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平
摘 要: “意”,文之先也?!耙狻笔恰拔男摹保恰办`魂”,也是作者內心意愿、精神的需求。作文質量之高低,價值之大小,衡量的關鍵就在立意的優劣,但學生在寫作時往往不注重立意。因此,教師有必要指導學生在作文寫作時三思而行,確保文章立意正確、集中、新穎、深刻。
關鍵詞: 作文寫作 三思而行 立意
文以“意”為主,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作品之所以受人歡迎,就是因為它們表現了新意、深意。“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發光”。因此,要寫好一篇文章,必須先立好意。
什么是立意?立意就是根據題目要求,確定作者在說明問題、發表主張或反映生活現象時,通過全部文章內容所表達的基本意見或中心思想。作文有了主題思想,文章才有了靈魂,選擇材料、安排結構、運用語言也才有了依據。那么怎樣指導學生立意呢?
簡單地說,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要做到三思而后行。
一、一思
此次思考主要是確保立意的正確與集中。所謂“正確”,包括思想內容的健康積極和文章的立意符合題意的要求。落筆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在文章中要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而且必須按題意要求確定主題。
一篇文章的思想內容正確與否,是評價文章好壞的根本依據。一篇文章不管語言怎樣生動,表現技巧怎樣高明,如果思想內容是錯誤的,就不能算好文章。
所謂集中,指作文寫作時最好講一個中心。一篇文章如果什么都想說,則必然什么也說不清,學生在寫作中,往往認為寫得越多,意思越多越好,其實這是對文章立意的一種錯誤認識。須知,立意必須單一明確,多中心就等于沒有中心,思想可以豐富,但主題必須集中,只能有一個主題。
魏巍曾說:“一篇東西的目的性,要簡單明確……可是,動起筆來,又總愛面面俱到,想告訴人家這個,又想告訴人家那個。結果呢,問題提得不尖銳,不明確,更別說深入地解決問題。因為那個意思也沒說透,怎么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呢?”一些學生寫文章時往往寫“好幾個意思”,沒有一個集中的主題,這樣是寫不好文章的。
具體在寫作時,首先要就所給話題或標題、材料、提示語等進行正面聯想切入,可以從“要怎樣”、“應該怎樣”的角度出發,從正面角度直接切入。如:在寫“誠信”為話題的文章時,可以從“要誠信”的角度切入,談“誠信”的必要性及獲得“誠信”的途徑。第一次思考時,我們想到的大多是眾人之所想,此次所想多是較一般的平淡的粗糙的立意。在這一過程中,文章的大概方向雖確定了,但失之精細,就想得高分的學生來說是不足取的。但這次思考并非一無是處,至少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文章的一個切入點。事實上,分析試卷我們會發現大多數中等分數的文章,立意往往都是如此。
二、二思
此次思考主要是確立立意的新穎性。立意僅做到正確是不夠的,如果文章主題一般,不新穎,就難以寫出好文章,所以立意要新穎。蘇軾說得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睂懳恼?、選擇主題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文章立意“站”的方位太一般化,取的“角度”不新穎,那么主題就欠新。因此,學生不可想到生活中的一點現象就拿出來隨意涂抹,而應在觀察和研究生活現象的基礎上獨辟蹊徑,書寫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發現。
作家葉文玲說得很中肯:“作文首先構思要別出心裁,落筆也要有點與眾不同的鮮味才好?!边@里實際上就談到立意要新穎。因此,確立和提煉文章主題,要力求有所創新。
此次思考,我們可以用線形思維和球形思維的方式進行聯想。線性思維是一種直線的、單向的、單維的思維方式,包括正向思維和反向思維。在線性思維中反向聯想是常用的方式,球形思維則是指圍繞中心向四周各個方向全方位發散的思維的方式。
此次思考可以以第一次的思維為基點進行反向聯想(亦即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反其道而行之。這樣的二次思維與一次思維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語,明顯會上一個臺階,高一個層次,說這次思考的過程是一個脫繭化蝶的過程毫不為過。例如:在做“細節”為話題的作文時,在聯想到大多數人都想到的立意“注重細節”后,其實可反向思考:我們強調不可過于注重細節難道不行嗎?當然可以。這樣一來我們不就避開了大多數人的普通的立意了嗎?當然,這僅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情況肯定要比這復雜,但道理是相通的,只要抓住這一基本方法,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當然,在此次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以球形思維的方式進行思維,如在看見“蝗蟲”一詞時,可以聯想到害蟲、專吃糧食、被捕、生靈、童年、自由等,從中可以選取一個有關的但是非大眾的內容進行寫作。這樣的操作自然要比那些拿到試題就寫的學生要好得多。
三、三思
此次思考是一個完善、定型的過程,主要是讓文章立意深刻。立意不僅要正確、集中、新穎,還要力求深刻。什么叫“深刻”?寫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俱無”的意思,就是“深刻”。在此次思考中我們得學會通過聯想將文章立意與社會現象、時代精神、人文道德等相鏈接。有些文章,給人的感染力十分強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立意深刻,“發人所未發”。浮光掠影的東西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寫文章的人要善于捕捉,善于思考分析,從中提煉閃光的東西。如果我們提筆寫學雷鋒、送溫暖的好人好事,只停留在事情的一般記敘,當然不會動人;如果剖析人的心靈,反映出時代的精神,涂抹上未來的燦爛色彩,文章的深度、廣度就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學生要常練習提煉主題,也應多從生活中提煉閃光點,這樣對確立深刻的主題大有幫助。
文章只有開掘深刻的意蘊和哲理,才能充滿震撼人心的力量;許多人的寫作經驗告訴我們:“開發”和“挖掘”出反映現象所蘊含的本質的意義,定能做到如明末學者黃宗羲所說的“鑿開頑璞,方始見玉”,寫出主題深刻的文章。如歌劇《白毛女》,開始作為“破除迷信”題材寫,后來把“反迷信”和“反封建”兩個思想結合寫,最終提煉出這樣的主題:“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由此可見,立意要深刻,就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挖掘”。這與挖井一樣,井挖得越深,水見到就越多,寫文章“挖”得越深,主題就越深刻。
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就前兩個思考的結果進行修改、補充、完善并最終形成具有強烈個人色彩的獨特的構思。在這一階段,“綜合”性思維是關鍵。如在做“聽從他人與聽從自己”為話題的文章時,可以從“我們既要聽從自己又要聽從他人”的角度出發,這樣立意就能綜合、典型。當然,我們可以就前面的思考進行“發散性”聯想,同樣還是“聽從他人與聽從自己”為話題的文章,還可以從“我們要聽從他人但更要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這樣或可顯得新穎、獨特而又經典,相信運用“綜合”思維這樣的手段后的立意毫無疑問要比單純寫“我們聽從自己應多與聽從他人”或“我們聽從他人要多于聽從他人”這樣簡單粗淺的立意效果要好得多。
有人說得好:“好的立意就是文章成功的一半?!痹谌级笮泻?,在作文立意這方面,莘莘學子的困惑或許會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