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成
摘 要:隨著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絡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并在人們生活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計算機網絡為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安全問題,例如:病毒、惡意郵件等,導致個人重要信息丟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加強對計算機網絡安全的研究勢在必行。本文將對計算機網絡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加強計算機網絡防護的有效措施進行研究,以此來提高計算機網絡的安全系數。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安全;策略
1 計算機網絡存在的不足之處
1.1 人為原因
人為操作作為引發計算機網絡的重要因素,是時下危害計算機網絡安全的最大危險,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現在針對計算機網絡進行的惡意攻擊主要有兩大方面:首先,受到外界惡意攻擊,主要是指在使用者正常使用過程中,攻擊者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對計算機內部信息進行盜取等行為,是一種被動的惡意操作,其次,主動攻擊,主要是指攻擊者采取多種攻擊方式對網絡信息進行惡意破壞,造成使用者信息泄露。上述兩種惡意攻擊都能夠對計算機網絡造成極大的破壞,一般進行操作的攻擊者被人們俗稱為“黑客”,其在掌握計算機專業知識,具備極高的操作技能,使用者計算機一旦受到黑客的攻擊,就會造成使用者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其破壞性極大。
1.2 惡意病毒
現代計算機網絡在發展過程中,惡意病毒的破壞成為僅次于人為因素的第二大危險因素。計算機病毒不易被人察覺、具有存儲性、執行性等特征,普遍潛伏在人們的計算機當中,當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執行某項程序時,病毒就會乘虛而入,對計算機網絡進行惡意攻擊,計算機受到病毒的侵害具體表現為:第一,病毒通過程序操作進行傳播,從而導致計算機網絡癱瘓;第二,惡意病毒能夠竊取使用者計算機內部重要信息,并被不法分子惡意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等;第三,一旦計算機內部軟、硬件受到病毒的破壞,對計算機造成嚴重損壞,導致計算機整體無法繼續使用。
1.3 計算機網絡自身原因
目前,互聯網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推廣和普及,將信息結合在一起,實現全球信息一體化,人們能夠更加方便、快捷的獲取相關信息,賦予了計算機網絡開放性特征,與此同時,這種開放性特征也構成了計算機的安全隱患,使得計算機網絡更容易受到惡意攻擊。因此,計算機網絡在其自身正常運行的過程中,也是能夠受到惡意攻擊的,從而出現信息泄露等安全隱患,最終造成經濟損失等[1]。
1.4 垃圾郵件
一些破壞者通過發送垃圾郵件到其他郵箱中,并強迫對方接受這些垃圾郵件進行惡意攻擊。相比較而言,垃圾郵件沒有病毒的破壞性強,垃圾郵件是在不損壞計算機的前提下,竊取使用者的信息,達到攻擊者的目的,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就會威脅到使用者計算機網絡安全。
2 加強計算機網絡防護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網絡使用者賬號的安全度
人們主要是通過賬號,密碼驗證后才能夠順利使用網絡,網絡賬號涉及到使用者的個人信息,例如:銀行賬號等,黑客對使用者的網絡賬號進行惡意侵入,獲取使用者重要信息。因此,為了確保使用者信息安全,提高網絡使用安全系數,需要復雜化網絡賬號,要盡量避免使用相同號碼,并定期對賬號進行修改,增加黑客侵入難度,從而提高計算機網絡安全度,降低惡意攻擊率。
2.2 合理使用網絡安全軟件
伴隨著計算機網絡安全而難題的出現,人們為加強對病毒等惡意攻擊的防范,設計了與計算機匹配的安全防護軟件。因此,為了確保計算機安全、可靠運行,保證使用者信息安全,應安裝防火墻等安全軟件進行有效防護,以阻止黑客的惡意攻擊,并對計算機網絡運行的過程進行實時監督和控制,定期對計算機進行病毒查殺,從而提高計算機安全指數。
2.3 采取文件加密措施
在計算機網絡正常運行的過程中,如果網絡賬號信息容易受到外界攻擊,那么我們就要采取文件加密的方法,對計算機進行雙重保護,黑客即便是攻破網絡賬號,文件加密還能夠阻止外界侵入,從而有效的提高計算機網絡及數據的安全。
2.4 安裝漏洞補丁程序
計算機使用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漏洞,例如:程序漏洞等,為了能夠完善漏洞,一些軟件商家開發了補丁程序。因此,我們在使用計算機前,安裝漏洞補丁程序,通過一些查找漏洞的軟件,例如:360安全衛士等,迅速找到漏洞,并及時的解決漏洞安全問題,從而提高計算網絡系統的安全運行[2]。
2.5 入侵檢測
入侵檢測作為一種新型技術,是將統計技術、規則方法等技術和方法進行有機結合的技術,其能實現對計算機網絡系統的有效監控,查找網絡是否有被侵入的跡象,根據計算機在運行過程中的種種現象,通過各項技術進行層層檢驗,從而確保計算網絡在正常軌道上運行。
3 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絡安全日益嚴重,面對各種惡意攻擊,人們越來越關注計算機網絡安全。因此,針對這種情況,使用者應采取防護措施,阻止惡意攻擊,從而提高自身計算機的安全性,保障自身信息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宋增海,王紅蘋.分析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及防護策略研究[J].電源技術應用.2010,18(03):259-261.
[2]彭珺,高珺.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及防護策略研究[J].計算機與數字工程.2012,20(0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