措施[J].南方農業第6卷第3期,2012.357-59
⑼劉晨舒,林大偉,劉劍秋.福州市古樹名木多樣性及其分析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4)16664—1666
⑽程健夫,施木田.福州市古樹名木現狀調查與管理措施[J].亞熱帶農業研究第2卷第1期,2006.257-59
⑾徐煒.福州市古樹名木資源的保護與利用[J].福建林業科技第33卷第1期2006.3121-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