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鳳
摘 要: “學困生”是指感觀、智力正常,由于其他因素引起學習困難和學業失敗的學生?!皩W困生群體”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大多數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必須針對初三“學困生群體”的成因進行分析,找準根源,對癥下藥。文章介紹了思品課中對初三“學困生群體”的案例研究。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 “學困生群體” 案例研究
我多年擔任初三思想品德教學工作,深感初三“學困生群體”是影響師生關系、教學質量及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顧名思義“學困生”是指感觀、智力正常,由于其他因素引起學習困難和學業失敗的學生。尤其到了初三,面對升學,學困生希望進入理想學校,但又感無望,焦慮情緒更突出。這類學生因為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的諸多相似而聚集到一起形成“學困生群體”。
“學困生群體”成因多種多樣,大多數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如教師的教育觀念問題;基礎薄弱因素;教師評價機制的單一;學生不良習慣,等等。
必須針對初三“學困生群體”的成因進行分析,找準根源,對癥下藥。
一、轉變觀念,真誠幫助,感化“學困生群體”。
1.轉變觀念。常聽老師抱怨,某班“學困生”多,教不會。無形之中就對學生烙上特殊的印記,在教學中可能會“另眼相待”。其實,在教學實踐中,思想品德與其他科目不一樣,不是基礎薄弱的問題,關鍵是肯不肯學、愿不愿學。對思品學科我的觀點是“不怕差,只要抓;因為差,更要抓”。因此,要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必須先轉變教師的觀念。老師要看到每個學生的優點,以平等的姿態關注每個學生,尤其是要始終關注學困生。
2.敞開胸懷,真誠幫助。學困生肯定不喜歡這門學科,不然不會學得一塌糊涂,甚至有抵觸情緒。所以教師要放低姿態,以自己的真誠、耐心、人格魅力感染和吸引學生。初三每次接班后,我都會在第一時間找學困生談話。在談話之前我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找班主任、前任老師了解情況,包括學生的家庭情況、喜好、人際交往等越全面越好,根據情況尋找突破口。談話時要用平等的方式與他們交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愛是發自內心的,是真誠的。這種感情“投資”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可能因為喜歡你這個教師而愛上課堂。
二、夯實基礎,增強實力,培養“學困生群體”的自信。
1.上好新授課,夯實基礎。學困生最主要的問題是基礎知識不扎實,知識是能力的基礎。首先,教會他們如何聽課,理清知識。由于是開卷考試,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在課本上做標注,把問題記在內容旁邊,還要對內容分條分點,并標注出關鍵詞。對“學困生群體”我為他們每人配了結對幫扶的同學,幫助他們模仿別人做筆記。其次,熟悉每框節的關鍵句、重要觀點。課堂上不失時機地提問學困生,讓學生多翻書,經過多次重復,慢慢地記住基本知識點。
2.上好復習課,強化基礎知識。由于基礎知識不熟悉,學困生在復習中容易張冠李戴,從而出現厭煩的心理。復習階段,夯實基礎知識是關鍵。我做到因人而異,不要求他們記太多,而是把復雜的知識歸類成簡單的提綱和短句,如要他們記主干知識,關鍵詞,核心句,等等,增強他們的信心。
三、端正態度,形成良好習慣,轉化“學困生群體”。
學困生很重要的一個成因是學習行為習慣不好。這類學生最大的特點是怕學、比較懶、學習和行為習慣都比較差。對于這類學生要動腦筋,想辦法。
1.訓練他們做作業的習慣。如完成作業“三步走”:第一步,要求每個學困生能交作業;第二步,在交的基礎上,能寫一點,有一點“量”;第三步,在寫一點的基礎上,能提高一點“質”,最終有“質”、有“量”,真正提高作業的質量。同時“降低要求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對學困生的作業要求應適當降低難度和數量。學困生有自卑感,不會主動請教,教師要利用作業中存在的問題主動地幫助他們,教他們一些簡單的做題方法,讓他們體驗成功。對學困生不僅要關心愛護和耐心細致地輔導,而且要與嚴格要求相結合,更要反復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2.培養他們聽課的習慣。在日常的新授課及復習中要強調看書、熟悉教材的重要性。但由于學困生的學習習慣不好,不要寄希望于學生課后看書,而要在課堂上給時間,讓他們當堂記憶知識。教學中要適時點撥引導他們,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3.教會他們考試。針對開卷的特點,考試前我幫他們準備好要考試作答的知識點讓他們帶進考場,最初只要求他們多抄就可以了,隨著他們的進步再教他們怎么抄,怎樣拿高分。慢慢地他們總是非常期待,期待能在考試中展示自己。
四、激勵教育,多元評價,瓦解學困生群體。
“學習乃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如果評價偏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則會極大地挫傷學困生的積極性,所以我嘗試著改變。
1.用語言激勵他們。堅持表揚為主,表揚對學困生來說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他們比好生更渴望得到老師的重視。我利用一切機會進行表揚,如回答問題聲音響亮,作業字寫得多了,某一題某一問做得好,等等。每節課我都在學困生中找幾個典型進行表揚,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期待。
2.用分數鼓勵他們。每次作業,我都標注分數,改作業時把有進步的學困生名記下來,找出做得好的原因,利用課堂或批注進行表揚。這些學生聽到他們的名字,而且知道他為什么做得好,他這一優點就會長久保留下來,慢慢積累,答題能力隨之提高。
受到表揚的“學困生”對其他人產生榜樣作用,人人都有不服輸的心理,“他能行,我為什么不行?”這樣學生的好勝心理就被激發出來。經過不斷對“學困生群體”的瓦解,慢慢地這個群體越來越小,老師要對學困生群體的“突圍”也就會成功。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關注“學困生群體”,并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對這一理念最好的詮釋,值得我們探討研究。