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倩
【編首語】中學階段是一個人生理、心理迅速發展的階段,具有很明顯的不穩定性,特別剛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由于自身基礎知識薄弱、行為習慣較差、師生關系緊張及如今生活環境改變等因素,許多學生表現出太多的不適應,甚至出現心理、行為問題,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這時,作為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如能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學生便可進入一個健康而穩定的發展時期,若得不到妥善解決或處置不及時,學生就極易陷入“誤區”。現就筆者處理過的一個典型案例談談關于學生的心理疏導。
【案例描述】
一、個人成長史
李某,男,16歲,陜西楊凌人,2013年8月進入我校學習,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該學生長得形象喜人:五官端正,體態適中,皮膚白凈,濃眉大眼,身高1.78M,但不愛學習。因為是獨生子,母親對其極其溺愛,生活很懶散,父親性格內向,不愛說話,文化水平不高,由于工作忙很少管教孩子;母親沒有正式工作,性格弱,心底軟,文化水平不高,每次對孩子的各種要求總能想辦法滿足,致使孩子缺少正確的教育與引導,一旦出現解決不了的事情,父親處理問題的唯一方式就是打,為此夫妻常常吵架,家庭不和睦,導致父親對兒子的教育純粹持放棄態度。
二、入校后表現
1.抽煙很厲害,每周最少兩包且每包價位都在10元以上。
2.生活懶惰,他的床鋪、床下和課桌上常常雜亂無章,生活用具胡亂擺放,書和本子“蓬頭污垢”。
3.喜歡和女生交往,軍訓剛來就喜歡上一女生,為了表示他的忠心,花200元在自己的手上紋上該女生的名字,時間不長,兩人分手。
4.無學習興趣,整天找機會請假,嚴重時甚至曠課,不按時交作業,甚至不做作業。
5.行規上也有問題,主要表現在:上課不遵守紀律,坐不了多長時間就晃動椅子,愛惹不如他的同學,怕惹比他厲害的同學;上課不是亂喊,就是獨自發愣,課余時間能量很大,愛搞“惡作劇”,看起來很快樂。
【案例分析】
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1.母親的溺愛是教育失敗的罪魁禍首。李某的母親性格弱、心底軟,文化水平不高,每次對孩子的各種要求總能想辦法滿足,致使孩子缺少正確的教育與引導。孩子要什么就給買什么,總是習慣用物質表達對孩子的愛。使孩子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溺愛導致孩子生活懶散,家長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無秩序、睡懶覺、不吃飯、看電視或上網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缺乏上進心、好奇心,不能安靜專注,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2.父親的粗暴是教育失敗的有力幫兇。李某的父親忙于工作,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問題就會斥責妻子、謾罵孩子,在老師面前又袒護孩子;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夫妻兩人的方式常常不一致,致使家庭不和睦,現在孩子的父親純粹持放棄態度,對未成熟的李某來說是最大的打擊——失去信心,自暴自棄。
四、初中教育理念有偏差
學校為追求升學率,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老師以分數論英雄為考核標準,不但容易讓學生喪失繼續追求成功的熱情,還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埋下禍根;個別老師不懂得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能正確對待其所犯的錯誤,處理方式不當,使矛盾和沖突日益惡化。
【疏導方式】
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幫助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習慣。針對李某的實際情況,我采取以下處理方式:
1.以愛為本,雨潤心田。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只有愛問題學生,才能走進他封閉的心靈,做好轉化工作。為此,我經常課間、課外擠出時間幫助李某,以平等的姿態找李某談心,時時清楚他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他最擔心的是什么;從不盛氣凌人地訓斥他,多表示一些理解,適當給一些點撥,指導他閱讀一些成功人事的傳記、書刊,開闊視野,不斷激勵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懷寬廣,能接受他人意見的人才能成就真正的自己。另外,積極聯系任課教師,讓他們也參與到李某的教育中,讓李某充分感受到老師們的關愛,進而起到春雨潤心田的作用。
2.因勢利導,揚長避短。李某雖然不愛學習,行為習慣差,但是很熱情,為此,我充分利用他這一優點,讓他但當班級的生活委員,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轉移到愛好、感興趣的事情上,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并對他的進步即便點滴進步也予以及時、誠懇的表揚,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自身價值實現的愉悅,慢慢地他對學習、生活、自身逐漸積累了信心,再加上老師的信賴、同學的支持,他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轉變。
3.及時疏導,常抓不懈。李某的不良行為習慣是長期形成的,不是一、兩次說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復抓,抓反復。十五六歲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對于異性有好感是很正常的,但像李某這樣,為了表達對對方的愛,不惜花錢、受疼痛在自己的手上紋上該女生名字的學生倒不是很多,更何況,交往時間不長就分手了,聽到、看到這樣的事情,我第一時間找他談心,了解他的思想動態,留意他的情緒變化,并通過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開展疏導,幫助他解決由此造成的心理傷害。后進生的不良行為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他們的缺點是在經歷了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后日積月累起來的。一個有明顯進步的“差生”,一旦有不良事物的刺激和影響,以前在他們身上沉淀下來的缺點就容易重新暴露出來,因此教育好后進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不能操之過急,又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誨人不倦的精神,更要常抓不懈,反復抓,抓反復。
4.轉變觀念,放低要求。對待問題學生,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其次對他的要求放低,且有計劃地提高,循序漸進,讓他能得到老師的肯定、能贏得同學認可、感到自身的進步,通過合力挖掘他的潛力,幫助他成功。
5.適時溝通,適當指導。聯系家長是教育的一種方式,但也是問題學生最討厭的。學生犯錯,老師可以聯系家長,但不能事事都向家長匯報,應針對事情的大小、學生的差異、家庭的狀況開展。與家長溝通也不能只是匯報,還要指導,李某母親一味溺愛,李某父親由打罵教育到徹底放棄,都是教育的誤區,老師要對家長的教育表示理解,同時指出這樣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會令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要求家長多給孩子溫暖,指導家長運用適當的教育方式,且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達成一致意見,共同做好孩子的轉化工作。
【教育效果】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李某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習比以前認真了,有時上課還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作業能按時交了,煙抽得少了,宿舍的衛生能及時打掃了,也能友好地對待同學了。“沒有陽光染不綠的小草,只有陽光照不到的角落”。只要我們有心“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就能為他們打開人生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