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松
摘 要: 課程資源開發是落實新課程目標的重要措施之一,課程資源開發的重點是教材、學生和教師,因為他們是課堂教學的根本所在。本文以《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為實例,從教材、學生和教師三方面深入探討課程資源的挖掘。
關鍵詞: 教材資源 學生資源 教師資源 三維目標
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實現的重要因素之一,課程目標的落實需要課程資源提供有力的支持。教材、學生、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根本,也是挖掘課程資源的立足點。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根據學校的現有條件,我們立足教科書、學生、教師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等潛在的課程資源,尋求有助于實現三維課程目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下面淡淡我在教學中的實踐和體會。
一、深入研究教科書,合理利用教科書資源
教科書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上教版化學新教材中蘊含豐富的教學資源,給教學創造了優越的條件,怎樣才能使用好它,對教師提出了挑戰;這種挑戰來自對教科書的把握和利用,要掌握利用教科書資源的主動權,避免被教科書牽著鼻子走,防止出現照本宣科,做教科書的主人。
1.挖掘新教材潛在資源
教科書上的材料不能棄而不用,也不能照單全收,關鍵是吃透教材,使課本資源在新課標的框架下融入教學的整體設計中。順應新課程理念就要整合各種資源,為我所用,為學生所用,為課堂教學所用,從而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如上教版初中化學新教材中,對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并未作集中而系統的講解,甚至顯得零碎、零亂,那么,在課堂實際教學中,教師能否按照教材上的方式平鋪直敘呢?不能;教師能否按照教材上的內容照本宣科呢?也不能。這就是說,教師基于這些呈現的資源作發掘,才能順應新課程理念,僅僅讓學生知道用什么藥品制取二氧化碳是不夠的,還要讓他們理解用這些藥品的優點,以及還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僅僅讓他們知道用什么裝置制取同樣是不夠的,還要讓他們探究為什么要用這樣的制取裝置;它們還有哪些缺點,還有沒有更好的設備代替它們,或者再做一些理想的改進,等等。43頁和44頁的兩個裝置都可以用來制取二氧化碳,但哪個有利于動手操作?若把長頸漏斗換成分液漏斗有什么優點?你還有沒有別的容器代替錐形瓶?不同裝置的氣密性檢查方法一樣嗎?其實,新教材提供的只是例子,這是它的功能之一。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用好新教材,也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豐富資源。傳統教學抓住典型的、基礎性的知識教學,為學生后面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新課程下,教師要用好新教材、開發出各種課程資源。
2.利用新教材現有資源
教科書表述方式的變化是新教材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一方面,因其陳述性的內容和結論性的知識少了,教師必須作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另一方面,實驗欄目和學生活動欄目等培養學生學習方式形成的內容卻增加了許多,這要求教師必須運用好這些現成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它們應有的功能和價值。如課本第44頁的“交流與討論”,雖然只有三個問題,卻是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重點內容。首先,它是學生必須探究的內容;其次,它是學生活動過程的載體;再次,通過這一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好的學習方式。新教材上這些形式新穎別致的欄目都是極好的教學資源,教師只有用足用好它們,并進行創造性的重組、優化與整合,才有利于落實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總之,面對新教材所提供的各種豐富而又鮮活的教學資源,教師既要重視,又要用好,更要靈活對待,增刪取舍與否,都要和自己的整體教學設計和諧一致。
二、喚醒學生的生活感受,使之成為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就是教師要以學生為本,設計教學、組織教學。要喚醒學生的生活感受,就要關注學生的切身體驗,而不是僅僅從教師的感覺出發。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和認知體系是構建新的認知體系的基礎。在學習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時,學生知道二氧化碳的產生途徑,而且不止一種,如木炭燃燒、人的呼吸等。但是如果想以獲得二氧化碳為目的,就要考慮很多因素,如原料、速度、純度、反應條件等。在選取原料時,可以提問:除了課本上的藥品以外,在生活中你還能找到那些物美價廉的代用品?通過實驗對比,用哪一種制取二氧化碳可能會更好?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目的在于把課本知識投放在生活的背景下,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比如食醋、貝殼、雞蛋殼和水垢等都是學生熟悉的,這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淺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下面實驗探究的難度,使學生較易完成自主實驗探究。這樣就能很好地挖掘學生身上所隱藏的課程資源。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倡導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表面看這二者似乎毫不相干,實際上卻不可分割。學生并非一張白紙,他們是帶著不同的生活感受學習的;學生的學習不是建立在空中的樓閣,他們必須以原有的知識積累為基礎。只有喚醒學生的生活感受,才能使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成為可被利用的教學資源,滿足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需要,這不僅使自主學習成為一種自然行為,而且使課程三維目標的落實成為可能。書本知識往往是片面抽象的,把它放到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體現了新課程重視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標。教學中聯系學生生活,有利于強化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習活動富有情趣,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當做一個過程性目標落到實處,成為支持學生持續努力學習的精神支柱。
三、教師是創造性地利用課程資源的主人
教師要創造性地利用課程資源。教師不僅要細心發現和創造性地利用學生的經驗與感受,而且要創造性地使用書中的許多資源,這就是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教學內容需要組織,教學過程需要設計,教學情境需要創設,教學結果需要反思和評價,正如葉瀾教授所說:“教師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進入到科學和藝術結合的境界,充分展現出個性的獨特風格。”這種智慧在教學預設時是重要的,在處理課堂偶發事件時更加重要。教師的學識、機智、能力、潛在的智慧等寶貴的資源都是新課程順利實施、課堂教學順利完成的重要保證。如二氧化碳的收集不用排水法,是因為它能溶于水,而在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卻出現了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氣體以檢驗其成分的題目,于是有學生提出疑問:這是怎么回事?難道用排水法就收集不到二氧化碳氣體嗎?它的溶解性并不太強,能否嘗試?這些問題都可能是教學預設時所沒有想到的,對于學生的這些額外的問題,教師是不能回避的,因為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但也給教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既要挑戰學生,又要挑戰教材,更要挑戰自我。教師的潛在資源更重要。面對新穎的教材、靈性的學生、動態的課堂和新課標的要求,只有教師才能把它們創造成一個完整的藝術體。教師是創造性地利用一切課程資源的主人。
新課程下,教師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學生、教師等潛在的課程資源,才能有效落實三維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