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能力個性的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可以通過知識結構化教學加以訓練,學生能力個性的全面發展可以通過討論和探索問題加以促進。對于高中歷史這一基礎性學科,既要注重知識教學,又要強調能力培養,怎樣將二者相互結合是教學的關鍵。本文將探討運用以“問題驅動”為基礎的結構化教學模式進行歷史學科教學的實踐。
關鍵詞: 問題驅動式 結構化教學 高中歷史
一、問題提出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認為“普通高中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此外,還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培養目標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學更強調尊重學生個性,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目前,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學者采用建構主義教學思路,運用發現法、案例法、問題法、討論法及小組教學組織形式。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過多地采用發現法、小組學習等方式,學生獲得的知識系統化不強是過多探索;二是教學效率低,學生走彎路的可能性較大;三是過多強調學習方法的培養,容易使方法和知識脫節。這些問題集中起來,主要表現為知識的系統化傳授和學習能力培養的矛盾。
二、知識教授與能力培養矛盾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的表現
1.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
新課標提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角度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由此可見,高中歷史教學目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掌握知識體系;二是以史為鑒,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后者是最終目的,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必須以系統化的知識系統為基礎。這在教學中本身就存在知識教學和能力教學如何相互協調的問題。
2.學生的學習特點
高中歷史課程是高考文綜的考試科目,而高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分析綜合能力逐漸提高。高中階段是知識大量積累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各種思維能力、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3.教學中的矛盾體現
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長期以來,歷史學科一直被認為“副科”,家長、學生大多不怎么重視,導致學習時間無法保證。對歷史學科的態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歷史學習中涉及很多具體年代、事件、人物、地點等反復瑣碎的知識點,記憶起來容易混淆。為了取得好成績,某些學生死記硬背考試知識點,歷史課變得枯燥乏味。然而背誦未必能取得好成績,于是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對歷史課失去興趣,課堂氣氛沉悶,學習效率不高。再有,針對傳統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很多人嘗試運用新式教學法。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同時暴露出一些問題。除了前面提到的三點,還有像由于學生能力層次不同實際參與人數少,課堂過于注重形式,教師預設答案等問題,更使課堂缺乏實效。
三、對以“問題驅動式”為基礎的結構化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實踐研究
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觀點,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形成必須以獲得系統化的知識為前提,因此,系統化的知識教學仍是課堂教學的主線。同時根據高中歷史課程自身特點和學生階段性特征,本著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相結合的目的,在宏觀教學過程中采用系統的知識教學方式,而在具體教學形式上嵌入問題驅動方式,在整個知識教學的框架下進行問題教學,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在宏觀教學過程中,采用奧蘇泊爾的先行組織者、漸進分化、綜合貫通教學理論以保證知識的系統性。具體方法是:首先介紹所學課知識的總體框架,以形成原有知識固定點;然后學習具體內容,強調新知識與原有認知圖示的聯系;最后綜合,在頭腦中系統化。
在具體教學組織形式上,采用精心設計的課堂討論式學習,在學生開展探索性學習活動時,教師對學生進行方法論指導。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可以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方式。由此可形成以“隨機進入的問題驅動教學”為基礎的結構化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動態過程如下:
在框架教學階段,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提供整個課程的邏輯框架。在教學中教師以一個教學內容中的對象為核心,采用隨機進入法,將學生分為小組,每個小組扮演一個角色,讓每個小組從角色角度考察核心對象,從而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進行探究。
在具體知識教學階段,學生采取自主學習方式,以小組為單位提出問題,運用教材、史料等,首先自主思考,然后相互討論,最后形成報告或課件。教師在這一階段主要對學生和小組進行學習方法指導。
在具體知識教學階段以后,教師評價每個小組的研究成果,并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對自主學習過程及思考、討論方式進行調整。
四、總結與討論
該模式以知識教學為線索,把問題驅動式教學方式和各種教學組織形式整合起來。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在知識教學線索中穿插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教師在學生自主探索學習中進行方法指導,從而使教學質量得以提高。同時,在引導學生了解歷史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和良好學習思維能力。由此可見,這樣既能保證知識教學的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漢國,王斯德.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302-303.
[2]郭紅.高中歷史教學中討論學習的組織模式分析[J].考試周刊,2012(59).
[3]晏瑞鈺.探討高中歷史教學[J].讀寫算,2013(1).
[4]邱剛.知識結構化教學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中學生物學,2008(24).
[5]張子超.學習型組織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文史教育研究,2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