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友錦
摘 要: 如何利用歷史圖片創設情境,進行情境教學,是每位中學歷史老師都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就國共兩黨關系專題復習教學分析了歷史圖片在中學歷史情境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 歷史圖片 中學歷史情境教學 國共兩黨關系
歷史是永遠的過去,不能再現,不像化學實驗,可以親眼看到實驗情景。但在歷史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將歷史“復原”,讓那些久遠的、陌生的歷史“重現”在學生面前,寓教于“情”于“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獲得的知識有血有肉,“意境廣遠”、“理寓其中”,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發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到歷史的魅力。歷史圖片具有直觀性、形象、簡潔、知識量大、信息豐富等特點,在創設情境教學和情境習題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越來越受到歷史老師和中考命題者的青睞。歷史史料中圖片的數量眾多,形式多樣,主要包括歷史地圖、歷史照片、古跡遺址圖、實物圖、歷史圖表等。面對數量眾多、形式多樣的歷史圖片,怎樣利用歷史圖片創設情境,進行情境教學,是每位中學歷史老師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首先重視歷史圖片的運用,充分認識歷史圖片運用的重要性。
(一)利用圖片進行情境教學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要求。
依據《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初中歷史是以研究性學習和多元的開放的學習為特征,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為目的,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獲取歷史信息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用史實觀方法觀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能力,學會學習能力等四大能力為目標,新編的歷史教材實行“一標多本”,打破以往人教版一統天下的局面,給中學歷史課堂輸入新的活力。要求歷史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使歷史教學有新的基石,其落腳點之一是基于教材和超越教材,進行情境創設。情境創設往往與圖片有關,通過豐富的圖文史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研讀史料和詮釋歷史,以呼應新課標里的實驗教材,回應新課程對過程與方法的關注,達到培養學生閱讀、獲取歷史信息、歷史思維的能力,用史實觀方法觀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的能力,即學會學習這一目的。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需要。
歷史因為不能再現,變得更抽象,圖片以其直觀性可以把抽象的歷史現象地呈現出來,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理解。歷史具有知識量大、信息豐富的特點,如果統觀全局,運用得當,便可引起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深入探究問題,有助于學生感知歷史,形成明確的學習動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加強對學生的歷史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其次利用歷史圖片進行情境教學必須堅持以下原則,否則圖片在教學中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初中歷史老師備課是以課程標準所列知識點為突破口,要做到基于教材而又超教材,進行情境教學設計,在使用歷史圖片時精選與該知識相關的圖片,特別是與一些歷史轉折點相關的圖片,否則再好的圖片也不能引入課堂,以免耽誤教學時間,分散學生精力。
(一)以問題式、體驗式為基本教學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創設情境是讓教學更具人文關懷,是讓學生更具獨立思想,改變刻板和枯燥,讓歷史活起來,利用圖片進行情境教學就是訓練學生觀察圖片、捕捉發現重要信息的能力,讓學生輕松學習,帶著興趣學習。因此,對圖片要有明確目標,按目標設計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學情為基礎進行設問。同時注意讓學生體驗歷史,通過一些假設,讓學生體會歷史圖片中的一些場景,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探究歷史,受到震撼和感動,激發學習興趣。還要進行適當的點撥,讓學生掌握觀察技巧,形成讀圖能力,為以后自主探索、自主學習打好基礎。
(二)注意各種歷史圖片的綜合運用。
歷史圖片形式多樣,各種圖片有各自的特點,在利用歷史圖片進行情境創設時,要充分考慮各種形式圖片的綜合運用。歷史地圖在反映事物所處的空間狀態是有簡潔、直觀的特征;文物、古跡遺址圖片是人類活動留下的痕跡,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歷史照片反映歷史活動所造成的結果;歷史漫畫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對某段歷史的政治觀念及社會現象等的哲理思考,從中悟出社會進步與發展的脈絡;歷史圖表清楚、簡潔地代替語言表達,在一定程度上使事態和關系的敘述更清晰,提高閱讀和理解效率。因此,我們在選擇歷史圖片時,要根據需要和各種圖片的特點進行選擇,以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三、教學案例設計。
下面是我以國共兩黨關系這一專題為例,利用圖片進行的情境教學,在教學中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一)導入是基于文字史料的情境創設。
胡錦濤同志曾邀請張靈甫夫人王玉齡女士參加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大會,并充分肯定了國民黨領導的軍隊在正面戰場與日寇浴血奮戰的歷史勛勞,特別肯定了國民黨軍隊組織的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重大戰役對日本軍隊的沉重打擊,對以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為代表的國民黨軍隊抗日名將給予了高度評價。從這段話中你可以獲取哪些信息?
(二)兩黨關系內容復習都是基于圖片釋讀的情境創設。
1.國民大革命時期: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
圖一:國民黨“一大”會址 圖二
圖三:連戰向孫中山先生坐像默哀
情境創設:根據上面的圖片請思考:
(1)圖一中國民黨“一大”會址在哪兒?國民黨“一大”主要內容有哪些?有何意義?
(2)結合所學知識,孫中山臨終前給國民黨留下了怎樣的遺囑?
(3)圖二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與孫中山的遺囑是否相符?國民黨是否執行了孫中山的遺囑?
(4)圖三連戰拜謁中山陵意味著什么?
點撥:國共兩黨的關系是教材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考的重點,而兩岸關系又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第1問可按課本知識回答,第2、3問可按孫中山遺囑的原文回答,也可概括其遺囑大意,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回答,第4問可聯系當前兩岸形勢及連戰在博愛坊前的講話歸納。
解答:
(1)會址在廣州。內容: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意義: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建立起來;推動了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的迅速開展。
(2)他囑咐國民黨堅持實行三大政策,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將革命進行到底。
(3)圖二反映的事件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不相符,違背了孫中山先生的遺愿——堅持實行三大政策。
前期執行: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掀起了國民大革命,國共兩黨合作北伐,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并收回了漢口、九江英租界。
后期國民黨右派背叛了這一遺囑:進行了一系列反革命政變,導致國共合作破裂,國共雙方由合作走向對抗。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合作開始破裂,“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標志著中國革命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蔣介石右派集團公開投靠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成為革命的敵人。大革命在蔣介石控制地區遭到失敗,國共合作在局部地區破裂。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合作完全破裂,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國民黨中央“分共”會議,正式決定同中國共產黨決裂。汪精衛等以“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為口號,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進行血腥大屠殺。第一次國共合作終于全面破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
(4)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國國民黨的創建者。連戰拜謁中山陵,回憶中山先生在彌留之際對國人和平、奮斗、救中國的昭示。在面對兩岸關系嚴峻的形勢下,意味著要追隨孫中山的腳步,期望為實現兩岸和平統一而努力。
2.土地革命時期:國共十年對峙
圖四: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圖五
圖六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毛澤東等歡迎周恩來回到延安
情境創設:根據圖四、圖五和圖六回答下列問題:
(1)圖四反映情況“八一”南昌起義,該事件有何歷史意義?從1927年到1931年,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
(2)圖五、六反映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此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3)圖六中反映了中共對西安事變的態度是什么?當時中國其他各方面政治勢力態度是什么?
(4)從圖四到圖六反映了國共兩黨關系什么歷史趨勢?有何意義?
點撥:本部分內容側重于考查國共關系從破裂直走向合作,符合時事發展的需要。
解答:
(1)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人民軍隊正式建立。
結合:開創了一條“工農武裝割據”道路。進行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從1927年起,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井岡山、湘贛、湘鄂贛、鄂豫皖、閩浙贛、洪湖、湘鄂邊、贛南、閩西、左右江等十幾塊革命根據地。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并領導工農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反“圍剿”斗爭。
(2)背景:①“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加緊侵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國內階級矛盾下降;1935年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②中共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③愛國民主人士和國民黨內愛國力量,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不滿,紛紛舉起抗日反蔣旗幟,并逐步走上了逼蔣抗日的道路。
(3)中共態度: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其他各種政治勢力態度:國民黨內親日派:以何應欽為首,積極部署討伐張學良、楊虎城,企圖擴大內戰;國民黨內的親英美派:以宋美齡、宋子文為首,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積極營救蔣介石。
(4)趨勢:國共兩黨關系由內戰走向合作,共同抗日。意義: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 圖七 圖八
情境創設:根據圖七與圖八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七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當時與此類似的史實有哪些?說明了什么?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的標志是什么?國共合作的典范是什么?
(3)圖八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為什么會發生?中共采取那些對策?
(4)從圖七和圖片八中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
點撥:本階段是國共雙方精誠合作、團結抗日時期,在這一時期國共雙方既有團結又有斗爭,這是考察的重點內容,做習題時要把握這一內容。
解答:
(1)事件:“八一三事變”爆發后,根據國共兩黨協議,在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類似的史實:把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說明:國共兩黨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拋開黨派利益,以民族利益為重。階級利益要服從于民族利益。國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
(2)標志: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典范:太原會戰:太原會戰歷時近兩個月,國民黨軍隊在忻口正面阻擊日軍,戰斗十分艱苦;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取得了中國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配合了國民黨作戰。
(3)事件:皖南事變。原因:①日本的政治誘降。②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的壯大和發展。③反共反人民是國民黨的基本立場,是由其階級性質決定的。
對策: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頑固派破壞抗戰的罪行,采取了堅決回擊的方針。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宣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新四軍在大江南北繼續堅持抗日戰爭;揭露了國民黨破壞抗戰的陰謀。
(4)啟示:國共兩黨在民族危亡之際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以民族利益為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既有團結又有斗爭;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民族利益為重,以斗爭求團結。
4.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黨的再次對抗
圖九:毛澤東到重慶
圖十: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和國民黨代表團在北平談判
情境創設:根據圖九與圖十請回答:
(1)圖九反映了什么事件,這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舉行的?結果如何?有何作用?當時國人把毛澤東此行稱贊為“彌天大勇”,這是為什么?圖片反映了這一時期國共雙方斗爭的特點是什么?
(2)圖十這次談判是在什么背景下舉行的?談判的結果如何?給國共關系帶來什么影響?這一時期國共雙方斗爭的特點是什么?
點撥:重慶談判是高考考點。圖九是1945年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時所拍,應聯系這一歷史背景回答。根據北平談判的前因后果回答前兩問,后一問應從兩岸長期隔絕狀態方面去思考。
解答:
(1)事件:重慶談判。背景: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結果: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
作用:①迫使蔣介石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地位,承認了各黨派的合法,為全國人民爭取了民主權利。②通過談判,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及其和平的誠意,教育了人民,爭取和團結了廣泛的和平民主力量,特別是爭取和教育了中間人士。③通過談判,揭露了國民黨蔣介石的假和平陰謀,并迫使國民黨承認了和平建國方針,使國民黨處于更不利的地位。
原因:為了盡力爭取和平,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毛澤東親赴重慶談判。當時,蔣介石和國民黨認為毛澤東不可能去重慶。國人也沒有想到毛澤東會冒著生命危險去重慶談判,他們認為毛澤東帶來了和平,因而對毛澤東此舉給予了贊揚,反映了全國人民渴望和平的心聲。
特點:以政治斗爭為主,軍事斗爭為輔。
(2)背景:三大戰役消滅了國民黨主力,蔣介石發表求和聲明,蔣介石下野后,代總統李宗仁表示愿意和談。結果:雙方達成《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國民政府拒絕簽字。影響: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國民政府推翻,蔣介石敗退臺灣,形成了兩黨長期敵對隔絕的狀態。特點:政治斗爭為輔,軍事斗爭為主。
5.展望未來:努力實現第三次合作
圖十一 :蔣介石與毛澤東合影
圖十二:2005年胡錦濤同連戰(左)親切握手
情境創設:思考回答:
(1)圖十一與圖十二相距多少年?中共對臺政策的基本構想是什么?
(2)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當今國共再次握手言和促使兩岸關系走向緩解和統一的有利因素?
(3)有人用“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評價這次見面的意義,為什么?
點撥:本階段時政性強,與祖國統一大業緊密相聯,是考察的一個重點內容。本段習題側重于服務于祖國統一大業。
解答:
(1)60年。構想:實行一國兩制,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臺灣可實行高度自治;反對外來干涉。
(2)因素:①兩岸人民共同的心理素質、親情血緣,同一的文化是兩岸人民不能分離的根基。②國共兩黨以民族利益為重,共同反對臺獨,增強聯系,互信互助。③新時期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有利于促進兩岸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共贏。④走向統一是兩岸民心所向。⑤“一國兩制”政策的保證。⑥兩極格局解體后,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總趨勢也有助于兩岸關系的和解和統一。
(3)國共兩黨跨越60年的握手“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更重要的是在為兩岸關系的改善與發展尋找機會,展望未來,開創未來,胡錦濤與連戰緊緊地將手握在一起,這是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相隔60年的首次握手,是兩黨關系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標志,有利于祖國統一大業的發展。
總結:國共關系經歷了由合作到分裂,再次從合作到分裂,并出現再次走向合作的趨勢這樣一個歷程,說明了兩黨關系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國共兩黨關系時政性強,與當前祖國統一大業有緊密聯系,因而在學習的時候要注意一些新觀點,例如:是對國民黨在抗日戰爭的作用評價與國共雙方在抗日戰爭的地位和作用的新提法,要引起高度重視, 而且這些新觀點整體上服務于祖國統一大業的,為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做宣傳。因此,學習這一部分歷史要注意雙方合作及其成果,這樣才能把握國共兩黨關系的真諦。
在這一案例中以主干知識為突破口,選擇歷史圖片,以問題式、體驗式為基本教學思路,通過豐富的圖文史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研讀史料和詮釋歷史,以呼應新課標里的實驗教材,回應新課程對過程與方法的關注;同時具有現實性,選擇一定的考試內容和現實話題,設計若干的測試目標,得出現實啟迪,以表現歷史的資政和修身價值。并且具有開放性,借助圖片史料情境的理解揣測學生的情感。但是歷史圖片比較單一,沒有把各種形式歷史圖片綜合效果體現出來。
總之,利用歷史圖片創設情境,既能讓學生輕松學習,靈活運用知識,又能實現新課程的目標之一: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歷史學科樹立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