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正林
摘 要: 新課程實施以后,在人教版小學小學語文課本中,關于文言文的教學內容雖然篇幅減少,但其對于小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文明史、繼承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今后更進一步學習文言文都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 新課標 小學文言文教學 情境 朗讀 遷移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四篇文言文教學文章,分別為《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和《兩小兒辯日》,篇幅雖然不多,但對于小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文明史,繼承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后更進一步的文言文學習大有幫助。小學是學生進行文言文學習的起始階段,是為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并為將來進入中學學好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作鋪墊。如何教好小學語文中的文言文呢?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趣助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面對著已經遠離我們這個時代而且十分陌生的文言文,只有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內容,想方設法為孩子創設情境,營造學習文言文的氛圍,讓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盎然。
如教學《伯牙絕弦》一文時,上課伊始,我就運用多媒體播放古箏樂曲《高山流水》。學生隨著樂曲,穿越時空,仿佛來到樂曲聲中的美麗地方,這時把一幅古色古香的畫卷呈現在學生眼前。與此同時,我伴隨著美妙的樂曲介紹畫面內容:“這幅畫畫的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俞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感人故事,畫中正在彈琴的是晉國大夫俞伯牙,而在一旁正凝神傾聽的是楚國的樵夫鐘子期,俞伯牙善長彈琴,鐘子期擅于欣賞琴藝。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鐘子期去世后,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鐘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弦摔碎,終生不再彈琴。這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同學們想穿越時空,自己去到當時的故事中嗎?那趕快拿起課本,對照文后的注釋,讀一讀這個短小精悍、流傳千古的故事吧!”這樣的情境創設,縮短了時空的距離,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學習文言文的良好氛圍,學生學習起來興致倍增。
二、指導朗讀,讀中感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語言結構很生疏,沒有文言語感,也沒有停頓斷句的能力。要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教師必須樹立“朗讀是第一位”的文言文教學觀念,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在讀中理解文言文,感悟文言文所蘊含的哲理。
首先要強化課前朗讀。如教學《學弈》前我就告訴學生:“同學們,你們想學好文言文嗎?文言文學習,可不像白話文一讀就懂,要想學好文言文,課前必須要認真去朗讀,能讀懂文言文的孩子是學習的天才,你們敢挑戰嗎?”在這種激勵機制的誘惑下,學生都主動查找工具書,翻閱資料,為讀通、讀懂課文大膽嘗試,想成為天才。學生練讀時積極性很高,聲音響亮,有的還搖頭晃腦,讀得十分帶勁。課上,教師配上古典樂曲,讓學生試讀課文,學生竟然讀得很流利,而且個個都想展示自己的讀書才能,想成為老師眼中的天才。教師趁機大力贊賞,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于個別地方沒停頓好,教師范讀課文,做到有聲有色、流暢自如,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文言文的快樂。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要強化朗讀指導,學生只有通過讀,才能體味文言文特有的品味和意蘊。在對學生文言文朗讀方法指導時,我注重以下三個方面:一讓學生把朗讀的速度放慢,輔助些輕緩的古典樂曲,帶領學生入情入境,營造良好的文言文朗讀氛圍。二讓學生在朗讀時做到停頓得當,文言文跟白話文不一樣,有些語句學生很難準確地把握其停頓處,教師必須加以指導。如教學《學弈》一文中的“思援弓繳而射之”時,學生很容易在“思援”后面停頓,因為大多數學生不能理解內容,所以教師要進行點撥,讓學生明白,這一句話是說后一個人學習三心二意,想拉弓箭射天鵝,學生就自然明白停頓應該這樣“思/援弓繳/而射之”。三讓學生讀出文言文不同句式的語氣。如教學《學弈》一文中的“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時,“為是其智弗若與?”要讓學生讀出反問的語氣;“曰:非然也?!币寣W生讀出肯定的語氣。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做有心人,在讀上做文章,讓學生讀好語氣、語調和節奏。學生就能學有所得,終身受用。
三、遷移訓練,延伸課外
遷移其實就是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語文素材,對文本進行拓展延伸。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在教學完每一篇文言文后,都要利用學習文言文濃濃氛圍,適當推薦一些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的文言文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高學生課外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我在教學《伯牙絕弦》一文后,推薦學生讀《自相矛盾》、《掩耳盜鈴》、《揠苗助長》等篇目,學完《兩小兒辯日》,向學生推薦《曾子殺豬》、《鄭人買履》等。
通過閱讀推薦,極大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達到課內引領、課外延伸,讓學生學習文言文真可謂是“水到渠成”。
四、演課本劇,重現故事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安排的文言文一般都是語言凝練、淺顯易懂、故事性強且蘊含一定哲理的精美小短文,學生學完一篇文言文后,要求學生編排演一演,讓故事再現。為孩子提供一個活動的空間,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致更濃厚,課堂氛圍更輕松愉快。
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主動探求。如教完《兩小兒辯日》后,我要求學生把古文改寫為現代白話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課本劇的排練,進行自編、自導、自演,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把課文的內容進行拓展。為了演好,小組成員積極配合,各盡所能,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被充分調動起來,演得精彩,演出自信。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對課文的內容的感悟也就更深刻。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實踐的主體,在文言文教學時,教師必須重視引導,通過創設情境、指導朗讀、遷移訓練、編演課本劇等,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傳承優秀的文化遺產,愛上文言文學習。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語文教師教學用書.第十一冊第十二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第1版).
[3]小學語文教學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第2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