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哨紅
教育家皮亞杰說:“兒童的認識來源于活動。”活動是少年兒童學習的初始。只有在活動中觀察,在活動中認知,在活動中感悟,才能提高學習者的道德素養。現在的學校教育既為綜合實踐活動、少先隊活動提出新的挑戰,又為綜合實踐活動和少先隊活動創造性地發展提供新的契機。我們嘗試把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與少先隊活動有效結合起來以開展體驗活動,尋找新的突破點。
我們嘗試在廣大少先隊員中組織開展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和少先隊體驗活動。在活動中關注少先隊員的個性發展,關注學生的人生認識和態度,使他們通過自身的獨立思考、自主選擇和參與體驗探究活動,獲得體驗、提高認識、養成習慣,形成良好道德、提高能力,從而在活動中、生活中、學習中發揮潛能。
一、找結合生長點,整合教育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尤其注重學生對實際生活過程的親歷和體驗。少先隊體驗教育要求教育者重視少年兒童的親身參與,在參與過程中讓他們感受到體驗的樂趣。少先隊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同屬活動課程體系,都是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活動中成長。我們把綜合實踐活動與少先隊活動一致的、比較接近的目標整合成一個共同的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以學生為中心,主要圍繞三條主線進行: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少先隊體驗教育業涵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教育內容。因此,我們嘗試把少先隊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整合教學,內容上整合了一些板塊,把少先隊的體驗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巧妙融合在一起。經過討論,共同確定了一些實踐體驗主題,如《騰飛的家鄉》、《清明習俗知多少》、《陽光體育ABC》、《暢談網絡的利與弊》、《菜市場里學問多》、《關于營養早餐的調查》、《今天我當家》……這些內容板塊把少先隊體驗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充分融合在一起。
我們嘗試將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程與少先隊體驗活動進行合理整合,既能改善少先隊體驗活動,又能落實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任務。
二、巧抓節日契機,整合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整合是少先隊活動內容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實質性整合。少先隊活動涉及科技、自然、社會等主題,與綜合實踐活動涉及的領域“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基本一致。少先隊體驗活動在學校已開展許多年,教師對少先隊活動的輔導已經有一定的經驗,更親切,形成了比較成熟、全面的活動內容體系。少先隊體驗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機整合,促進學生主動把知識和技能不斷內化,不斷提高實踐能力。
整合、融合傳統節日,廣泛深入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廣泛接觸社會、接觸生活,使他們置身自然的生活環境中,引導他們帶著問題思考、觀察,通過實地觀察、走訪、調查、翻閱資料和開展演示操作等體驗,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我們組織開展體驗教育活動,就要緊緊圍繞基本行為習慣設立科學健康的體驗項目,提供體驗條件,啟發體驗思考,調動廣大少先隊員體驗的積極性。現在獨生子女由于備受疼愛,相對而言,生活體驗受到許多局限,這對孩子的發展不利,我們要充分發揮少先隊組織的集體影響作用和組織功能,在少先隊活動中、在家庭中、在社會活動中進行生活體驗,在活動中得到體會,產生感觸,發散思維,得到收獲。母親節,我們組織開展“感恩·母親”系列活動:一二年級開展“護蛋”活動。學生在精心呵護雞蛋的時候,體會母親的艱辛,同時體會到做事要耐心;三四年級開展設計心愿卡比賽;五六年級開展“媽媽,你休息一下,今天的家務活我來做”實踐體驗活動。活動后,學生寫下了真摯的感受,媽媽們寫出了發自內心的欣慰感言。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體驗活動,孩子們真正感悟到母愛的情真。親自實踐的體驗活動,讓孩子深刻體會到母親的不容易,明白“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含義。
三、借助地方資源,形成有效融合
在整合過程中,我們根據學校及所在地區的特點,充分開發與利用學校、社區和地方的課程資源,以少先隊活動的形式拓展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空間。
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培養積極向上的人格意識,增強創新實踐能力,充分體現少先隊綜合實踐活動目標的綜合化。
農村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優勢,有著地方特色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開發,為學生創造開放、輕松、活躍的學習環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獲取知識技能的渠道,為學生搭建將少先隊活動運用于社會實踐的平臺。我們組織少先隊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走向社會、了解社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潛移默化中悄然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巧妙融合:
蠶桑絲綿是我鎮的一大特色,我們帶領學生參觀位于本鎮小商品城的中國·江南蠶俗文化博物館。通過參觀,孩子們了解了蠶桑的生產歷史、蠶絲產品生產過程和蠶桑文化習俗。孩子們看著各類蠶具、紡、織等生產工具,認為非常新奇。特別對于紡紗車和織布機,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親自試了試操作方法。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入地了解家鄉的蠶桑產業,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關于蠶桑絲綿被服的調查》活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走出家門,走進工廠,開展自己擔任主角的實踐體驗探究活動,進一步了解蠶桑絲綿的特色。
孩子們走出了課堂,通過參觀家鄉的蠶俗文化,加深了對當地蠶鄉風土人情的了解,增強了熱愛家鄉的真摯感情。
四、開放活動體系,融合相得益彰
主題式綜合實踐少先隊體驗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一個預設主題,開展的綜合性探究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強調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盡可能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具體性,符合每一個學生的需要、興趣、特長和認知方式、學習方式,為每個孩子的發展創造空間。因此在活動方案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個體的需要,在具體問題上以開放的心態指導活動的開展,建立開放式的活動體系,幫助學生更直觀、更現實地接觸各種資源,不斷感悟、遷移、內化。如在指導開展《春節習俗知多少》主題活動時,我們這樣操作:
(一)活動對象開放
“春節習俗知多少”的活動人員不僅是學生、教師,更可以是家長、校外輔導員等一切熱愛孩子的熱心者,活動地點不僅在學校、家庭,還可以到野外、社區……這就促進了學生、教師、家長及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機契合,形成一股最富生命活力、最具創造空間的教育合力。
(二)活動內容開放
“春節習俗知多少”活動主題鮮明、內容開放而豐富。
1.感受“年味”活動。組織隊員寫春聯、貼春聯、讀春聯,開展“我是小能手”、“我是小主人”體驗活動;勤儉節約,合理使用壓歲錢活動。
2.歡樂探究看“年俗”活動。探究壓歲錢的由來,拜年壓歲祭祖走親戚,吃年糕或餃子——團圓和諧,貼春聯、窗花、年畫和貼“福”字,逛廟會看節目等包羅萬象、豐富多彩。
(三)組織形式開放
充分發揮教師團隊的集體智慧,是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效率的組織保障。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團體指導和合作教學。開展《春節習俗知多少》活動,特地邀請了多門學科的老師,共同設計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切實將孩子們在課堂上學習的技能技巧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孩子們深入家庭生活,感受親情,關注自然,引導隊員們探詢、感受和傳承民族文化特色。
(四)成果展示開放
活動結束后,我們組織專題展覽,展示學生對傳統春節的真切體驗:有實物展示、操作表演、體驗日記、活動小報、活動照片、錄音、錄像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示,使活動成果的展示形式多樣化、開放化。
總之,開展少先隊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優化整合的研究,以少先隊組織的獨特方式,將少先隊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融合,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探究活動,在活動中拓展知識,增長經驗,獲得感受,增強公民意識和責任感;在活動中善待自己,關愛他人,懂得與自然和睦相處。我們真切地看到探究性、開放型體驗活動能給隊員帶來激情,讓他們真正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在廣博的大自然中再次尋找自身能力的體現價值。
參考文獻:
[1]顧建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邱才訓.關于教學模式的思考.
[3]舒志定.論體驗教育的合理性極其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