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華 齊海華
摘 要:隨著現代網絡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閱讀逐漸成為了一種主流閱讀模式,對傳統的圖書館服務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我們通過對網絡時代數字閱讀模式進行探究,提出了在數字閱讀時代,對圖書館服務進行創新的方法。
關鍵詞:網絡時代;數字閱讀;圖書館服務;創新
在數字閱讀時代,人們的閱讀率、閱讀內容以及閱讀方式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據2013年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4.9%,比2011年上升了1個百分點;報紙閱讀率為58.2%,比2011年的63.1%下降了4.9個百分點;期刊閱讀率為45.2%,比2011年的41.3%上升了3.9個百分點;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39本,報紙和期刊閱讀量分別為77.20期(份)和6.56期(份);電子書閱讀量為2.35本,比2011年增長了0.93本,增幅達65.5%。與2011年相比,報紙和期刊的閱讀量均有下降,紙質圖書和電子書閱讀量均有上升。這些都表明數字閱讀對傳統閱讀的沖擊,我們試圖找到一種方法,對傳統的圖書館服務進行創新,使其更加符合數字閱讀時代的人們的閱讀習慣。[1]
1 數字閱讀時代創新圖書館服務的方法
1.1 實現紙質閱讀數字化
紙質閱讀雖然符合人類的生理學要求,但是由于紙質書籍報刊等攜帶不方便、檢索性差、難以實現互動等,逐漸被數字閱讀替代。傳統的圖書館以提供紙質書籍報刊為主要服務內容,要想在數字閱讀時代有所發展,就必須著力于實現紙質閱讀數字化。并且,很多圖書館藏有很多具有很大收藏價值以及歷史意義的典籍,可以通過將這些典籍進行數字化來使人們了解這些典籍。所以說,圖書館應該致力于通過各種途徑將紙質書籍報刊利用數字化的方式呈現。通過購買書籍報刊的數字版權等實現書籍的數字化;通過組織人員將沒有數字資源的書籍進行電腦錄入或者翻拍等方式實現數字化;通過讀者自主提供的方式來擴充數字閱讀資源。
1.2 提供數字化閱讀服務
數字化閱讀不僅包括閱讀內容數字化,而且還包括閱讀方式數字化,即通過數字化載體進行閱讀。傳統的圖書館以提供傳統介質的閱讀為主,數字閱讀時代的的圖書館則通過增添數字閱讀終端來實現閱讀的數字化。
通過進行數字化閱讀指導來為傳統的數字閱讀進行指導。通過增添大型數字閱讀設備,讓讀者能夠通過設備方便地查詢到書籍的位置、書籍的存儲數量、書籍內容的簡介以及進行書籍的在線閱讀等來提升圖書館服務的數字性;通過提供數字資源的檢索來提高圖書館的數字化服務程度;通過提供各種形式的數字資源,例如圖片、音樂、影響、文字等來豐富數字化閱讀服務的內容。
1.3 提供數字化閱讀資源的下載
在傳統的數字閱讀方式中,要想實現知識的存儲只能通過記筆記或者是復印的方式來進行,造成了人力以及資源的大量浪費。在數字閱讀模式的背景下,人們可以很方便的通過下載來實現知識的存儲。在創新圖書館服務中,可以通過提供數字化閱讀資源下載的方式來實現傳統閱讀與數字化閱讀的對接。數字化閱讀資源的下載分為兩種,一種是存儲與網絡上的,沒有版權的數字化資源,這種資源一般為傳統經典著作的數字版本,主要特點是內容比較經典,但是缺乏與時俱進的時代性特點。[3]另外一種是須付費才能進行閱讀或者下載的資源,這種資源一般時代性較強,符合現代讀者的需要。
1.4 為讀者提供能夠進行互動的閱讀空間
首先,通過建立數字圖書館,開辟書評版塊來為讀者提供數字閱讀空間。圖書館服務不一定要通過實體的圖書館來進行,通過網上虛擬的數字圖書館同樣可以提供圖書館服務。在數字圖書館中開辟書評版塊為讀者之間的互動提供便利,能夠實現傳統圖書館服務的質的飛躍。通過數字圖書館中的書評版塊,讀者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其他讀者對書籍的意見等,可以決定自己讀或者不讀,或者是在自己讀了相關書籍之后與其它讀者進行交流。這為讀者之間的互動提供了便利,使得不同層級的讀者之間乃至同原作者之間可以實現很便捷的交流。
其次,通過建立讀者論壇的方式來實現讀者之間的互動。據調查顯示,中國人是最不愛閱讀的民族,這與快速的生活節奏有關,當然也與現代書籍魚目混雜,難分優劣有關。通過讀者論壇的建立,各種不同書籍的讀者可以通過撰寫讀后感、指出書籍的漏洞、提出書籍的精華之處以及推薦閱讀的方式來為其他讀者提供閱讀參考,這樣既能夠節省時間,又能夠充分領略到書籍的精妙之處。
2 小結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數字化閱讀的發展,傳統的圖書館服務越來越不被人們認可,為了實現傳統的圖書館服務與現代數字化閱讀的對接,提高人們對傳統圖書館服務的認可,就必須對傳統的圖書館服務進行創新,只有在數字閱讀時代對傳統的圖書館服務進行不斷地創新才能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3.4.18.
[2]楊志剛,李慧.開展數字閱讀提升圖書館內容服務[J].圖書館論壇.2011(1):123-125.
[3]李亞軍,何鳳毅.數字閱讀與圖書館創新服務[J].圖書情報工作(增刊).2011(1):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