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月清
“導學案”教學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指導為主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為了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打造高效歷史課堂,如何在教師不講的前提下,保證學生通過自學學會,同時發揮小組作用,采取“兵教兵”使學習教育最大化呢?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并于2012年申請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校本課題研究:《構建“學導練”模式,打造高效歷史課堂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FJCGJJ12-115,組織一批初中歷史骨干教師參與應用研究,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取得明顯成效。本課題就是以“學導練”為課堂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中借力“導學案”教學法,有效實現課堂優化,打造高效歷史課堂的。下面就我們在研究中探索出來的一些有關導學案教學模式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導學案的設計思路
1.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材。應從整體上體現教材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和整體化,盡量一課時一個學案,以便控制學習總量,使學生明確目標,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有啟發性。對教材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給予適當的提示,配以一定數量的思考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中培養能力,激發求知欲。
3.問題設計應有層次性、梯度性。根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漸加深,做到循序漸進,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詳細也不行,僅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這樣學生就能真正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
4.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優秀生從學案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二、“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操作的基本程序
我們在實踐教學探索中歸納出來的中學歷史“學導練”模式的教學環節是:預學、展示、精講、訓練和小結等。
1.預學環節(約10分鐘)。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自主學習教學內容,同時完成《導學案》中提供的練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習的自學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達到“學中做”、“做中學”的效果。
2.展示環節(約12分鐘)。讓學生展示交流預習板塊的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對感悟進行提煉提升,這樣可以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學習和交流,體驗到收獲的喜悅,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達到“兵教兵”的目的。
3.精講環節(約13分鐘)。展示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適時引導、適當點撥、及時總結,重點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或“做”中的錯誤,實現本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自學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教師在精講過程中力爭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精講的語言、內容要精;其次,精講應具有針對性,切忌面面俱到,根據學生自學、討論交流過程中反饋的信息展開;再次,精講應具有啟發性。
4.訓練環節(約5分鐘)。當堂訓練是新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促使學生將剛剛理解的知識加以應用,在應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并暴露學生在新知識應用上的不足,以便學生及時了解學習結果,及時矯正學習中的不足。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讓學生通過練習既能消化、鞏固知識,又能為教師提供直接的反饋,以便對練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指正,做出正確評價。
第五,小結環節(約2分鐘),通過梳理知識、總結要點,形成知識網絡,做到突出重點,以精練的語言使教學主題得以提煉升華,使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回憶、檢索和運用,并為以后教學做好過渡。
三、成效與反思
導學案在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習探究的興趣,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使學生了解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與方法,提高課堂表達接受能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歷史成績得以提高;同時,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意識,培養競爭意識,增強團隊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生活與學習的自信心。
但在導學案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以下問題值得反思。
1.處理好學情與學習要求的關系。由于性格、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少數學生無法融入課改中,不善于獨立思考、不善于質疑、不敢提問和合作意識淡薄等,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導學案設計的環節多,有的學習目標無法實現。為此,導學案設計要有層次性,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全面發展;設計的問題不宜太多,老師精講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講易混點、講易錯點、講易漏點;“三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能學會的不講、教師講了學生也學不會的不講)。
2.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新課程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但由于受傳統課堂模式的影響,在課改開始階段,導學案的設計還是以教師為主,對學生的主體性重視不夠。因此,教師要時常自我反思,導學案中每個環節的設計都要求關注學生活動,如導入新課以學生活動為主角,課前預習以學生活動為主體,課堂問答以學生提問為主,問題探究以學生思考回答為主,這里教師只是起組織者、引導者作用。
3.處理好問題設計與學生思維興趣的關系。導學案的設計要以調動學生思維與興趣為基本出發點,所選材料要富有生活氣息,導學案環節要清楚明了,學生學習任務要明確等。
4.在導學案的教學模式中,注意提高教學實效性。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使學生當堂鞏固所學內容,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歷史教學改革是逐步累積的,打造高效的歷史課堂不能一蹴而就,只要每個教師積極投身課堂教學改革,用自己的眼光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思考分析問題,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靈活正確地使用導學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創新各種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相信歷史課堂必將充滿朝氣與活力,歷史課堂教學效果一定會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