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春
摘 要: 羽毛球屬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目,技能是其主導因素,但技術訓練并不是基礎訓練的全部,高校業余羽毛球運動員要獲得優異的運動成績必須針對比賽的特點及比賽時的心理進行正確的心理訓練。文章運用文獻研究法、比賽法,對現代羽毛球運動特點進行分析,并結合高校業余羽毛球運動員心理,探討如何培養他們的良好心理素質。
關鍵詞: 競賽特點 高校業余羽毛球運動員 心理特點 心理訓練
隨著現代羽毛球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運動員技戰術水平的差距日益縮小,如果運動員要在比賽中取得勝利,只靠技戰術、身體素質是不夠的,必須依賴運動員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贏得比賽勝利的關鍵。業余羽毛球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容易受到場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比賽情緒波動影響比賽的成績。而且隨著現代羽毛球運動賽制的不斷改革,要提高業余羽毛球運動員成績就必須了解這些新的競賽特點,并針對這些特點進行正確的心理訓練。筆者通過對現代羽毛球競賽特點和業余羽毛球運動員比賽心理進行分析,提出心理訓練的方法,旨在為業余羽毛球運動員和教練提供參考。
一、現代羽毛球競賽特點
(一)比賽時間縮短,增強偶然性。
隨著羽毛球運動的不斷發展,羽毛球的賽制不斷改變,最突出的是現代羽毛球比賽的時間縮短了,但其激烈程度有增無減;由于比賽時間的縮短,比賽的偶然性增強了。這就對運動員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僅是技戰術的要求,更是對心理的要求。水平高且身體素質、技戰術相近的運動員在比賽中會有多次多回合的擊球,在這個過程中運動員雙方的心理發生有許多變化。在控制與反控制的過程中,運動員往往都想打出自己的技戰術,扼制對方的特點,因此在擊球的過程中會出現多種心理變化。假如運動員沒有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那么就會出現情緒上的波動,急于扳回比分,不能按照自己原來的想法打球,更容易造成失誤,在每球得分制的比賽中可能會連連失分,從而輸掉整局甚至是整場比賽。
(二)得失分轉換快。
在現行的21分每球得分制比賽中,沒有任何人能保證大比分領先就一定會取得比賽的勝利,得分快失分也快是21分制最大的特點,業余羽毛球運動員特別突出,在打得順的情況下往往是連連得分,怎么打怎么像是自己設計的那樣,可是一旦被對手咬住,不能打出自己的特點時,心理上的不成熟就會漸漸表現出來,出現緊張、慌亂、動作僵硬的現象,影響比賽狀態。
(三)比賽客觀因素影響。
比賽的客觀因素對羽毛球運動員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比賽場地的變化、場館氣溫的高低、光線和吃、住、行等生活方面,對運動員有較大的影響。另外,觀眾的構成、所反應的傾向性、表達情緒的方式(如比賽場上觀眾的起哄,震耳欲聾的叫喊和敲打響器會引起煩躁不安)、裁判員執法的寬嚴、有無偏袒,以及對方作風頑強、技術發揮正常等都會影響少年羽毛球運動員的發揮。高校業余羽毛球運動員如何正確地調節自己的心理面對種種不利的因素是取得比賽勝利的關鍵。
二、高校業余羽毛球運動員比賽的心理特點及其表現
(一)賽前心理及行為表現。
高校業余羽毛球運動員面臨比賽加之心理素質不夠成熟并且受到比賽特點的影響,可能出現三種心理狀態:一是對比賽抱消極、逃避態度,無比賽意愿,對比賽打不起精神,注意力分散;二是忐忑不安、混亂、興奮過度、兩腳輕浮、頭腦昏沉、不知所措、情緒急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三是對比賽盼望已久,感覺到比賽是快樂的,充滿比賽欲望,躍躍欲試,斗志昂揚,注意力集中,輕度興奮。
(二)賽中的心理及行為表現。
運動競賽對球員的神經系統有很高的要求,比賽時球員處于極度興奮狀態,致使一些球員情緒不穩定從而失去自我控制。究其原因有四個:一是訓練不足或訓練過度,這與高校業余羽毛球運動員過于輕視對手或過于看重比賽的勝利有關。二是神經系統不平衡和不善于控制自己,這是在比賽時影響高校業余羽毛球運動員成績的主要因素。三是對自己的比賽結果負有重大責任的情感體驗和對比賽缺乏準備之間的不適應。四是情緒穩定,能順利完成比賽任務。這些都是因為高校業余羽毛球運動員的心理不成熟,不能冷靜地處理場上的突發情況。一旦自己處于不利的條件就會不知所措,完全忘記自己賽前的部署,技戰術發揮不出來,即面對困難表現出消極畏懼的心理。
(三)賽后心理特點及行為表現。
競賽后的結果有勝負兩種,對每個球員來說,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都會伴隨一種特殊的對比賽活動非常重要的情緒體驗。勝利后的情緒體驗有兩種情況:一是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對取得勝利后的滿意感、愉快的心境、振奮感和為今后取得更好成績的自信感;二是消極的情緒體驗,包括自高自大,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輕視其他運動員,對今后的訓練產生不利影響。失敗后的情緒體驗也有兩種:一是積極的情緒體驗,有信心克服自己的缺點,努力改進技術,為下次比賽打好基礎,做好準備;二是消極的沮喪情緒,對自己喪失信心、失望甚至對比賽不感興趣的情緒。
三、心理訓練的方法
心理訓練分長期心理訓練和短期心理訓練。長期心理訓練是運動員在每一次訓練中都進行的心理訓練,也叫一般心理,包括運動技能的形成、個性心理特點的培養、意志力的磨煉,穩定運動員的比賽情緒、自信心的建立和發展專門的感知、表象思維、注意力的訓練培養等。而短期心理訓練是針對某一比賽任務進行的,可以叫做比賽期的心理訓練,其目的是獲得最佳的競技狀態。在這個階段可分為賽前心理訓練、賽中心理訓練和賽后心理訓練。
(一)賽前心理訓練。
由于受到比賽規模或是碰到非贏不可的場次等競賽特點的影響時少年羽毛球運動員可能會出現以下不良的心理,假如認為自己的水平高于對手則會出現過度興奮。賽前興奮過早,使身體機能過早動員,能量過分消耗。表現為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食欲缺乏、失眠、尿頻,急于比賽。假如認為自己水平低于對手則會恐懼,信心不足,希望比賽不要那么早開始,感覺自己還不在狀態準備不夠充分,會輸掉比賽,甚至在熱身的時候出現發抖和抽筋的現象,嚴重影響自己的情緒。針對以上的心理表現可以運用注意力調控法,注意力調控法是有意識地改變和調節注意的指向性,使運動員把注意力集中到具有積極性情緒作用的事物上。降低運動員比賽勝負意識,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向當前要完成的技術動作上,而不是單純指向運動的結果。具體做法是:讓運動員處于自然放松狀態,在恢復身心力量的基礎上誘導他們回憶最佳比賽情景,回憶自己的運動成長史,使他們在回憶中重新認識有利的各方面因素,找出自己潛在的優勢,使暫時被失利而壓抑的內心力量煥發出來,達到激發競賽欲望、增強競賽信心的目的。
(二)賽中心理訓練。
受現代羽毛球競賽賽制得分快失分也快的影響,高校業余羽毛球運動員在比賽中往往會出現過于緊張的不良心理,從而影響運動員的思維、注意、意志、記憶等心理狀態。他們在比賽中過于緊張時大多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注意力分散;感知覺欠靈敏;判斷、反應遲鈍等。并由于中樞神經過度興奮,使機體發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如呼吸急促、血壓增高、肌肉緊張、尿頻等。針對以上的心理表現可以運用模擬訓練法和緊張情緒轉移法,其一模擬訓練,模擬訓練實際上是一種適應性訓練或叫脫敏訓練。主要是為運動員參加比賽做適應性準備,也就是使運動員對于容易引起精神過度緊張和動作失調的各種刺激逐步產生適應,從而提高在比賽中抗干擾的能力。在羽毛球模擬訓練中,要經常把比分處于落后局勢下出現的各種情況提出來進行訓練。其二緊張情緒轉移法,緊張情緒的轉移訓練法是讓運動員的注意力暫時離開過于緊張的競賽環境,誘導他們想一些輕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緒趨于穩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現場的競賽中。訓練方法一般是在緊張的運動訓練和競賽現場,利用賽前或賽中的間隙采取語言暗示,誘導運動員將注意力轉移到與當前運動競賽無直接關系的事情或完成技術動作上。具體手段要根據運動員情緒緊張的特點和原因確定,如教練員和隊員談話、轉告一些現場信息、降低競賽成績的要求、看看書報或聽聽音樂等。總之,要因人而異,采取具體的靈活手段轉移緊張情緒。這種心理訓練方法和手段,必須貫徹在平時的心理訓練之中,使運動員既有緊張情緒的體驗又有自我控制緊張情緒的能力。
(三)賽后心理訓練。
高校業余羽毛球運動員在賽后往往會出現兩種心理特點,即積極的情緒和消極的情緒。這些情緒表現為兩種情況:首先是運動員獲得比賽的勝利往往會流露出興奮、愉快、滿足和自信的情緒,甚至出現驕傲自滿,盲目自大,輕視訓練,最終影響運動成績。其次是失敗后表現為意志消沉,斗志全無,不愿談起任何與比賽有關的事情,即逃避現實。針對以上的心理表現可以運用比賽總結法,正確地評價比賽的結果,總結經驗教訓,適當地加以鼓勵與批評,讓他們看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防止他們因為比賽的勝利或失敗變得沾沾自喜或灰心喪氣,影響下一場比賽的發揮。同時賽后的放松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采用放松訓練法,運用一些相應的自我暗示的套語,以便使肌肉放松,從而調節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機能,有效達到身心放松目的。具體可以用肌肉和神經放松訓練的方法使運動員很快進入“小睡”狀態,這種特殊心理訓練方法是讓學生和運動員靜坐下來調息理氣,依次從頭、肩、臂、手到胸、腹、背、腰,最后到臀、腿、腳做放松動作,同時放慢呼吸,逐步進入“小睡”狀態。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機體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過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調節,減少心理能量消耗,并從各種雜念中擺脫出來。
四、結語
在現代羽毛球競賽特點的影響下高校業余羽毛球運動員容易出現多種不良的比賽心理,這些不良的心理嚴重影響他們在比賽中的發揮,他們要獲得優異的運動成績就必須依賴良好的心理素質,而要獲得良好的心理素質除了要了解現代羽毛球競賽的特點外還要使用正確的心理訓練方法對他們進行心理訓練。只有針對高校業余羽毛球運動員在比賽中容易出現的各種不良心理進行訓練,才能不斷地提高他們比賽時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獲得優異的比賽成績。
參考文獻:
[1]祝蓓里,季瀏.體育心理學新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揚宗義,丁雪琴.運動競賽心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3]田寶,錢延龍.青少年心理技能訓練[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7.
[4]季瀏,符明秋.當代運動心理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5]姚家新.競賽心理咨詢與心理訓練[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